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在2002年10月莫斯科歌剧院的恐怖劫持时间举世震惊。本刊于2008年11(上)期介绍的俄罗斯2005年票房之冠的电影《生死倒计时》就取材于这一事件,围绕这一事件的行动集中体现了当今社会大型公共建筑物内部劫持与反劫持人质的诸多要素。这是一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回首分析。
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具有特殊性
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比较特殊,其行动主体、作战对象、作战行动和行动方法等均与常规战不同。在行动主体上,反恐特种部队已成为最重要的作战力量,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在作战对象上,主要是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等各种极端势力,而不是一般的刑事犯罪分子。在作战行动上,包括了防、打、救三方面的内容,不仅强调坚决果断的军事打击,而且要求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强大的武力威慑和有效的防范行动,力求将恐怖活动遏制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要以对民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有效地做好救护救援,将恐怖分子袭击破坏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
此外,由于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通常发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和大中城市等比较敏感的地区,作战行动可能涉及民族政策、国家法律和国际法等政治问题,其行动具有敏感性、特殊性,因此,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必须严格依据国家和国际的有关法律法令行事。
基本战法透视
由于建筑物,特别是多层建筑物的整体性好、抗毁性强,恐怖分子可以以其为依托组成绵密的立体交叉火网,形成坚固的防御堡垒,这是防守建筑物的一大优势。但防守多层大型建筑物也有劣势的一面,即需要层层把守,导致力量分散,指挥、协同不便,易被分割和包围。针对这些特点,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应着眼强攻,采取先围后打、先外后内、上下结合、逐层攻占、分割围歼的战法,全方位夺占被劫建筑物。
围绕上述基本战法,特种部队在遂行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时,一般可编组成封控队、火力队、爆破队和强击队等。封控队在接近恐怖分子占领的多层大型建筑物后,通常以少数兵力从建筑物正面建立封控线,并以部分兵力向其翼侧或侧后实施迂回包围,肃清周围劫匪,占领临近建筑物,对恐怖分子形成围攻态势;火力队利用有利地形和邻近建筑物,封锁建筑物的门窗和射孔,摧毁恐怖分子组织的中、下层火力点和外围目标,压制楼顶平台和遮蔽物后的敌人,同时,对恐怖分子实施射击;爆破队则迅速排除建筑物周围的障碍物,以破坏敌射击或在建筑物下层墙壁上打开缺口,摧毁隐蔽的火力点;强击队充分利用建筑物周围的有利地形和火力掩护,迅速接近建筑物,从门窗或墙洞突入建筑物,歼灭劫匪,解救人质。
行动中,通常先消灭建筑物内底层的敌人并封锁地下室出入口、电梯间和楼道,尔后采取由下向上或由上而下、上下夹击的打法,逐层逐室歼灭藏匿的恐怖分子。
由下向上攻击时,以若干个强击队交替掩护,利用门窗、墙洞或地下入口快速进入建筑物,首先肃清底层房间内的恐怖分子,然后再逐步向上攻击,一层一层向上清除,边打边巩固。根据恐怖分子的战斗特点,行动中应尽量避开门窗,以防恐怖分子以火力封锁门窗或设置陷阱,造成伤亡。向上机动时,通常沿楼梯口、门窗之间的死角部位进入。
由上而下攻击时,通常以部分兵力采用悬索垂降或直升机机降的方式,首先抢占和控制楼顶平台,炸开楼顶,尔后由上向下逐层攻击,还可从已占领的毗邻的楼房顶部或窗户利用溜索进入要攻打的楼房上层。
对于较高的楼房,还可采取上下夹击的打法,即首先以部分兵力进入建筑物,封锁底层出入口,尔后与从楼顶攀入或机降至楼顶平台的强击队紧密配合,上下夹击敌人。
在楼房内战斗时,各强击队和单兵要互相掩护。当恐怖分子对楼梯、走廊进行火力封锁时,可在墙壁和天花板上用炸药和工具开凿洞孔,逐层逐室进行攻击。进入房间时,要指定人员把守门口,避免接触门把手,以火力射击将门打开,防止遭恐怖分子设置的爆炸物杀伤。对敌情顾虑较大时,应事先向屋内投掷杀伤或眩晕手榴弹,然后乘爆炸的烟幕冲入房间,先敌开火,并避免误伤人质。
典型战例剖析
截至目前,反建筑物内部劫持行动已有很多案例,本文以一个著名的案例——俄罗斯莫斯科歌剧院反劫持人质作战为例作剖析。
莫斯科时间2002年10月23日晚21时,一伙车臣恐怖分子携带武器、炸药闯入位于莫斯科东南区的轴承厂歌剧院,劫持了歌剧院内的近千名观众和演员,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劫持人质事件。面对危险复杂的局面,俄最高决策层确定了谈、打并举,必要时利用武力解决的方针。各强力部门为武力解救人质进行了认真准备,围绕着防止爆炸、捕歼匪首两个重点,制订了周密的预案。26日凌晨5时30分,埋伏于剧院内外的特种作战分队向恐怖分子发动迅猛攻击,经半小时激战,一举击毙包括匪首巴拉耶夫在内的40余名恐怖分子,成功地防止了大爆炸的发生,解救了700余名人质,参战人员无一牺牲。
事发突然
2002年10月23日晚21时(北京时间24日凌晨1时),40多名车臣恐怖分子,携带各种枪支和爆炸物,分乘4辆汽车来到莫斯科东南区的轴承厂歌剧院,迅速冲入歌剧院,按事先部署控制了剧院的各个关键位置。当时剧院内正在上演一部关于飞行员生活的戏剧《东北风》,第三幕刚刚开始。几名身着迷彩服、手持武器的蒙面人冲上舞台,将不知所措的演员推到一边,并向空中鸣枪,随即劫持了剧院内的近千名观众、演员,其中包括60多名外国人。恐怖分子出现后,一些机敏的观众和演员乘乱跑出剧院。稍后,恐怖分子为了向公众显示其“善意”,又释放了十几名儿童和妇女,当晚总共有150余人脱险,但被扣在剧院中的人质仍有800多人。
现场有观众使用手机报警,治安警察和特警分队接到报警后迅即赶到歌剧院,并与恐怖分子发生交火。恐怖分子喊道:“我们身上绑着炸药,还在楼里布设了炸药,如果你们不停止攻击,我们就炸毁剧院,与人质同归于尽!”警察感到事态严重,于是停止进攻,向上级报告情况,要求支援。
事件发生后,车臣恐怖组织马上在自己的网站上声称对此事负责,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也很快播放了恐怖分子事先录制的录像带,恐怖分子在录像中声称此次行动惟一的目的是要求俄政府从车臣撤军,结束车臣战争。恐怖分子还威胁道,若其政治要求在7日内得不到满足,就将炸毁歌剧院,与人质同归于尽,随后,又将7天的期限改为3天。
此次劫持人质事件是经长期策划、精心组织、内外呼应的一次恐怖活动。车臣恐怖分子在莫斯科的地下组织预先在郊外靠近机场的一个偏僻地方租用了一栋民房,作为秘密贮存武器的仓库。到事 发前,匪徒们已经在这栋民房里存放了数十件各类枪支和近两吨爆炸物。行动前3个星期,匪徒们开始按计划采用化装出境、偷越封锁线、绕道国外等方式陆续离开车臣,潜入莫斯科。
事发地原是一个轴承厂的文化宫,翻修后改建为一座可容纳1400名观众的大型歌剧院。恐怖分子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袭击目标,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一是歌剧院位置有利,距克里姆林宫只有4.5公里,但又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工厂区,安全警卫松懈二是常有外国人光顾,车臣恐怖分子认为,只有绑架较多外国人质,才能引起国际社会更多关注,从而为外部势力干涉车臣事件创造条件;三是该歌剧院上座率高,观众较多,据称,在23日遭到劫持时,剧院上座率超过50%;四是剧院里有车臣匪徒的秘密窝点,能够为车臣恐怖组织在俄心脏地区制造恐怖事件创造有利条件。
紧急筹备
此次劫持人质事件是在俄首都莫斯科市发生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恶劣的恐怖事件。恐怖分子的目的是在俄罗斯的心脏地带制造骇人听闻的大规模流血事件,摧毁俄罗斯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并唤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从而挽救处于穷途末路的车臣非法武装。劫持事件发生后,俄总统普京立刻召集总理、各强力部门领导人及莫斯科市市长交换意见,制定了决不妥协、谈判和动武两手准备、立足武力营救的方针,令强力部门迅速制定行动计划,在最大限度保证人质安全的前提下,坚决消灭恐怖分子。根据总统指示,成立了以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帕特鲁舍夫为首的联合应急指挥中心,具体领导危机处置工作,并直接对总统负责。该指挥中心成员包括内务部、国防部、紧急情况部和莫斯科市内务总局等部门的领导人。联邦安全总局第一副局长则担任现场总指挥,负责指挥协调各强力部门参战部队。由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和总统助理亚斯特任布斯基指挥谈判工作。
根据总统的指示,由安全总局牵头在现场组建了紧急营救指挥中心。此前,最早得到警报的莫斯科市内务总局在第一时间内向现场派出了莫斯科内卫军区第55内卫师和第1特种大队各一部共450人,于当晚22时抵达现场,迅速包围歌剧院,控制附近制高点,并在距歌剧院100m和300m范围内设置两道封锁线,疏散附近居民。同时,联邦安全总局所属“阿尔法”特种作战小组也赶到现场。为防恐怖分子声东击西,在莫斯科其他地区制造更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内务部和国防部于当晚迅速调集大批军警,加强市内巡逻检查及对重要目标的守卫。(待续)
下期预告
本文下篇将继续介绍关于莫斯科歌剧院反劫持人质事件中的谈判斡旋,制定反劫持预案、行动实施等方面的情况,敬请关注!
编辑:郑双雁
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具有特殊性
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比较特殊,其行动主体、作战对象、作战行动和行动方法等均与常规战不同。在行动主体上,反恐特种部队已成为最重要的作战力量,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在作战对象上,主要是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等各种极端势力,而不是一般的刑事犯罪分子。在作战行动上,包括了防、打、救三方面的内容,不仅强调坚决果断的军事打击,而且要求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强大的武力威慑和有效的防范行动,力求将恐怖活动遏制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要以对民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有效地做好救护救援,将恐怖分子袭击破坏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
此外,由于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通常发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和大中城市等比较敏感的地区,作战行动可能涉及民族政策、国家法律和国际法等政治问题,其行动具有敏感性、特殊性,因此,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必须严格依据国家和国际的有关法律法令行事。
基本战法透视
由于建筑物,特别是多层建筑物的整体性好、抗毁性强,恐怖分子可以以其为依托组成绵密的立体交叉火网,形成坚固的防御堡垒,这是防守建筑物的一大优势。但防守多层大型建筑物也有劣势的一面,即需要层层把守,导致力量分散,指挥、协同不便,易被分割和包围。针对这些特点,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应着眼强攻,采取先围后打、先外后内、上下结合、逐层攻占、分割围歼的战法,全方位夺占被劫建筑物。
围绕上述基本战法,特种部队在遂行反建筑物内部劫持人质行动时,一般可编组成封控队、火力队、爆破队和强击队等。封控队在接近恐怖分子占领的多层大型建筑物后,通常以少数兵力从建筑物正面建立封控线,并以部分兵力向其翼侧或侧后实施迂回包围,肃清周围劫匪,占领临近建筑物,对恐怖分子形成围攻态势;火力队利用有利地形和邻近建筑物,封锁建筑物的门窗和射孔,摧毁恐怖分子组织的中、下层火力点和外围目标,压制楼顶平台和遮蔽物后的敌人,同时,对恐怖分子实施射击;爆破队则迅速排除建筑物周围的障碍物,以破坏敌射击或在建筑物下层墙壁上打开缺口,摧毁隐蔽的火力点;强击队充分利用建筑物周围的有利地形和火力掩护,迅速接近建筑物,从门窗或墙洞突入建筑物,歼灭劫匪,解救人质。
行动中,通常先消灭建筑物内底层的敌人并封锁地下室出入口、电梯间和楼道,尔后采取由下向上或由上而下、上下夹击的打法,逐层逐室歼灭藏匿的恐怖分子。
由下向上攻击时,以若干个强击队交替掩护,利用门窗、墙洞或地下入口快速进入建筑物,首先肃清底层房间内的恐怖分子,然后再逐步向上攻击,一层一层向上清除,边打边巩固。根据恐怖分子的战斗特点,行动中应尽量避开门窗,以防恐怖分子以火力封锁门窗或设置陷阱,造成伤亡。向上机动时,通常沿楼梯口、门窗之间的死角部位进入。
由上而下攻击时,通常以部分兵力采用悬索垂降或直升机机降的方式,首先抢占和控制楼顶平台,炸开楼顶,尔后由上向下逐层攻击,还可从已占领的毗邻的楼房顶部或窗户利用溜索进入要攻打的楼房上层。
对于较高的楼房,还可采取上下夹击的打法,即首先以部分兵力进入建筑物,封锁底层出入口,尔后与从楼顶攀入或机降至楼顶平台的强击队紧密配合,上下夹击敌人。
在楼房内战斗时,各强击队和单兵要互相掩护。当恐怖分子对楼梯、走廊进行火力封锁时,可在墙壁和天花板上用炸药和工具开凿洞孔,逐层逐室进行攻击。进入房间时,要指定人员把守门口,避免接触门把手,以火力射击将门打开,防止遭恐怖分子设置的爆炸物杀伤。对敌情顾虑较大时,应事先向屋内投掷杀伤或眩晕手榴弹,然后乘爆炸的烟幕冲入房间,先敌开火,并避免误伤人质。
典型战例剖析
截至目前,反建筑物内部劫持行动已有很多案例,本文以一个著名的案例——俄罗斯莫斯科歌剧院反劫持人质作战为例作剖析。
莫斯科时间2002年10月23日晚21时,一伙车臣恐怖分子携带武器、炸药闯入位于莫斯科东南区的轴承厂歌剧院,劫持了歌剧院内的近千名观众和演员,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劫持人质事件。面对危险复杂的局面,俄最高决策层确定了谈、打并举,必要时利用武力解决的方针。各强力部门为武力解救人质进行了认真准备,围绕着防止爆炸、捕歼匪首两个重点,制订了周密的预案。26日凌晨5时30分,埋伏于剧院内外的特种作战分队向恐怖分子发动迅猛攻击,经半小时激战,一举击毙包括匪首巴拉耶夫在内的40余名恐怖分子,成功地防止了大爆炸的发生,解救了700余名人质,参战人员无一牺牲。
事发突然
2002年10月23日晚21时(北京时间24日凌晨1时),40多名车臣恐怖分子,携带各种枪支和爆炸物,分乘4辆汽车来到莫斯科东南区的轴承厂歌剧院,迅速冲入歌剧院,按事先部署控制了剧院的各个关键位置。当时剧院内正在上演一部关于飞行员生活的戏剧《东北风》,第三幕刚刚开始。几名身着迷彩服、手持武器的蒙面人冲上舞台,将不知所措的演员推到一边,并向空中鸣枪,随即劫持了剧院内的近千名观众、演员,其中包括60多名外国人。恐怖分子出现后,一些机敏的观众和演员乘乱跑出剧院。稍后,恐怖分子为了向公众显示其“善意”,又释放了十几名儿童和妇女,当晚总共有150余人脱险,但被扣在剧院中的人质仍有800多人。
现场有观众使用手机报警,治安警察和特警分队接到报警后迅即赶到歌剧院,并与恐怖分子发生交火。恐怖分子喊道:“我们身上绑着炸药,还在楼里布设了炸药,如果你们不停止攻击,我们就炸毁剧院,与人质同归于尽!”警察感到事态严重,于是停止进攻,向上级报告情况,要求支援。
事件发生后,车臣恐怖组织马上在自己的网站上声称对此事负责,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也很快播放了恐怖分子事先录制的录像带,恐怖分子在录像中声称此次行动惟一的目的是要求俄政府从车臣撤军,结束车臣战争。恐怖分子还威胁道,若其政治要求在7日内得不到满足,就将炸毁歌剧院,与人质同归于尽,随后,又将7天的期限改为3天。
此次劫持人质事件是经长期策划、精心组织、内外呼应的一次恐怖活动。车臣恐怖分子在莫斯科的地下组织预先在郊外靠近机场的一个偏僻地方租用了一栋民房,作为秘密贮存武器的仓库。到事 发前,匪徒们已经在这栋民房里存放了数十件各类枪支和近两吨爆炸物。行动前3个星期,匪徒们开始按计划采用化装出境、偷越封锁线、绕道国外等方式陆续离开车臣,潜入莫斯科。
事发地原是一个轴承厂的文化宫,翻修后改建为一座可容纳1400名观众的大型歌剧院。恐怖分子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袭击目标,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一是歌剧院位置有利,距克里姆林宫只有4.5公里,但又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工厂区,安全警卫松懈二是常有外国人光顾,车臣恐怖分子认为,只有绑架较多外国人质,才能引起国际社会更多关注,从而为外部势力干涉车臣事件创造条件;三是该歌剧院上座率高,观众较多,据称,在23日遭到劫持时,剧院上座率超过50%;四是剧院里有车臣匪徒的秘密窝点,能够为车臣恐怖组织在俄心脏地区制造恐怖事件创造有利条件。
紧急筹备
此次劫持人质事件是在俄首都莫斯科市发生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恶劣的恐怖事件。恐怖分子的目的是在俄罗斯的心脏地带制造骇人听闻的大规模流血事件,摧毁俄罗斯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并唤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从而挽救处于穷途末路的车臣非法武装。劫持事件发生后,俄总统普京立刻召集总理、各强力部门领导人及莫斯科市市长交换意见,制定了决不妥协、谈判和动武两手准备、立足武力营救的方针,令强力部门迅速制定行动计划,在最大限度保证人质安全的前提下,坚决消灭恐怖分子。根据总统指示,成立了以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帕特鲁舍夫为首的联合应急指挥中心,具体领导危机处置工作,并直接对总统负责。该指挥中心成员包括内务部、国防部、紧急情况部和莫斯科市内务总局等部门的领导人。联邦安全总局第一副局长则担任现场总指挥,负责指挥协调各强力部门参战部队。由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和总统助理亚斯特任布斯基指挥谈判工作。
根据总统的指示,由安全总局牵头在现场组建了紧急营救指挥中心。此前,最早得到警报的莫斯科市内务总局在第一时间内向现场派出了莫斯科内卫军区第55内卫师和第1特种大队各一部共450人,于当晚22时抵达现场,迅速包围歌剧院,控制附近制高点,并在距歌剧院100m和300m范围内设置两道封锁线,疏散附近居民。同时,联邦安全总局所属“阿尔法”特种作战小组也赶到现场。为防恐怖分子声东击西,在莫斯科其他地区制造更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内务部和国防部于当晚迅速调集大批军警,加强市内巡逻检查及对重要目标的守卫。(待续)
下期预告
本文下篇将继续介绍关于莫斯科歌剧院反劫持人质事件中的谈判斡旋,制定反劫持预案、行动实施等方面的情况,敬请关注!
编辑: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