蓝天铁卷笔墨豪情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uanjuan8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我有幸拜访了画家石照东先生。他为人随和、诚恳、庄重、健谈,在他画室的墙上,还悬挂着许多笔墨未干的大幅作品,他既是一位军人,又是一位职业的艺术工作者,我们从他的目光中和作品里,不难看出他朴实而刚正的个性。
  石照东先生1958年出生于浙江“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浦江,从小就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他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1983年又考入上海戏曲学院舞台美术专科继续深造。后经名家钟质夫、吴山明的指点,与其自身不懈的追求和积累,逐步使他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展露锋芒。
  当谈及军旅生活时,石照东老师感触很深。刚来到部队的初期,在绘画创作上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比如笔墨、手法、韵味等等,在人物造型上还依旧保留着浙派特色的画法。从绘画手法再转到军事题材绘画创作上,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石照东先生摸索出了自己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深研细节创作更新、更生动、更感人的题材。在《战友情》这副作品中,描绘的是战士拿着水壶,站在沙漠里,用水壶盖倒水给战友喝,这是一幅用很细腻的手法表现所创作的军事题材画卷,生动而真实,深刻地展现了在缺水的情况下,战士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体现了人民子弟兵的深切之情,一只小小的壶盖,牵动万份真情。
  他就是这样因执著而行、执著而悟,在艺术生涯中感悟人生价值。在他大多数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主要是反映部队军事题材的,但他还是不满足自己现有的绘画创作。他是一位具有使命意识的画家,更是一名在军旅生活中,锻造而出刚强的职业军人,在这里,无不体现出他的艺术思想和精神境界。
  “做为一名军队的创作人员,美术工作者,主要职责是为部队做好服务,这就是我们的使命”。石照东先生说,培养及发现艺术人才,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主要的工作之一;其实首先是要搞创作,为部队争光,我们的荣誉感是强的。记得在五年以前,我们自己创建了一个品牌,叫蓝色文化交通艇,这是以大海命题而简称为“蓝色文化”。交通艇是以小分队的形式为部队服务,里面的内容很多很丰富。
  另外在绘画创作上,你肯定要牺牲不少时间,因为他需要第一手素材、资料等等。我们部队有规定,一年下到基层最少几个月,而我不止,经常要下到基层,进行绘画创作,还要写一些有关部队战斗生活、战斗精神等军稿文化,在去年发表过不少的论文,主要是些反映我军战士的精神面貌、部队建设、官兵训练、跨越式的发展文章。而军旅画家首要职责,就是要反映部队、体现部队,反映干部战士的学习、生活、训练、精神面貌等各方面的东西。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绘画与创作。
  在部队生活学习工作多年,最感人的就是发扬和保留了我军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在经济商品时代,他始终保持了原有的精神文明面貌,做为创作员就是多出作品、多出精品。还有为部队发现培养更多的美术骨干,为部队做好服务。石照东老师在部队一共创作了四十余幅作品,笔墨论文无数。做为一名军旅美术工作者,他和其他同事还经常组织、策划一些大型活动,他严格要求自己,在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之外,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创作新的题材,怎么更好的去为部队全体官兵服好务。
  石照东先生回忆到,那年,由于刚来到舰队工作,随军任务出海时,往往晕船呕吐的很厉害,但只要下到基层,投入到官兵中去,你会忘了所有,在现实中体验生活,在现实中感受,在现实中寻找亮点。在其中,你会不断地发现很多更精彩的、更感人的事迹与故事,就发生在你的身边,而我的艺术语言、艺术题材和灵感,都来自这里,这就是我独有的情感与起点。
  我曾经画过这样一幅反映抗震救灾的作品《托起希望》,它主要是再现和反映我军在抗震救灾时的情景,而首当其冲在最前面的,就是我们陆战队干部战士,我为他们的牺牲与付出,而感慨。后来《托起希望》这幅作品曾在全国美术特展展出。
  石先生说到,来部队工作已经整整十余年,我们在工作中学习,我们又在生活中不断的探求,我们画舰艇、也画飞机和导弹,画你周围的人,还画你身边的故事。画让你独有情衷,画也成为了你一生走不完的路。“万里海疆”已成功的举办了十一届,这是全国投入最大、人数最多、题材最广、阵容最强的品牌之一。记得上次在“万里海疆”、“威海海疆”印象活动中,要求的就是画渔民画我们的老百姓,在现实中体验生活,创作更多更好的新题材、新作品。我们也经常去小岛,就住在渔民家里,那种感觉真的就是不一样啊,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动态,包括那些细节上的东西实在太多太丰富了,好象你永远写不尽、画不完。
  在石照东的众多作品中,有这样一幅不能不提的作品(现被军事博物馆收藏)。画的是部队在救灾时碰上一名孕妇即将生娩,我们的官兵战士冒着倾盆大雨,举着雨衣搭建了一个临时产房,为孕妇遮风避雨,非常震撼感人。“而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你又怎能画的完写的尽呢?”,他感触地说。
  多年来,石照东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地巡展,同时做为国礼馈赠给国内外佳宾,并且频频发表论文及美术作品。他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文章,无不展示着他对人生理念的诠释与生命价值的精神意义。正如他所说的,自己勤于走的路,就需要让人评说,为的是在艺术道路上永不停步,我为人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最高的境界。
其他文献
“……下面请听歌曲:《歌唱祖国》!”  清脆的报幕声结束,简陋的舞台下接着就是一阵掌声。  这的确是一个简陋的演出现场:在一片绿色帐篷旁边,架子上简单地横挂着蓝底红字的条幅“有爱就有希望”。旁边一块简易的木板上有手绘的两颗连在一起的红心,中间写着“祝灾区小朋友六一节快乐”,算是舞台的背景。而地上铺上一块大的篷布,就是舞台了。  在这样的舞台上,服务队的工作人员和一群扎着红领巾的孩子认真地演出节目:
期刊
“当这场风雨突如其来/天空中迷漫着多少阴霾/当你的笑融化冰雪/每个人感受的是人间真爱/当这场噩梦悄然袭来/人群里传说的是你的风采/当你把爱留给世界/每颗心依然在等你回来/是你把希望留给我们/让生命之花再度盛开……”    在地震灾区的帐篷小学里,一个娇弱的身影用歌声和微笑带给孩子们欢笑、坚强和真爱。她就是马薇,四川省歌舞剧院青年歌唱家、中国娇子·东方茉莉女子乐团团长。“这首抗震歌曲《人间真爱》倾注
期刊
“我的童年是在四川渡过的,得知汶川发生地震,我希望能早一秒钟到达灾区去帮助那些受灾的亲人们,我要亲自为他们送上所需的物资。”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汶川、什邡、绵阳、都江堰等重灾区,人们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忙碌。她抹去明星的光环,穿上迷彩服,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到一线的救灾工作中去。她组建了救援队,将急缺的物资运送到灾区人民手中。她陪灾区的孩子们过“六一”,用美丽的歌声温暖孩子们的心。“此刻我已
期刊
在“5·12”地震中,她是灾民;在地震后,她义务做了一名志愿者,胡锦涛总书记曾握着她的手,勉励她要学会坚强。  她,就是北京城市学院大二学生熊述娟。坐在记者面前的她没有一般女孩的纤细和柔弱,言谈举止中透露出这个年龄段少有的干练和刚强。这个坚强的女孩告诉记者,在灾难面前,她不仅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而且她还用自己的笔记录了那段恐惧而又充满温暖和希望的日日夜夜。    亲历“5·12”地
期刊
经过紧张的采购,5月15日早晨8点,由甘肃省部分青联委员组成的志愿队一行人、17台车,装满了献给灾区的物资和爱心,踏上了去灾区的路。因为此行存在很大的危险,大家都填写了保单,并在自己的志愿者工作牌上写下电话、血型及紧急联系方式。  我们由兰州出发,途经冶力关、临潭县、岷县、腊子口、首先到达甘南灾区舟曲县,将救灾物资送到舟曲受灾最严重的一个小村庄——江盘乡姚家楞村。  去这个小村庄的路是我人生中经历
期刊
地震发生的刹那,川籍童书作家杨红缨远在韩国。尽管在国外就已通过种种渠道得知家乡的惨剧,而且得知地震消息之后第一时间里,她就通过成都的媒体朋友代为捐款20万元,但是当她真正站到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心里还是难以形容的震颤,随后便是一片一片撕裂开来的痛,透彻心扉。      我看到了感恩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杨红缨熟悉的土地。作为地道的成都人,作为孩子们喜欢的童书作家,杨红缨曾经多次来到这里,
期刊
时间:2014年7月12日  地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嘉宾:段建伟、段正渠、邰武旗  炎热的夏季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围绕着段建伟的作品,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了这样一场轻松又不失深度的三人对话。在经过了这场名为“面目”的展览巡礼之后,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了段建伟的艺术历程和创作背后的故事。  邰武旗:你个城里人一开始就画乡下,啥由头?正渠就是个村娃,好说。  段建伟:我学画的时候,农民这种题材
期刊
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已进入了宽阔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画宽阔发展的时期。山水画也不例外,经过上世纪80年代艺术观念的解放和艺术空气宽容的历程,至90年代,中国艺术家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开始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引起了风格、语言、形态的个性化取向,出现了真正多元化的面貌。这种状况在新世纪的中国山水画领域结出了丰富多彩的成果,出现了空前繁盛的局面。不仅在80、90年代初步进行的各种探索日渐成熟
期刊
部队美术是中国美术史的一部分,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而带来的一个新的现象。从北伐时期开始,部队美术就已逐渐超出了军队内部的鼓动的意义,而与革命和先进的思想发生了联系。特别是我们在以梁鼎铭为代表的一些北伐历史画家的创作中可以明确地看到这种现象,并通过延安美术的进一步升华一直延伸到新中国。但新中国的部队美术是在普及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部队美术一般称之为“士兵美术”,即它是以突出部队美术作为“工
期刊
“古画画意不画形”,所谓的“意”也即象外之意。追求“形意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意趣。历代山水画家无不通过一种“立象尽意”,同时又“得意忘象”的二律背反方式,获得那被庄子称作“象惘”的大道虚空本体。在刘明的山水画中,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同样的“得意”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位当代的青年山水画家,刘明在继承古圣先贤山水画之“古意”的同时,以自身之笔墨表现所处时代的精神,最终达到二者兼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