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溶液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溶液的概念
溶液: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稳定且均一的混合物,称之为溶液。
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本质是混合物,分为溶质与溶剂两部分。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剂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质:可以溶解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或者气体,且在一个溶液中存在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几种物质。
溶剂:可以溶解其他物质的一种物质,通常来说,水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溶剂,另外汽油或者酒精也可以视作溶剂。
2.溶液的基本特征
首先为均一性,就是指在溶液形成之后,溶液中各个部分的性质以及组成成分全部相同,比如溶液中某一部分的浓度、颜色以及密度全部相同。
其次为稳定性,就是指在外界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将溶液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不会脱离溶液而单独存在。
最后为所有的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1 判断硬水、空气、油水以及蒸馏水是否为溶液。
解析 要想判断物质是否为溶液,要明确两点:第一,澄清透明并不代表物质是无色的。第二,稳定均一的液体并不一定是溶液。因此硬水和空气是溶液,而油水和蒸馏水不是溶液。
二、乳化现象
乳浊液:所谓的乳浊液,就是指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且不稳定的混合物。
乳化现象:促使植物油分散为诸多细小的液滴,而不是汇集成大型的油珠,同时这些细小的液滴可以跟随水流动,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
例2 怎样判别乳化作用?
解析 乳化作用主要是把大颗粒的物质进行转变,进而形成小颗粒,这是乳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三、物质的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任意一种固体物质与100 g溶剂相融合,当溶液呈现为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物质的质量。
需要特别注意:首先是条件,即在一定温度下,如果没有说明温度,溶解度就不会存在。其次是标准,即100 g溶剂,比较物质之间溶解度的大小,前提是等量溶剂。再次是状态,即饱和状态。最后是单位为克。
例3 结合溶解度的概念,将25 g食盐与100 g的水相融合,待食盐溶解,此时食盐的溶解度是25 g,这一观点正确吗?应怎样改正?
延伸: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
第一,溶解性只能普遍说明某种物质在溶剂中具有的溶解能力,这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
第二,溶解度作为衡量某种物质在某一种溶剂中溶解性的一个尺度,是定量表示溶解性的一种方法,即在一定温度与压强条件下,在一个定量的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溶解溶质的质量大小。
例4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溶液是均一且稳定的混合物
B.在鱼池中安装水泵,将水射向空中可以提高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C.硝酸钾在30℃的条件下溶解度为30 g,那么在100 g硝酸钾溶液中便会含有30 g的硝酸钾
D.冷却与蒸发溶剂都可以使趋于饱和状态的氯化钠溶液转变为饱和状态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关于溶解度的知识点,掌握溶解度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首先溶液是均一且稳定的混合物,所以A正确。其次氧气不容易和水相溶,在鱼池中安装水泵,能够提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所以B正确。再次硝酸钾在30℃条件下溶解度是30 g,也就是在30℃条件下,13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 g的硝酸钾,所以C错误。最后不饱和氯化钠溶液转变为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可以采用降温或者加入氯化钠晶体以及蒸发水的方式,所以D正确。即选C。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还可以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延伸:首先要指明两个条件,即一定温度与一定量的溶剂;其次要指明“某一个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最后为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而对于其他种类的物质并不一定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加入溶剂与升高温度(大多数情况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蒸发溶剂、加入溶质与降低温度(大多数情况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饱和溶液。
例5 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想将一杯趋于饱和的氯化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进行下列哪些步骤:
1.加入氯化钾晶体。
2.升高温度。
3.降低温度。
4.加入水。
5.恒温蒸发水。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促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式包括:改变温度、蒸发溶剂与增加溶质。因氯化钾的溶解度会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会减小氯化钾的溶解度,所以把一杯趨于饱和的氯化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入氯化钾晶体、降低温度与恒温蒸发水三种方式。
(收稿日期:2019-02-12)
1.溶液的概念
溶液: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稳定且均一的混合物,称之为溶液。
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本质是混合物,分为溶质与溶剂两部分。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剂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质:可以溶解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或者气体,且在一个溶液中存在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几种物质。
溶剂:可以溶解其他物质的一种物质,通常来说,水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溶剂,另外汽油或者酒精也可以视作溶剂。
2.溶液的基本特征
首先为均一性,就是指在溶液形成之后,溶液中各个部分的性质以及组成成分全部相同,比如溶液中某一部分的浓度、颜色以及密度全部相同。
其次为稳定性,就是指在外界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将溶液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不会脱离溶液而单独存在。
最后为所有的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1 判断硬水、空气、油水以及蒸馏水是否为溶液。
解析 要想判断物质是否为溶液,要明确两点:第一,澄清透明并不代表物质是无色的。第二,稳定均一的液体并不一定是溶液。因此硬水和空气是溶液,而油水和蒸馏水不是溶液。
二、乳化现象
乳浊液:所谓的乳浊液,就是指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且不稳定的混合物。
乳化现象:促使植物油分散为诸多细小的液滴,而不是汇集成大型的油珠,同时这些细小的液滴可以跟随水流动,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
例2 怎样判别乳化作用?
解析 乳化作用主要是把大颗粒的物质进行转变,进而形成小颗粒,这是乳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三、物质的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任意一种固体物质与100 g溶剂相融合,当溶液呈现为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物质的质量。
需要特别注意:首先是条件,即在一定温度下,如果没有说明温度,溶解度就不会存在。其次是标准,即100 g溶剂,比较物质之间溶解度的大小,前提是等量溶剂。再次是状态,即饱和状态。最后是单位为克。
例3 结合溶解度的概念,将25 g食盐与100 g的水相融合,待食盐溶解,此时食盐的溶解度是25 g,这一观点正确吗?应怎样改正?
延伸: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
第一,溶解性只能普遍说明某种物质在溶剂中具有的溶解能力,这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
第二,溶解度作为衡量某种物质在某一种溶剂中溶解性的一个尺度,是定量表示溶解性的一种方法,即在一定温度与压强条件下,在一个定量的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溶解溶质的质量大小。
例4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溶液是均一且稳定的混合物
B.在鱼池中安装水泵,将水射向空中可以提高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C.硝酸钾在30℃的条件下溶解度为30 g,那么在100 g硝酸钾溶液中便会含有30 g的硝酸钾
D.冷却与蒸发溶剂都可以使趋于饱和状态的氯化钠溶液转变为饱和状态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关于溶解度的知识点,掌握溶解度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首先溶液是均一且稳定的混合物,所以A正确。其次氧气不容易和水相溶,在鱼池中安装水泵,能够提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所以B正确。再次硝酸钾在30℃条件下溶解度是30 g,也就是在30℃条件下,13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 g的硝酸钾,所以C错误。最后不饱和氯化钠溶液转变为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可以采用降温或者加入氯化钠晶体以及蒸发水的方式,所以D正确。即选C。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还可以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延伸:首先要指明两个条件,即一定温度与一定量的溶剂;其次要指明“某一个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最后为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而对于其他种类的物质并不一定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加入溶剂与升高温度(大多数情况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蒸发溶剂、加入溶质与降低温度(大多数情况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饱和溶液。
例5 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想将一杯趋于饱和的氯化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进行下列哪些步骤:
1.加入氯化钾晶体。
2.升高温度。
3.降低温度。
4.加入水。
5.恒温蒸发水。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促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式包括:改变温度、蒸发溶剂与增加溶质。因氯化钾的溶解度会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会减小氯化钾的溶解度,所以把一杯趨于饱和的氯化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入氯化钾晶体、降低温度与恒温蒸发水三种方式。
(收稿日期:201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