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雀巢在中国市场这么多年,却落得这般田地,实际上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战略不清”。
作为第一代教育中国消费者懂得什么叫“咖啡”的外企,目前来讲非常类似红极一时、叱咤风云的手机界老大“诺基亚”。什么群体的市场都想做,什么定位的产品都想卖,没有一款让人尖叫的产品拿得出手,没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首先,雀巢的战略不清在于自己的策略定位上。整体来看,雀巢在中国市场放缓,除了婴幼儿营养品、饮用水之外,其余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疲软,特别是并购过来的银鹭和徐福记,基本上是举步维艰。
为何会导致这样的问题,简单讲雀巢的并购就只是为了1+1=2,而不是为了1+1>2。中国饮料市场空间还很大,细分领域也有很多机会一起做大饮料这个“大饼”,像银鹭这样的,雀巢又没有过多的精力跟进,也没有过多的资源投入和整合,疲软是很正常的;而像徐福记,雀巢自己的解释是“因为国家政策打击了送礼市场,所以导致业绩疲软”,但实际上纯属无稽之谈。定位中低端为主的散装销售模式,在网购当道、追求精致生活的今天,徐福记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所以,雀巢要解决的是,到底要收购这些品牌来干什么?这些品牌能给原有的品牌带来什么价值?维持原有团队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发挥集团的营销体系优势、统合综效,那么收购来的品牌如何发展?
其次,雀巢对于市场通路的变革,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显然是反应迟钝的。近几年市场通路的最大变化莫过于传统商超渠道的放缓,取而代之的是电商渠道的崛起,但是雀巢却后知后觉,没有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
另一个没有快速变革的是产品的定位及升级换代。比如雀巢的速溶咖啡,随着现磨咖啡和即饮咖啡这两类市场的快速增长,曾经以“味道好极了”而风靡大江南北的雀巢速溶咖啡正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一是不方便,不能随时随地享用;二是不够有品味、不够小资,现在真小资、伪小资们都往咖啡店里跑,造就了星巴克、太平洋们的快速扩张。
这是咖啡市场的未来趋势,包括咖啡相关的衍生品,雀巢如不尽早布局,则可能错失良机,战略决策的速度决定了发展速度。
雀巢曾经承认其在印度市场犯下了战略错误,即忽略了更富有的消费者需求,却把主要精力用于满足购买廉价糖果和面条的消费者。而这个悲剧目前在中国市场似乎也在重演。大众市场本身是巨大的,这无可厚非,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大众品牌比雀巢更快速、更创新、更廉价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那么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就不难理解了。
欧莱雅停止了大众品牌卡尼尔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也就是这个理。把80%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那20%能产生80%利润的业务上,这句话虽然有点绕,但,这才是正道。
作为第一代教育中国消费者懂得什么叫“咖啡”的外企,目前来讲非常类似红极一时、叱咤风云的手机界老大“诺基亚”。什么群体的市场都想做,什么定位的产品都想卖,没有一款让人尖叫的产品拿得出手,没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首先,雀巢的战略不清在于自己的策略定位上。整体来看,雀巢在中国市场放缓,除了婴幼儿营养品、饮用水之外,其余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疲软,特别是并购过来的银鹭和徐福记,基本上是举步维艰。
为何会导致这样的问题,简单讲雀巢的并购就只是为了1+1=2,而不是为了1+1>2。中国饮料市场空间还很大,细分领域也有很多机会一起做大饮料这个“大饼”,像银鹭这样的,雀巢又没有过多的精力跟进,也没有过多的资源投入和整合,疲软是很正常的;而像徐福记,雀巢自己的解释是“因为国家政策打击了送礼市场,所以导致业绩疲软”,但实际上纯属无稽之谈。定位中低端为主的散装销售模式,在网购当道、追求精致生活的今天,徐福记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所以,雀巢要解决的是,到底要收购这些品牌来干什么?这些品牌能给原有的品牌带来什么价值?维持原有团队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发挥集团的营销体系优势、统合综效,那么收购来的品牌如何发展?
其次,雀巢对于市场通路的变革,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显然是反应迟钝的。近几年市场通路的最大变化莫过于传统商超渠道的放缓,取而代之的是电商渠道的崛起,但是雀巢却后知后觉,没有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
另一个没有快速变革的是产品的定位及升级换代。比如雀巢的速溶咖啡,随着现磨咖啡和即饮咖啡这两类市场的快速增长,曾经以“味道好极了”而风靡大江南北的雀巢速溶咖啡正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一是不方便,不能随时随地享用;二是不够有品味、不够小资,现在真小资、伪小资们都往咖啡店里跑,造就了星巴克、太平洋们的快速扩张。
这是咖啡市场的未来趋势,包括咖啡相关的衍生品,雀巢如不尽早布局,则可能错失良机,战略决策的速度决定了发展速度。
雀巢曾经承认其在印度市场犯下了战略错误,即忽略了更富有的消费者需求,却把主要精力用于满足购买廉价糖果和面条的消费者。而这个悲剧目前在中国市场似乎也在重演。大众市场本身是巨大的,这无可厚非,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大众品牌比雀巢更快速、更创新、更廉价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那么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就不难理解了。
欧莱雅停止了大众品牌卡尼尔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也就是这个理。把80%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那20%能产生80%利润的业务上,这句话虽然有点绕,但,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