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
数学情境 借助活动 利用冲突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85-02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呢?
1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建立一种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环境或前景。它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生活,给人以无穷的体验、感情和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因而,生活情境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以生活情感为载体,可能更自然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让学生体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这一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由生活走向数学,由数学走向社会”的学习。因而科学并有效地创设数学情境,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行学习,也就体现不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把学生引入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揭示其中的规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3.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澎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练习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绐调动起来,我乘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2借助活动创设问胚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3.3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如果把数学知识带入故事中,既能吸引学生,又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把整个课堂都置身于《西游记》的故事当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讲了《西游记》的故事。猪八戒想吃上桃子,孙悟空出一道题考八戒,八戒想不出,请同学们帮助八戒。唐僧又出一道比孙悟空难一些的百分数应用题考八戒,又请同学们帮助解决。沙僧又出了一题更难一些的题目考八戒:“师兄先别忙,我也考考你,八戒听到没有?”沙僧出题:“树上有桃子100个,吃了一些后,还剩30%,吃了多少?”八戒用力挠了挠头说同学们,还是请你们来帮帮我吧!同学们忙于思考、计算。教师的整节课都贯穿于讲故事之中,用故事来学习数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到了知识。
3.4利用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學“分数”后,我发现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常常混淆,以至解题时出现错误,教师虽反复指出两者的区别,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1/10,第二根截去1/10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正确,为什么?认真讨论后得出如下结论:(1)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9/10等于9/10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2)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且大于或等于1/10米时,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情境 借助活动 利用冲突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85-02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呢?
1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建立一种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环境或前景。它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生活,给人以无穷的体验、感情和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因而,生活情境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以生活情感为载体,可能更自然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让学生体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这一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由生活走向数学,由数学走向社会”的学习。因而科学并有效地创设数学情境,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行学习,也就体现不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把学生引入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揭示其中的规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3.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澎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练习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绐调动起来,我乘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2借助活动创设问胚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3.3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如果把数学知识带入故事中,既能吸引学生,又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把整个课堂都置身于《西游记》的故事当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讲了《西游记》的故事。猪八戒想吃上桃子,孙悟空出一道题考八戒,八戒想不出,请同学们帮助八戒。唐僧又出一道比孙悟空难一些的百分数应用题考八戒,又请同学们帮助解决。沙僧又出了一题更难一些的题目考八戒:“师兄先别忙,我也考考你,八戒听到没有?”沙僧出题:“树上有桃子100个,吃了一些后,还剩30%,吃了多少?”八戒用力挠了挠头说同学们,还是请你们来帮帮我吧!同学们忙于思考、计算。教师的整节课都贯穿于讲故事之中,用故事来学习数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到了知识。
3.4利用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學“分数”后,我发现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常常混淆,以至解题时出现错误,教师虽反复指出两者的区别,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1/10,第二根截去1/10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正确,为什么?认真讨论后得出如下结论:(1)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9/10等于9/10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2)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且大于或等于1/10米时,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