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知识与考点分析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klsdjflka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溶液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溶液的概念
  溶液: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稳定且均一的混合物,称之为溶液。
  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本质是混合物,分为溶质与溶剂两部分。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剂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质:可以溶解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或者气体,且在一个溶液中存在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几种物质。
  溶剂:可以溶解其他物质的一种物质,通常来说,水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溶剂,另外汽油或者酒精也可以视作溶剂。
  2.溶液的基本特征
  首先为均一性,就是指在溶液形成之后,溶液中各个部分的性质以及组成成分全部相同,比如溶液中某一部分的浓度、颜色以及密度全部相同。
  其次为稳定性,就是指在外界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将溶液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不会脱离溶液而单独存在。
  最后为所有的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1 判断硬水、空气、油水以及蒸馏水是否为溶液。
  解析 要想判断物质是否为溶液,要明确两点:第一,澄清透明并不代表物质是无色的。第二,稳定均一的液体并不一定是溶液。因此硬水和空气是溶液,而油水和蒸馏水不是溶液。
  二、乳化现象
  乳浊液:所谓的乳浊液,就是指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且不稳定的混合物。
  乳化现象:促使植物油分散为诸多细小的液滴,而不是汇集成大型的油珠,同时这些细小的液滴可以跟随水流动,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
  例2 怎样判别乳化作用?
  解析 乳化作用主要是把大颗粒的物质进行转变,进而形成小颗粒,这是乳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三、物质的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任意一种固体物质与100 g溶剂相融合,当溶液呈现为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物质的质量。
  需要特别注意:首先是条件,即在一定温度下,如果没有说明温度,溶解度就不会存在。其次是标准,即100 g溶剂,比较物质之间溶解度的大小,前提是等量溶剂。再次是状态,即饱和状态。最后是单位为克。
  例3 结合溶解度的概念,将25 g食盐与100 g的水相融合,待食盐溶解,此时食盐的溶解度是25 g,这一观点正确吗?应怎样改正?
  延伸: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
  第一,溶解性只能普遍说明某种物质在溶剂中具有的溶解能力,这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
  第二,溶解度作为衡量某种物质在某一种溶剂中溶解性的一个尺度,是定量表示溶解性的一种方法,即在一定温度与压强条件下,在一个定量的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溶解溶质的质量大小。
  例4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溶液是均一且稳定的混合物
  B.在鱼池中安装水泵,将水射向空中可以提高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C.硝酸钾在30℃的条件下溶解度为30 g,那么在100 g硝酸钾溶液中便会含有30 g的硝酸钾
  D.冷却与蒸发溶剂都可以使趋于饱和状态的氯化钠溶液转变为饱和状态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关于溶解度的知识点,掌握溶解度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首先溶液是均一且稳定的混合物,所以A正确。其次氧气不容易和水相溶,在鱼池中安装水泵,能够提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所以B正确。再次硝酸钾在30℃条件下溶解度是30 g,也就是在30℃条件下,13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 g的硝酸钾,所以C错误。最后不饱和氯化钠溶液转变为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可以采用降温或者加入氯化钠晶体以及蒸发水的方式,所以D正确。即选C。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还可以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延伸:首先要指明两个条件,即一定温度与一定量的溶剂;其次要指明“某一个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最后为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而对于其他种类的物质并不一定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加入溶剂与升高温度(大多数情况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蒸发溶剂、加入溶质与降低温度(大多数情况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饱和溶液。
  例5 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想将一杯趋于饱和的氯化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进行下列哪些步骤:
  1.加入氯化钾晶体。
  2.升高温度。
  3.降低温度。
  4.加入水。
  5.恒温蒸发水。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促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式包括:改变温度、蒸发溶剂与增加溶质。因氯化钾的溶解度会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会减小氯化钾的溶解度,所以把一杯趨于饱和的氯化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入氯化钾晶体、降低温度与恒温蒸发水三种方式。
  (收稿日期:2019-02-12)
其他文献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的重要条件之一,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关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也是高考的热点,现仅结合2018年江苏卷化学试题多角度解析溫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及其在高考中的应用。
期刊
化学知识零碎分散,不好记忆。考试中也有学生抱怨这种物质没学过,这个反应原理没见过,那个实验没做过……等等,事实上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几千万种,将每一种物质都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习中遇到陌生的、不熟悉的物质或化学反应是正常的,只要学生掌握好双基,发挥科学思维能力,注意类推思维能力的训练,就会发现化学知识其实是散中有序,散中有律的。  一、类推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训练与应用  由物質的已知性质通过类比
期刊
金屬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各种考试的一个重要考点。现对金属钠的性质进行分析归纳,并举例说明金属钠的考查方式,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期刊
有一类选择题的题干上以“下列……正确的是”或“下列……错误的是”等语言形式进行设问,笔者将这种设问形式的选择题叫做是非型选择题或正误型选择題。高考化学试卷中,这类选择题的比例很大,答题时容易失误。因此,掌握解答是非型选择题的思维方法极为重要。
期刊
随着化学课程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发布,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由此引出的对传统化学实验的改革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常见的实验改进措施有: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化学实验的简便化和一体化、虚拟技术改进化学实验。其中,笔者认为虚拟技术中的3D全息影像技术具有直观性、情境性、综合性等优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将表象性知识内化和构建自身的实验知识结构,这是现代科技革新传统教学的重要一点。  3D全息影像技术是利
期刊
中考化学复习课和新授课一样重要而且要上好似乎比新授课更难。教师普遍认为它既不“新鲜”也不“有趣”,“枯燥”似乎成了复习课的代名词。在传统的中考化学复习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一味地要求学生记忆化学现象、性质和结论,学生则机械地重复着这些信息,缺少问题意识,缺乏创新,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  如何提高中考化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既是教师们进行中考复习教学的难点,也是中考复习教学的重点。  一、以“定”
期刊
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它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涉及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等综合知识的学习。中考着重以中和反应实验探究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因此,中考复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pH图像中的“三点一势”,即图像的起点、转折点、终點和变化趋势,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全面构建。分析酸性、碱性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整合酸性、碱性的判定方法
期刊
“金属及其化合物”一章既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点,又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为帮助学生复习掌握本章知识,现简要谈谈其复习方法。  一、编织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  钠、铝、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复习过程中,要以“单质→氧化物→碱→盐”为主线,以代表物为知识点,串线结网,编织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揭示钠、铝、铁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从而纲举目张,系统掌握。如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期刊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最小单位,它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间接性。化学学习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建立在掌握了特定概念的基础之上。化学概念常常包括了化学知识的定义、原理、物质组成及分类等等性质,它是一种极为精辟且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在化学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和注释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有极其精确的含义。化学概念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连接点及学习的核心,它既包括知识结构的静态内容,又包括其形成过程中认知加工的动
期刊
方式一:考查铜单质的性质  铜单质是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ⅠB族的元素,纯铜呈紫红色,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铜常见的化合价为+1和+2价,化学性质较不活泼,可以与一些非金属物质、氧化性酸以及一些盐发生反应。高考常基于铜单质的性质开展知识考查,涉及到铜的化学方程式、化学现象及产物分析。  例1校化学小组想设计化学方案比较金属铜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表1所列几种方案及对应的现象,其中可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