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没有所谓好时机或坏时机,要想成为驾驭机会的强者,必须做到“善识”与“善做”的统一。“善识”使企业发展拥有了“可能”,但识得了机会,却不立即行动,也只能与机会擦肩而过。
“狮城”新加坡,这个位于马来半岛前端的岛国,虽然面积仅640平方公里(约为上海的1/10),但其井然有序的都市景观及先进的道路规划,让谁都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个具有大都市气质与气派的国家。
然而在186年前,被厚密的丛林和沼泽环绕着的新加坡还只是一个仅有120人的小渔村。当时中国人勤勉的身影已经出现在那里,从而奠定了华裔在新加坡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新加坡的发现者及首任总督、英国人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1819年宣布对新加坡的主权时,中国人、阿拉伯人和印度的贸易船只已来往航行了好几个世纪了。随着19世纪60年代中期蒸汽船的发展,以及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新加坡成为了航行于东亚和欧洲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和贸易商最理想的自由交易点。各个种族肤色和宗教的商人聚集于此,现代化的新加坡就是商业贸易和移民的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海外移民的老一代人,包括现在年纪较大的一代人,离乡背井到海外谋求生计,艰难营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集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与拼搏进取精神,艰苦创业,始于小本经营,逐步资本积累。经过他们的繁衍和华侨不断地迁入,在今天约300万人口的城市之国新加坡中,华人竟然占到了75%以上。
郭芳枫于1911年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连花镇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由于家境贫寒,14岁那年,他只身抱着一卷草席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先在一位亲戚开的五金店当学徒,白天劳作繁杂辛苦,晚上坚持去夜校补习功课。后来他被老板晋升为五金店经理,如鱼得水的郭芳枫经营有方,小店日益红火。当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后,1941年,郭芳枫自立门户并邀请其福建乡下的3个兄弟也到新加坡,一起开办了一家取名“丰隆”的小商店,专做建材、五金、油漆、采胶器材等生意。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与发展,终于成为当今亚洲最大的华商财团之一。目前,新加坡丰隆集团旗下共有5家上市公司,整个集团约有100家公司。
1995年,郭芳枫逝世,郭令明以郭芳枫长子的身份,接管家族集团,由此成为“狮”国新的富豪。拥有巨额资产的郭令明同时也拥有了幸运——在2004年2月公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89岁的新加坡富商邱德拔及其家族(Khoo Teck Puat & Family)以43亿美元净资产列第108位。但邱德拔不久逝世,由于其财产尚无明确归属,2004年8月《福布斯》发表的东南亚富翁排行榜中已没有邱德拔的名字。在新的榜单上,接管了丰隆集团主席一职的郭令明以28亿美元的身家成为新加坡新的首富。
但比这种幸运更加重要的是,他的事业是在继承了父亲遗产的基础上建立的,郭芳枫本人拥有比郭令明更传奇的人生色彩。另一方面,郭令明守望着28亿美元的资产,但这又不足以让他稳坐钓鱼台——他在马来西亚的堂弟郭令灿,也就是大马丰隆和香港丰隆集团的掌门人,拥有比他更多的财富。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资料,现在郭令灿家族的财富已超过40亿美元。
历史的机缘让郭令明站在了今日新加坡首富的位置上,而郭芳枫、郭令明、郭令灿及其他郭氏成员是这部史诗的更大主角。
传奇过江龙 把握机遇创建“丰隆”
一个半世纪前,数万中国劳工踏上美国大陆,激励着他们的“掘金”梦却湮灭在修建太平洋铁路的艰辛劳作之中;今天,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华商,百多年来练就了把握商机的敏锐触觉和应变能力,不仅融入了当地的经济体系,而且顺应时代的脉动不懈创造,驰骋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
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100年里,中国人出国人数将近1000万,足迹遍及五大洲。而在全球3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三分之二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而其中又有相当数量从事的是商业。
1945年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的国家纷纷独立,赤手空拳“下南洋”的华商,也从小商小贩、从事服务业开始转向生产部门。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地区。华商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迅速崛起。

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成功挖到“第一桶金”的便是新加坡丰隆集团的创办人——郭芳枫。在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生意刚有点规模的郭芳枫预见大战之后马上就会有一个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高潮的到来,建设物资肯定会出现短缺。根据这种估计,郭芳枫与3个兄弟立即投入资金,以极低的价格大量收购战后剩余物资,然后变卖从中获得暴利。后来发生的情况果然如此。战后几年里,五金、建材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大量轮船经过新加坡进行转口贸易,郭芳枫当初收购的物资随这些轮船运往世界各国,成了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战争剩余物资带来的巨大财富,给郭芳枫带来了事业的“第一桶金”。
郭芳枫与3个兄弟的生意顿时兴旺起来。仅两三年的时间,丰隆公司就成为新加坡著名的实力雄厚的商业大机构,其业务也渐渐伸至马来西亚。面对一时的投机成功,郭芳枫并没有陶醉在经营战争剩余物资的成功之中,而是开始谋划下一步棋。
此时,郭芳枫敏锐的觉察,经过战争蹂躏后的新加坡,随着经济的不断恢复,建工厂和住宅需占用大量地皮,地价必然将会上涨。于是他又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房地产上。他把有发展前途的地皮一块块廉价买进,准备再高价卖出。因为收购的地皮大多是新加坡地理位置好的地块,这些地皮的价格年年上升。到了上世纪70年代,地皮的身价已经翻了几番并奇货可居。房地产的成功投资,给郭芳枫带来了巨大利润。
郭令明后来对别人说:“你可能认为我父亲很幸运,其实这不是运气。他能够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机会,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最能说明郭芳枫具有长远眼光、善于把握时机的例子还有,1957年,郭芳枫看准了随着建筑热潮的到来,必然会带来对水泥需求的膨胀。于是,他联合另外两家公司共同创立了新加坡水泥工业。1961年工厂正式投入生产,当该厂的水泥投入市场时,正值新加坡房地产业发展最旺盛的阶段,产品因而供不应求。
1963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郭芳枫与3兄弟在生意上也出现分歧,于是他把丰隆65%的股份平分给3个兄弟,自己保留了35%的股份。丰隆4兄弟从此分道扬镳。长兄郭芳来闯到马来西亚,后来马来西亚丰隆企业的业务由其长子郭令灿做大。
分家之后,郭芳枫留守新加坡,继续以房地产作为丰隆的支柱。他对房地产投资似乎情有独钟,每当有充裕的资金,都会拿来投资房地产。而且,他更有一个习惯,就是很少把手上的房地产出售,就算出售了,也会再投资房地产,因此他一直有“新加坡地王”之称。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经济迅速起飞,郭芳枫及时把单纯的地皮买卖转变为房地产买卖,并为此专门建立了丰隆实业有限公司。他对早期收购的地皮进行全面的、更有效的经营投资,陆续把它们建设成现代化的居住区和商业办公大楼。目前仅在新加坡商业中心区,郭氏名下的商业大厦及酒店物业就至少有10余幢,坐落在地点优越的罗敏中路的丰隆大厦就是其中的一座。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丰隆实业的发展,面对世界的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以及炙手可热的股市,郭芳枫又看准了这步棋,果断地筹资创办丰隆金融有限公司,扩大金融证券业务,为80年代、90年代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他的丰隆集团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跨国大财团。
“做生意要审时度势,抓住时代特点,准确识别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时代提供的有利条件,同时要采取适当的经营对策。”郭芳枫对自己的商业生涯做了这样的总结。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创业没有所谓好或坏时机,要想成为驾驭机会的强者,必须做到“善识”与“善做”的统一。“善识”使企业发展拥有了“可能”,但识得了机会,却不立即行动,也只能与机会擦肩而过。
独特眼光 低价出击的“商界猎人”
1995年,劳碌一生的郭芳枫在新加坡去世,时年54岁的长子郭令明成为郭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次子郭令裕也参与家族生意的管理。
13年来郭令明不断地开疆辟土,以城市发展作为上市旗舰,主力扩张酒店业,不断在世界各地收购酒店,以实现他打造一个全球性酒店王国的理想。早在1993年,丰隆在新西兰就一口气买入20家酒店,同年以19亿元购入伦敦告罗士打酒店、香港日航和吉隆坡丽晶酒店。最轰动一次的是1995年,丰隆联合阿拉伯王子,以25亿元购入了纽约广场酒店。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丰隆依然不减合并的胃口,1999年以接近50亿元的资金又一举收购28家美国富豪酒店,使新加坡丰隆旗下酒店达到逾百家。郭令明也被誉为以低价出击而闻名的“商界猎人”。
不过郭令明并不是一味地冒险,他知道怎样应对风险。他曾经说:“要应对可计算的风险,也就是要衡量冒着风险能得到多少利润。其实每单生意都有内在的风险。我初入商界时,每当看到父亲应对风险都会颤抖。现在,随着经验的积累,我能够应付大的可计算的风险。”
郭令明向来反对“羊群效应”,他绝不盲目从众,不让趋势牵着鼻子走。几年前,正值互联网热潮的巅峰时期,丰隆集团脱售一项业务后手头上有1亿元的可动用现金,当时投资银行纷纷向丰隆集团提呈建议书,试图说服郭令明利用这1亿元,赶搭互联网业务的列车。尽管当时有大量报告和文章鼓吹投资互联网的好处,郭令明仍不为所动,因为他的直觉告诉他:有关投资可带来的预期收入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后来的事实证明,郭令明最初的决定是对的。
在资金的使用上,郭令明一向非常谨慎,对成本精打细算。他认为,在经济不景气时,现金的周转非常重要,除非是必要的,否则他会冻结所有的资本开支,保留越多的现金越好。他说:“掌握现金不但能够让我们应付日常的财务运转,而且当机会来临时,才有能力收购更多的酒店资产。”
他也相信做生意务必把重点放在本身所熟悉的行业,尤其是在创业初期,更需要集中发展核心业务,等到业务上了轨道,才开创对现有业务起辅助作用的新业务。“如果你在自己的后院无法成功,那么要在别人的后院做到这一点将是相当困难的。”
郭令明也提到父亲郭芳枫对他的事业所带来的影响。他除了对父亲感到敬畏,也存有很大的感激。他坦言在年轻时无法理解父亲对成功的渴望和决心,曾经有一回他受不了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而逃到马来西亚“避难”。可是郭芳枫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儿子的栽培,反而在马来西亚委托了一个导师指导儿子。抚今追昔,郭令明承认“如果没有父亲的指导,我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我的父亲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一直是我的导师。我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生意上的窍门,而这些都是商学院所无法提供的。”
郭令明说,有没有大学资格对一个商家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我的父亲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接受的是华文教育,而且只念过3年书,可以说基本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尽管如此,后来他在白天经营生意,但晚上就去夜校进修。”
他强调,企业商家就算不想考取大学文凭,也必须设法学会与经商相关的重要事项,比如账目处理、公司法规、市场销售技巧等,以加强经营生意的能力。不过,太过注重理论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商场上事事讲究务实和实际。
此外,一个人如果要进入商场,他必须具备相当敏锐的商业嗅觉。郭令明曾经劝告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如果你没有商业嗅觉的话,就不要做生意。”
他也认为,商家们必须对本身经营的生意拥有一股热忱才能够取得成功。“如果你从事一门你不感兴趣的生意,那将有如‘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