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金融工作的着力点,也是“新常态”下的工作重点之一,更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作为金融业主体的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探寻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方法和途径。就当前而言,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得各大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逐渐淡化,各种不合规经营、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越来越凸显,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实体经济也逐渐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仅为今后市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标志着商业银行必须将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上日程。目前,商业银行实体经济服务和企业实际融资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银行服务质量低、风险大等问题,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从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价值着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期更好地解决融资难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融资;能力;策略
本文索引:刘昊迪,寇晓飞.<标题>[J].商展经济,2021(19):-070.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9.20
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的重要观点,认为发展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的根本、宗旨,也是预防金融风险的基础。在数字经济、金融理念的影响下,虚拟经济在近年来出现了较大发展,同时随着经济质量的下滑和金融风险的加剧,以及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应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金正确回归,集中社会稀缺资源,强化服务意识,精准定位实体经济需求,切实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
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曾先后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提出应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的要求。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若不能满足自身有效需求,将会制约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金融体系自身的发展。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及资源配置需围绕的核心内容,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若金融未能有效运营,实体经济就会寸步难行。所以,只有筑牢实体经济的基础,才能为金融业提供丰厚的土壤,而高效的金融业,可促进实体经济土壤上开出绚烂的花朵。既往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事实都证实,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脱实向虚”的情况下很可能转为泡沫,继而导致消亡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说,只有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业才能获得稳固发展。
2 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质量不高
近年来虽然银行金融体系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但在实际业务中,仍存在实体经济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金融和经济发展两者难以协调,越来越多的资金叠加杠杆,导致人民币出现贬值现象,如此低质量的服务也反映了在实体经济宏观质量管理方面的缺陷。在具体操作中,大量中小企业由于和大型企业实力相差较大,无法满足政策标准,出现了融资难问题,无法从银行政策中得到帮助。
2.2 资源错配乱象严重
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模式,如何保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有效利用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我国金融业面临金融脱媒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使得发展越来越趋向于虚拟经济,导致金融风险增大。虽然商业银行信贷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力量,但事实上,实体经济在资金获得方式上过于单一,银行信贷承担了过多的压力,资金投入环节过多,使得各中介环节费用不断叠加,融资成本也出现了相应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商行资金慢慢脱离了初衷,通过流向房地产行业来实现资产的膨胀和利润的增加。既往调查发现,仅2016年,新增个人房贷就占据全年新增贷款的39.2%,意味着银行在资源配置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合理。而且,“货币金融”过度发展,也不利于“资本金融”的发展,引起金融体系资金空转,再加上不少企业没有将从商行所得的资金用于发展实体经济,使得经济“脱实向虚”现象进一步加重,实体经济资金更加缺乏。
2.3 银行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融合不平衡
我国商行在对实体经济服务中,主要立足于战略项目,在传统项目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加上银行自身调控体系并不完善,不能公平地支持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在银行服务中,计划模式仍占主要地位,难以结合市场经济。我国商行以沿海及国家政策倾斜区域为重点服务对象,资金投入也向这些区域倾斜,而在西部、西南区域,实体经济投入有所欠缺,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
2.4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商行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不少常见却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商行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也在改变,不少银行风控意识不强,多数仅遵循政策要求,却不知道立足于当地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导致风控措施和实际情况脱节,实际效果不佳。也有些银行认为风控应由国家管理,银行自主性不足,不能在风控上有所作为。在具体风控方法上,一些银行主要采取事中控制,并没有建立全流程的风控体系,由于事中风控较为被动,缺乏足够的预见性,即使不少风險在事前就有预兆,银行也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开始采取相关控制措施,丧失了最好的防范时机,导致相关风险损失增加。
2.5 不良贷款、不合规经营的现象与日俱增
当前,我国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部分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产业逐渐被淘汰,导致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和贷款率均明显升高,为风险监管带来较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行应坚持合规经营,以“安全、流动、效益”作为指导方向,做到推动金融业的稳步前进,促进实体经济良好发展。面对利益的诱惑,一些商行为最大化实现自身利益,逐渐出现有章不循、有法不依,频频打“擦边球”,钻业务漏洞,导致风险隐患越来越大。一些员工也缺乏足够的依法经营观念,金融知识不足,银行监管不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资产风险和违规经营现象,银行合规经营弱化,对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在不断被削弱。所以,在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一些人员不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号称“金融创新”的前提下,乱设机构、乱放贷,使不良贷款率升高,不合规经营现象与日俱增,最终导致国家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3 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途径
3.1 加强银行监管,减少“脱实向虚”
2017年,我国开始明确对金融乱象治理的决心,发布了相关政策,建立了新的监管框架,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在信贷款项、规模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控制,今后需继续加大银行监管力度,让金融能尽快回归本源。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推行监管体制改革,降低资金“脱实向虚”趋势,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打破刚性兑付,完善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减少无风险利率,规范商行同业、理财、表外业务,减少虚拟经济。国企、财政同时进行金融监管改革,避免违规操作,促进资金合理配置。
3.2 构建多层银行体系
商行应做到简政放权,融合民间和外商资本,形成多层次体系。应放宽准入标准,引入更多的民营资本,如自主发起、投资入股等,做到不同规模、制度间的融通。加强对外开放,对中外资入股金融机构运用统一手段进行管理,增加境外金融企业持股比例,合理监管外商,促进银行业结构的健康发展。区域性商行,如城镇银行、城市商行等,应扩大自身经营范围,在区域经济、中小微企业服务中贡献出应有的力量。由于我国本身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少区域性银行因人口及优质资产减少,负债增加,会降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所以,应在规模和资本充足、风控能力强大的前提下扩大区域性银行范围,同时,应完善商行的退出机制,完善银行法律,尤其是针对金融破产方面的规定,及时清除已陷入困境的机构。
3.3 紧扣国家策略服务实体经济
商行的间接融资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资金渠道,就目前而言,商行在房地产领域占比较多,存在明显的“炒房价”问题,风险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商行应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转变经营观念,尽可能减少虚拟经济相关业务,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商行需经常性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如供给侧改革、扶贫等,做到在政策扶持下降低不良贷款率,控制房地产领域投资带来的风险,加大对国家扶持产业的支持,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满足居民理财需求,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心,规避风险。
3.4 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兴盛,各行各业纷纷引入相关技术,提高自身行业价值和效率,商业银行同样在金融业务中融入科技,如何有效运用这一先进技术,使其促进商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目前各大商行亟需探索的问题。金融科技并不是金融和科技的简单融合,而是需要取两者的中间部分,充分考虑所引发的创新和自身业务的相关性,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当商行将金融科技运用到业务创新中时,应考虑到如何通過这种融合来促进传统商行的发展,而不是跳过传统银行,完全改走“虚拟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就社会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商业银行应利用金融科技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积累数据的基础上作出对实体经济需求的精准定位,尽可能避开各种不利于实际经营的情况,主动适应金融科技环境。就现阶段而言,不少商行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仍处于对金融科技的探索阶段,更加应该和专业金融机构加强合作,通过头脑风暴法等一系列办法,对商行各类金融业务的创新进行思路、产品和模式可行性上的深入分析,建立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和优惠政策,推动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做到以金融科技促实体经济。
3.5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当前,我国正在对部分产能过剩的产业展开大清理,经济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大环境下,商行需按阶段对信贷规模和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创新信贷机制,发展供应链金融,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供应链金融,是商行针对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主动把银行信用融入企业购销行为,改善企业信贷水平和信贷地位,整合创新自身优势,帮助整个供应链成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促进金融稳定发展,获得多方共赢。商业银行应尽快创新信贷机制,适当简化信贷业务审批程序,结合小微企业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评估机制,丰富信贷产品种类,尽可能提高供给的匹配度。通过采取种种针对性措施,注重解决中小、小微企业在信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强化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探索合规合理的信贷投放顺序,促进投贷联动发展,构建良性信贷评价与监管机制,突破限制基层信贷业务发展的瓶颈,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级的信贷服务体系,助推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拓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选择。
总之,商行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中,也能促进商行的健康发展。因此,各大商行应认识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要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策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王刚,徐畅苗,露阳.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J].经济纵横,2017(8):109-117.
姚前,刘松灵,谢华美.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制造业信贷投向结构:基于央行征信数据的分析[J].征信,2018(1):12-15.
刘志彪,凌永辉.对商业银行反垄断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基于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1):1-6.
赵胜利,杨峙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提升政策研究——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建议[J].征信,2018(10):47-52.
王晓芳.强监管下贵州省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2018(11):146-147,179.
司瑞灏.试论商业银行投行在实体经济“去杠杆”中的作用[J].农村金融研究,2017,11(9):43-47.
关键词: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融资;能力;策略
本文索引:刘昊迪,寇晓飞.<标题>[J].商展经济,2021(19):-070.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9.20
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的重要观点,认为发展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的根本、宗旨,也是预防金融风险的基础。在数字经济、金融理念的影响下,虚拟经济在近年来出现了较大发展,同时随着经济质量的下滑和金融风险的加剧,以及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应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金正确回归,集中社会稀缺资源,强化服务意识,精准定位实体经济需求,切实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
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曾先后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提出应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的要求。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若不能满足自身有效需求,将会制约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金融体系自身的发展。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及资源配置需围绕的核心内容,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若金融未能有效运营,实体经济就会寸步难行。所以,只有筑牢实体经济的基础,才能为金融业提供丰厚的土壤,而高效的金融业,可促进实体经济土壤上开出绚烂的花朵。既往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事实都证实,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脱实向虚”的情况下很可能转为泡沫,继而导致消亡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说,只有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业才能获得稳固发展。
2 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质量不高
近年来虽然银行金融体系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但在实际业务中,仍存在实体经济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金融和经济发展两者难以协调,越来越多的资金叠加杠杆,导致人民币出现贬值现象,如此低质量的服务也反映了在实体经济宏观质量管理方面的缺陷。在具体操作中,大量中小企业由于和大型企业实力相差较大,无法满足政策标准,出现了融资难问题,无法从银行政策中得到帮助。
2.2 资源错配乱象严重
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模式,如何保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有效利用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我国金融业面临金融脱媒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使得发展越来越趋向于虚拟经济,导致金融风险增大。虽然商业银行信贷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力量,但事实上,实体经济在资金获得方式上过于单一,银行信贷承担了过多的压力,资金投入环节过多,使得各中介环节费用不断叠加,融资成本也出现了相应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商行资金慢慢脱离了初衷,通过流向房地产行业来实现资产的膨胀和利润的增加。既往调查发现,仅2016年,新增个人房贷就占据全年新增贷款的39.2%,意味着银行在资源配置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合理。而且,“货币金融”过度发展,也不利于“资本金融”的发展,引起金融体系资金空转,再加上不少企业没有将从商行所得的资金用于发展实体经济,使得经济“脱实向虚”现象进一步加重,实体经济资金更加缺乏。
2.3 银行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融合不平衡
我国商行在对实体经济服务中,主要立足于战略项目,在传统项目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加上银行自身调控体系并不完善,不能公平地支持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在银行服务中,计划模式仍占主要地位,难以结合市场经济。我国商行以沿海及国家政策倾斜区域为重点服务对象,资金投入也向这些区域倾斜,而在西部、西南区域,实体经济投入有所欠缺,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
2.4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商行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不少常见却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商行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也在改变,不少银行风控意识不强,多数仅遵循政策要求,却不知道立足于当地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导致风控措施和实际情况脱节,实际效果不佳。也有些银行认为风控应由国家管理,银行自主性不足,不能在风控上有所作为。在具体风控方法上,一些银行主要采取事中控制,并没有建立全流程的风控体系,由于事中风控较为被动,缺乏足够的预见性,即使不少风險在事前就有预兆,银行也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开始采取相关控制措施,丧失了最好的防范时机,导致相关风险损失增加。
2.5 不良贷款、不合规经营的现象与日俱增
当前,我国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部分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产业逐渐被淘汰,导致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和贷款率均明显升高,为风险监管带来较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行应坚持合规经营,以“安全、流动、效益”作为指导方向,做到推动金融业的稳步前进,促进实体经济良好发展。面对利益的诱惑,一些商行为最大化实现自身利益,逐渐出现有章不循、有法不依,频频打“擦边球”,钻业务漏洞,导致风险隐患越来越大。一些员工也缺乏足够的依法经营观念,金融知识不足,银行监管不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资产风险和违规经营现象,银行合规经营弱化,对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在不断被削弱。所以,在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一些人员不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号称“金融创新”的前提下,乱设机构、乱放贷,使不良贷款率升高,不合规经营现象与日俱增,最终导致国家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3 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途径
3.1 加强银行监管,减少“脱实向虚”
2017年,我国开始明确对金融乱象治理的决心,发布了相关政策,建立了新的监管框架,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在信贷款项、规模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控制,今后需继续加大银行监管力度,让金融能尽快回归本源。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推行监管体制改革,降低资金“脱实向虚”趋势,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打破刚性兑付,完善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减少无风险利率,规范商行同业、理财、表外业务,减少虚拟经济。国企、财政同时进行金融监管改革,避免违规操作,促进资金合理配置。
3.2 构建多层银行体系
商行应做到简政放权,融合民间和外商资本,形成多层次体系。应放宽准入标准,引入更多的民营资本,如自主发起、投资入股等,做到不同规模、制度间的融通。加强对外开放,对中外资入股金融机构运用统一手段进行管理,增加境外金融企业持股比例,合理监管外商,促进银行业结构的健康发展。区域性商行,如城镇银行、城市商行等,应扩大自身经营范围,在区域经济、中小微企业服务中贡献出应有的力量。由于我国本身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少区域性银行因人口及优质资产减少,负债增加,会降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所以,应在规模和资本充足、风控能力强大的前提下扩大区域性银行范围,同时,应完善商行的退出机制,完善银行法律,尤其是针对金融破产方面的规定,及时清除已陷入困境的机构。
3.3 紧扣国家策略服务实体经济
商行的间接融资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资金渠道,就目前而言,商行在房地产领域占比较多,存在明显的“炒房价”问题,风险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商行应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转变经营观念,尽可能减少虚拟经济相关业务,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商行需经常性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如供给侧改革、扶贫等,做到在政策扶持下降低不良贷款率,控制房地产领域投资带来的风险,加大对国家扶持产业的支持,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满足居民理财需求,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心,规避风险。
3.4 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兴盛,各行各业纷纷引入相关技术,提高自身行业价值和效率,商业银行同样在金融业务中融入科技,如何有效运用这一先进技术,使其促进商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目前各大商行亟需探索的问题。金融科技并不是金融和科技的简单融合,而是需要取两者的中间部分,充分考虑所引发的创新和自身业务的相关性,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当商行将金融科技运用到业务创新中时,应考虑到如何通過这种融合来促进传统商行的发展,而不是跳过传统银行,完全改走“虚拟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就社会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商业银行应利用金融科技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积累数据的基础上作出对实体经济需求的精准定位,尽可能避开各种不利于实际经营的情况,主动适应金融科技环境。就现阶段而言,不少商行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仍处于对金融科技的探索阶段,更加应该和专业金融机构加强合作,通过头脑风暴法等一系列办法,对商行各类金融业务的创新进行思路、产品和模式可行性上的深入分析,建立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和优惠政策,推动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做到以金融科技促实体经济。
3.5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当前,我国正在对部分产能过剩的产业展开大清理,经济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大环境下,商行需按阶段对信贷规模和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创新信贷机制,发展供应链金融,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供应链金融,是商行针对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主动把银行信用融入企业购销行为,改善企业信贷水平和信贷地位,整合创新自身优势,帮助整个供应链成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促进金融稳定发展,获得多方共赢。商业银行应尽快创新信贷机制,适当简化信贷业务审批程序,结合小微企业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评估机制,丰富信贷产品种类,尽可能提高供给的匹配度。通过采取种种针对性措施,注重解决中小、小微企业在信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强化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探索合规合理的信贷投放顺序,促进投贷联动发展,构建良性信贷评价与监管机制,突破限制基层信贷业务发展的瓶颈,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级的信贷服务体系,助推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拓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选择。
总之,商行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中,也能促进商行的健康发展。因此,各大商行应认识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要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策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王刚,徐畅苗,露阳.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J].经济纵横,2017(8):109-117.
姚前,刘松灵,谢华美.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制造业信贷投向结构:基于央行征信数据的分析[J].征信,2018(1):12-15.
刘志彪,凌永辉.对商业银行反垄断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基于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1):1-6.
赵胜利,杨峙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提升政策研究——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建议[J].征信,2018(10):47-52.
王晓芳.强监管下贵州省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2018(11):146-147,179.
司瑞灏.试论商业银行投行在实体经济“去杠杆”中的作用[J].农村金融研究,2017,11(9):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