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城市历史保护地段,研究了基于GIS的历史建筑信息管理和利用的方法,在建立建筑GIS地理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建筑属性信息、多媒体信息、历史档案信息的管理,并有效支持了信息分析、3D场景浏览、专题图制作、历史演变动画等多方面的应用。通过在珞珈山历史地段的应用,证明该方法具有建模效率高,信息管理效果好,工作量小,信息便于使用等特点。
【关键词】GIS;歷史保护地段;建筑信息管理;历史建筑
1 引言
城市历史保护地段大多位于旧城的核心地段,如武汉的珞珈山片、汉正街片、武昌首义片、一元路片等。随着我国旧城更新改造的加速,这些地段逐渐成为更新改造的重点。然而,由于这些地段坐落有大量的历史保护建筑,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复制和再生的巨大历史价值,因而在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收集、掌握这些建筑的各类详细信息。而这些信息数量巨大、内容繁杂,只有通过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才能在保护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研究、历史研究、城市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
当前此类建筑信息主要采用资料汇编、照片集、建筑基本信息卡片等方式进行管理。在该方式下,信息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查阅和利用存在很大困难,且极易造成信息丢失,例如,很难迅速查阅到建筑对应的照片,很难快速搜索到与目标建筑相关的档案、历史信息等,并且这些信息内容和结构固化,难以更新补充,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新组织以支持灵活多样的分析,直接影响到研究、设计和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为此本文研究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历史保护地段建筑信息管理方法,以武汉市珞珈山历史保护地段为案例进行了实践,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多样化的利用,证实了基于GIS技术方法的高效性、灵活性和科学性。
2 基于GIS的历史建筑信息管理方法
GIS在地理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可视化方面具有特别优势。本方法利用GIS对历史地段的所有建筑进行地理建模,并以数字建筑作为基本单元,组织并附之于各类建筑信息,使之可以通过地图界面来快速查阅信息、分析信息、可视化这些信息。
本文以珞珈山历史保护地段为例,基于GIS通用软件ArcGIS,构建了地段内各栋建筑的GIS地理模型,对地段中的图书馆、工学院、宋卿体育馆等国家级文保单位建筑26栋、历史保护建筑38栋、各类建筑1500余栋的信息进行了录入和管理,纳入管理的历史建筑信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历史建筑的年代、结构、功能等属性信息,2)照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3)关于历史建筑的建造、事件、沿革、图纸等历史档案信息。
2.1 历史地段建筑的GIS建模
由于历史地段的建筑数量众多,本方法采用二维半建筑模型来简单表达建筑形态,即在二维平面建筑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建筑高度0.5维。二维半建模方式速度快、效率高,非常适合大范围的城市建成环境模拟。该模型建成后,将作为建筑信息的载体,附着建筑的属性、多媒体资料和历史档案信息。
首先,在AutoCAD中,从地形图中提取建筑的外轮廓线,保证每条外轮廓线均是封闭的多义线,并且如果同一栋建筑/建筑群具有多个不同层数的建筑组成部分时,将其拆分为多个封闭外轮廓线。
然后,把上述建筑外轮廓线导入到ArcGIS中,生成“建筑”要素类。GIS中要素类是现实地理对象在数字环境中的点、线、面抽象,它除了拥有几何形状外,还拥有属性信息。“建筑”要素类是一个多边形要素类,描述了建筑的平面外轮廓。在ArcGIS中导入珞珈山历史地段内1500多栋建筑后的结果如图1所示。整个建模过程十分迅速简便,构建建筑的平面模型仅用了一人半个工作日。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综合价值等。
此外,我们还对每栋建筑进行编号,存入建筑编号属性,同一栋建筑/建筑群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相同建筑编号。
上述属性的设计主要根据建筑信息管理的需要,其属性值源自建筑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的成果。这些属性信息以类似数据表的形式存放,并关联到上述建筑GIS模型中的各栋建筑。
我们在ArcGIS系统下,录入珞珈山地段每栋建筑的属性后就可以直接在ArcGIS地图界面下,直观选择并查看目标建筑的属性。图1是用户在图面上点击文保建筑“理学院”后直接显示的该建筑的部分属性。
根据这些属性的值,可以对图面中的建筑外轮廓线进行符号化,用填充颜色、晕线、线宽、文字标注等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区别。图1根据历史建筑类型属性对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一般建筑进行了分色填充,并标注了建筑层数属性,使用户能够直观地比较、分析各类建筑的分布情况,以及相互关系,该工作可在设置几个参数后,由ArcGIS自动完成。
2.3 历史地段建筑照片、视频信息的管理
照片和视频是可以非常直观和高效地记录建筑情况的方法之一,但是当建筑数量大,照片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很难把照片和对应的建筑一一关联,为后续的工作增添了难度。在上述GIS建筑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这些多媒体信息。
首先,在“建筑”要素类中增加“照片路径”、“视频路径”属性,录入该建筑对应的照片、视频的存放路径。
然后,在ArcGIS环境下,启用超链接功能,使每栋建筑链接到“照片路径”、“视频路径”属性指定的照片、视频。
此外,在“建筑”要素类中增加“多媒体集路径”属性,针对某些建筑特别是历史建筑,有多张照片和视频的情况,将这些额外信息存放到一个文件夹下,并把其路径录入到该建筑的“多媒体集路径”属性中。
查阅照片视频时,只需在ArcGIS中选择“Hot Link”工具,然后点击相应的建筑,ArcGIS就会引导相应程序打开超链接的照片、视频(图2)、或者多媒体文件夹,非常方便直观。
针对珞珈山历史保护地段的绝大多数建筑,我们都拍摄了照片和视频。结果共采集到照片1000多张,视频100多段。经过超链接,可以直接在地图界面下打开指定建筑的多媒体文件,十分高效和直观,操作也
利用ArcGIS提供的动画制作功能,我们用动画模拟了珞珈山地段建筑建设的历程。首先我们根据建筑要素类的“建筑年代”属性,制作不同年代的建筑专题图层,把该年代后的建筑隐藏掉。然后把这些图层放到一个图层组下,利用ArcGIS的“创建组动画”工具,生成动画。该动画可以把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专题图层叠加在一起,循环依次显示,动态展示珞珈山片区建筑的建设历程。并且还可以在动画播放过程中放大、缩小、平移图面,从而放大到局部以更加细致的查看细节,或者缩小到全局以掌握全貌。
此外我们还把上述专题图层在ArcScene下加工成3D形式,并在ArcScene下利用 “创建组动画”工具创建动画,得到了3D动画,并且还可以在动画播放过程中放大、缩小、漫游,获得非常深刻的体验。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GIS的历史地段建筑信息管理和利用的方法,在建立建筑GIS地理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建筑属性信息、多媒体信息、历史档案信息的管理。管理后的建筑信息可以通过空间几何形状、属性描述、照片及文档链接等多样化的手段,还原出一个丰富、真实的建筑环境,形成历史地段过去和现状的全面而珍贵的档案,并能够方便地支持信息分析、3D场景浏览、专题图制作、历史演变动画、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应用。珞珈山历史保护地段的实践,验证了该方法具有建模效率高、信息管理效果好、工作量小、信息便于使用等特点。从而打造出一个开放的可共享的基础信息平台,为旧城更新改造工作、历史保护规划编制、历史建筑研究、历史地段城市设计、历史建筑保护等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 Michael Zeiler: 为我们的世界建模: ESRI地理数据库设计指南[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牛强, 宋小冬. 基于元数据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新方法探索——走向规划信息的全面管理[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2): 39~46.
[3] 牛强, 宋小冬. 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地理空间序化方法研究[J]. 城建档案, 2010(11): 53~57.
[4] 陈莉莉, 柯栋. 面向GIS的电子文件管理[J]. 兰台世界, 2006(9): 18~19.
[5] 牛强, 宋小冬.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电子文件管理及实践[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2(2): 114~117.
作者简介:
牛强,男,1978年生,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讲师,博士,[email protected],18627119366
通讯地址: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工学部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牛强,430072
周婕,女,1962年生,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email protected],13707188991
【关键词】GIS;歷史保护地段;建筑信息管理;历史建筑
1 引言
城市历史保护地段大多位于旧城的核心地段,如武汉的珞珈山片、汉正街片、武昌首义片、一元路片等。随着我国旧城更新改造的加速,这些地段逐渐成为更新改造的重点。然而,由于这些地段坐落有大量的历史保护建筑,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复制和再生的巨大历史价值,因而在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收集、掌握这些建筑的各类详细信息。而这些信息数量巨大、内容繁杂,只有通过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才能在保护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研究、历史研究、城市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
当前此类建筑信息主要采用资料汇编、照片集、建筑基本信息卡片等方式进行管理。在该方式下,信息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查阅和利用存在很大困难,且极易造成信息丢失,例如,很难迅速查阅到建筑对应的照片,很难快速搜索到与目标建筑相关的档案、历史信息等,并且这些信息内容和结构固化,难以更新补充,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新组织以支持灵活多样的分析,直接影响到研究、设计和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为此本文研究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历史保护地段建筑信息管理方法,以武汉市珞珈山历史保护地段为案例进行了实践,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多样化的利用,证实了基于GIS技术方法的高效性、灵活性和科学性。
2 基于GIS的历史建筑信息管理方法
GIS在地理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可视化方面具有特别优势。本方法利用GIS对历史地段的所有建筑进行地理建模,并以数字建筑作为基本单元,组织并附之于各类建筑信息,使之可以通过地图界面来快速查阅信息、分析信息、可视化这些信息。
本文以珞珈山历史保护地段为例,基于GIS通用软件ArcGIS,构建了地段内各栋建筑的GIS地理模型,对地段中的图书馆、工学院、宋卿体育馆等国家级文保单位建筑26栋、历史保护建筑38栋、各类建筑1500余栋的信息进行了录入和管理,纳入管理的历史建筑信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历史建筑的年代、结构、功能等属性信息,2)照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3)关于历史建筑的建造、事件、沿革、图纸等历史档案信息。
2.1 历史地段建筑的GIS建模
由于历史地段的建筑数量众多,本方法采用二维半建筑模型来简单表达建筑形态,即在二维平面建筑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建筑高度0.5维。二维半建模方式速度快、效率高,非常适合大范围的城市建成环境模拟。该模型建成后,将作为建筑信息的载体,附着建筑的属性、多媒体资料和历史档案信息。
首先,在AutoCAD中,从地形图中提取建筑的外轮廓线,保证每条外轮廓线均是封闭的多义线,并且如果同一栋建筑/建筑群具有多个不同层数的建筑组成部分时,将其拆分为多个封闭外轮廓线。
然后,把上述建筑外轮廓线导入到ArcGIS中,生成“建筑”要素类。GIS中要素类是现实地理对象在数字环境中的点、线、面抽象,它除了拥有几何形状外,还拥有属性信息。“建筑”要素类是一个多边形要素类,描述了建筑的平面外轮廓。在ArcGIS中导入珞珈山历史地段内1500多栋建筑后的结果如图1所示。整个建模过程十分迅速简便,构建建筑的平面模型仅用了一人半个工作日。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综合价值等。
此外,我们还对每栋建筑进行编号,存入建筑编号属性,同一栋建筑/建筑群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相同建筑编号。
上述属性的设计主要根据建筑信息管理的需要,其属性值源自建筑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的成果。这些属性信息以类似数据表的形式存放,并关联到上述建筑GIS模型中的各栋建筑。
我们在ArcGIS系统下,录入珞珈山地段每栋建筑的属性后就可以直接在ArcGIS地图界面下,直观选择并查看目标建筑的属性。图1是用户在图面上点击文保建筑“理学院”后直接显示的该建筑的部分属性。
根据这些属性的值,可以对图面中的建筑外轮廓线进行符号化,用填充颜色、晕线、线宽、文字标注等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区别。图1根据历史建筑类型属性对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一般建筑进行了分色填充,并标注了建筑层数属性,使用户能够直观地比较、分析各类建筑的分布情况,以及相互关系,该工作可在设置几个参数后,由ArcGIS自动完成。
2.3 历史地段建筑照片、视频信息的管理
照片和视频是可以非常直观和高效地记录建筑情况的方法之一,但是当建筑数量大,照片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很难把照片和对应的建筑一一关联,为后续的工作增添了难度。在上述GIS建筑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这些多媒体信息。
首先,在“建筑”要素类中增加“照片路径”、“视频路径”属性,录入该建筑对应的照片、视频的存放路径。
然后,在ArcGIS环境下,启用超链接功能,使每栋建筑链接到“照片路径”、“视频路径”属性指定的照片、视频。
此外,在“建筑”要素类中增加“多媒体集路径”属性,针对某些建筑特别是历史建筑,有多张照片和视频的情况,将这些额外信息存放到一个文件夹下,并把其路径录入到该建筑的“多媒体集路径”属性中。
查阅照片视频时,只需在ArcGIS中选择“Hot Link”工具,然后点击相应的建筑,ArcGIS就会引导相应程序打开超链接的照片、视频(图2)、或者多媒体文件夹,非常方便直观。
针对珞珈山历史保护地段的绝大多数建筑,我们都拍摄了照片和视频。结果共采集到照片1000多张,视频100多段。经过超链接,可以直接在地图界面下打开指定建筑的多媒体文件,十分高效和直观,操作也
利用ArcGIS提供的动画制作功能,我们用动画模拟了珞珈山地段建筑建设的历程。首先我们根据建筑要素类的“建筑年代”属性,制作不同年代的建筑专题图层,把该年代后的建筑隐藏掉。然后把这些图层放到一个图层组下,利用ArcGIS的“创建组动画”工具,生成动画。该动画可以把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专题图层叠加在一起,循环依次显示,动态展示珞珈山片区建筑的建设历程。并且还可以在动画播放过程中放大、缩小、平移图面,从而放大到局部以更加细致的查看细节,或者缩小到全局以掌握全貌。
此外我们还把上述专题图层在ArcScene下加工成3D形式,并在ArcScene下利用 “创建组动画”工具创建动画,得到了3D动画,并且还可以在动画播放过程中放大、缩小、漫游,获得非常深刻的体验。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GIS的历史地段建筑信息管理和利用的方法,在建立建筑GIS地理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建筑属性信息、多媒体信息、历史档案信息的管理。管理后的建筑信息可以通过空间几何形状、属性描述、照片及文档链接等多样化的手段,还原出一个丰富、真实的建筑环境,形成历史地段过去和现状的全面而珍贵的档案,并能够方便地支持信息分析、3D场景浏览、专题图制作、历史演变动画、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应用。珞珈山历史保护地段的实践,验证了该方法具有建模效率高、信息管理效果好、工作量小、信息便于使用等特点。从而打造出一个开放的可共享的基础信息平台,为旧城更新改造工作、历史保护规划编制、历史建筑研究、历史地段城市设计、历史建筑保护等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 Michael Zeiler: 为我们的世界建模: ESRI地理数据库设计指南[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牛强, 宋小冬. 基于元数据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新方法探索——走向规划信息的全面管理[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2): 39~46.
[3] 牛强, 宋小冬. 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地理空间序化方法研究[J]. 城建档案, 2010(11): 53~57.
[4] 陈莉莉, 柯栋. 面向GIS的电子文件管理[J]. 兰台世界, 2006(9): 18~19.
[5] 牛强, 宋小冬.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电子文件管理及实践[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2(2): 114~117.
作者简介:
牛强,男,1978年生,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讲师,博士,[email protected],18627119366
通讯地址: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工学部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牛强,430072
周婕,女,1962年生,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email protected],1370718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