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6日,进藏支教的画家们凯旋而归,标志着为期近一个月的面包公益活动在北京宋庄圆满落下帷幕。据了解,面包公益活动旨在为孩子们开启一扇艺术之窗,结合宋庄优质的画家资源,对孩子们在艺术领域进行启蒙式教育,用艺术影响、感染孩子。这次支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画家们讲课时注重心灵和思维上的教育。课堂上,他们用激情点燃了自己,也点燃了藏族的孩子们。
今年9月,来自北京宋庄的画家们自驾进藏,路线为北京—甘肃—青海—西藏—四川—北京,全程约1万公里。大家翻山越岭,历尽艰辛,还饱受高原反应的折磨,但所有的困难都无法阻挡画家进藏的脚步及公益的力量。画家们沿途走访了藏区小学和孤儿院,看望了寺院的小喇嘛,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将随车所带绘画用品、书籍、过冬衣服捐赠给了孩子们。
据面包公益行动发起人余子涵介绍,这次进藏之所以选择自驾是因为很多爱心人士捐赠了学习用品等物资,我们要负责把爱心物资送达到孩子们手中。物资一共满载了3辆车,一路驶向西藏。盘山道比较难走,每天都会看到跌落或者冲入山谷的车辆,一路上可谓惊心动魄。在被称作“魔鬼路”的通麦天险,仅有这一条路可走,所以在这条路上堵一两天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途中错过吃饭的地方,画家们就煮方便面。一转眼,煮面的锅被牛舔得都不用洗了。
“因为高原反应,团队里所有人都出现了头晕脑胀、咳嗽感冒、呕吐等状况,大家因缺氧嘴唇呈紫色。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依然坚定信念,无论如何,我们是来为藏族孩子教授艺术课程的,把希望带给孩子们,圆孩子们的艺术梦。每到一处贫困学校,画家们都亲自为孩子们授课,并手把手地教孩子绘画知识,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性格、品格、人格……”余子涵动情地说。
此次支教的画家、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在离开当地时,藏族的孩子们都眼含热泪,使劲拉着他们的手,相约明年一定要再来。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画家们也真切感受到了源自孩子的那份纯净、诚实、善良和对知识的渴望,每个人的灵魂都得到了净化,精神都得到了救赎。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北云说:“在我的课堂上,我告诉孩子们生命的过程,生命的真谛。我们在花盆里种下一粒种子,每天都观察它的变化,并且用绘画的语言来写日记。今天它长出一片叶子,我们拿起画笔把它画下来;明天它枯萎了,我们接着用笔去描绘它的样子……这是我的教育方式,是我传达给孩子对生命、对艺术的理解,坚持不懈,细心观察,必然会成为艺术家。我的学生就是这样培养的。”
据张北云讲,藏族孩子对物质的要求非常低,对心灵和精神的渴求远高于物质。每次发放一些文具或小礼物时,他们表现出了很强的共享精神,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抢的状况。很多爱心人士经常会给灾区或者西藏的孩子们进行捐款,张北云建议大家亲自走一趟,把孩子们所需要的东西送到他们身边。这样,捐赠者也知道款项的去处,身临其境也真正净化了心灵,让爱遍及所有的孩子们。此外,他希望有一个长期的支教机制,充分发挥民间支教的作用。“我觉得我们是个先行者,要总结经验,对将来能提供一些借鉴。建立一套良好而有效的机制,让那些想做公益的人,能够更加顺利和乐意地投入到当中来。”张北云说。
燕京华侨大学艺术分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佀明亮在谈到自己站在藏区小学的讲桌前准备第一堂课时,也颇多感触。“学校没有校门,是几排不大的简易平房。这是所建立在青海湖畔、紧邻甲乙寺的学校,学校是康巴活佛一手创建,学生主要是一些孤残,或者家境贫困的藏族孩子。我的第一堂备课题目是《认识书法》,讲桌前坐满了藏家小娃,每个学生的脸上都充满了好奇与期许,我先将资助的文具和募捐款发放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孩子们天真的笑脸,相互间对比带来的喜悦令我以及所有的画家和志愿者都非常高兴。当我看到一双双纯真的黑眸在期待着,粉笔在简陋的黑墙上划上印迹时,内心莫名地伤感。但学生们天资极佳,他们显示出的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又让我深感欣慰。”佀明亮说。
在此次支教中,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工笔山水画家、蝇头小楷书法家刘风雷想得最多的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讲最有用的课程,最易于让孩子们掌握的内容,让孩子们能听懂,简便易行,马上就能着手绘画。
刘风雷说:“我讲的第一堂课是传统的绘画基础,告诉孩子们如何画一朵花、花瓣、花叶、花托、叶脉等一些技巧。我的讲课主要是让孩子们把生活中的事物用笔描述出来,教给孩子们一些方法,启发孩子们学习绘画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大的动力和老师。接下来的实际绘画中,孩子们记忆力超凡,马上就掌握了这些要领,这里的孩子很聪明、纯朴,他们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吸很多知识,要看老师如何去引导和培养,环境很重要。”
刘风雷表示,西藏孩子们的基础知识一点儿都不缺,当地的教师和教育设施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基础文化教育需求,他们缺的是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考能力。自己目前做的就是授人以渔,让孩子们们跳出传统教育的束缚,学会思考和自己解决问题。藏族孩子们在领悟力、求知欲上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准。当自己走上讲台看到下面一双双明亮无邪的眼睛时,沉甸甸的责任感便在心里油然而生。
今年9月,来自北京宋庄的画家们自驾进藏,路线为北京—甘肃—青海—西藏—四川—北京,全程约1万公里。大家翻山越岭,历尽艰辛,还饱受高原反应的折磨,但所有的困难都无法阻挡画家进藏的脚步及公益的力量。画家们沿途走访了藏区小学和孤儿院,看望了寺院的小喇嘛,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将随车所带绘画用品、书籍、过冬衣服捐赠给了孩子们。
据面包公益行动发起人余子涵介绍,这次进藏之所以选择自驾是因为很多爱心人士捐赠了学习用品等物资,我们要负责把爱心物资送达到孩子们手中。物资一共满载了3辆车,一路驶向西藏。盘山道比较难走,每天都会看到跌落或者冲入山谷的车辆,一路上可谓惊心动魄。在被称作“魔鬼路”的通麦天险,仅有这一条路可走,所以在这条路上堵一两天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途中错过吃饭的地方,画家们就煮方便面。一转眼,煮面的锅被牛舔得都不用洗了。
“因为高原反应,团队里所有人都出现了头晕脑胀、咳嗽感冒、呕吐等状况,大家因缺氧嘴唇呈紫色。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依然坚定信念,无论如何,我们是来为藏族孩子教授艺术课程的,把希望带给孩子们,圆孩子们的艺术梦。每到一处贫困学校,画家们都亲自为孩子们授课,并手把手地教孩子绘画知识,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性格、品格、人格……”余子涵动情地说。
此次支教的画家、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在离开当地时,藏族的孩子们都眼含热泪,使劲拉着他们的手,相约明年一定要再来。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画家们也真切感受到了源自孩子的那份纯净、诚实、善良和对知识的渴望,每个人的灵魂都得到了净化,精神都得到了救赎。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北云说:“在我的课堂上,我告诉孩子们生命的过程,生命的真谛。我们在花盆里种下一粒种子,每天都观察它的变化,并且用绘画的语言来写日记。今天它长出一片叶子,我们拿起画笔把它画下来;明天它枯萎了,我们接着用笔去描绘它的样子……这是我的教育方式,是我传达给孩子对生命、对艺术的理解,坚持不懈,细心观察,必然会成为艺术家。我的学生就是这样培养的。”
据张北云讲,藏族孩子对物质的要求非常低,对心灵和精神的渴求远高于物质。每次发放一些文具或小礼物时,他们表现出了很强的共享精神,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抢的状况。很多爱心人士经常会给灾区或者西藏的孩子们进行捐款,张北云建议大家亲自走一趟,把孩子们所需要的东西送到他们身边。这样,捐赠者也知道款项的去处,身临其境也真正净化了心灵,让爱遍及所有的孩子们。此外,他希望有一个长期的支教机制,充分发挥民间支教的作用。“我觉得我们是个先行者,要总结经验,对将来能提供一些借鉴。建立一套良好而有效的机制,让那些想做公益的人,能够更加顺利和乐意地投入到当中来。”张北云说。
燕京华侨大学艺术分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佀明亮在谈到自己站在藏区小学的讲桌前准备第一堂课时,也颇多感触。“学校没有校门,是几排不大的简易平房。这是所建立在青海湖畔、紧邻甲乙寺的学校,学校是康巴活佛一手创建,学生主要是一些孤残,或者家境贫困的藏族孩子。我的第一堂备课题目是《认识书法》,讲桌前坐满了藏家小娃,每个学生的脸上都充满了好奇与期许,我先将资助的文具和募捐款发放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孩子们天真的笑脸,相互间对比带来的喜悦令我以及所有的画家和志愿者都非常高兴。当我看到一双双纯真的黑眸在期待着,粉笔在简陋的黑墙上划上印迹时,内心莫名地伤感。但学生们天资极佳,他们显示出的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又让我深感欣慰。”佀明亮说。
在此次支教中,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工笔山水画家、蝇头小楷书法家刘风雷想得最多的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讲最有用的课程,最易于让孩子们掌握的内容,让孩子们能听懂,简便易行,马上就能着手绘画。
刘风雷说:“我讲的第一堂课是传统的绘画基础,告诉孩子们如何画一朵花、花瓣、花叶、花托、叶脉等一些技巧。我的讲课主要是让孩子们把生活中的事物用笔描述出来,教给孩子们一些方法,启发孩子们学习绘画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大的动力和老师。接下来的实际绘画中,孩子们记忆力超凡,马上就掌握了这些要领,这里的孩子很聪明、纯朴,他们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吸很多知识,要看老师如何去引导和培养,环境很重要。”
刘风雷表示,西藏孩子们的基础知识一点儿都不缺,当地的教师和教育设施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基础文化教育需求,他们缺的是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考能力。自己目前做的就是授人以渔,让孩子们们跳出传统教育的束缚,学会思考和自己解决问题。藏族孩子们在领悟力、求知欲上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准。当自己走上讲台看到下面一双双明亮无邪的眼睛时,沉甸甸的责任感便在心里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