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当前,我国西部教育仍相对滞后,教育对灵魂的浸润难以跟上教育方式变化的步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从“立人、爱人、达人” 三个德育层面关注人的内生动力,关注人的创造本能,关注人的未来发展,关注人在社会中的和谐生存,以培养贤德之人,慧达之人,有用之人,铸民族先锋,育国之栋梁。
一、“立人”是德育之根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学生首先是人,教师要遵重学生的天性,顺从其发展特点,点燃其激情,开发其潜能,履行“爱与责任”和教育情怀,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孟子曰“人性本善”,人“生而为人”,学校首先要尊重学生,继而引导学生以“立人”为己任,做好对学生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开发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修身潜能”,打造“立人共同体”。
由于长期形成的教育功利性导向,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出现教育价值导向的偏差,忽略了学生存在问题的前因后果,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行为上以“粗暴意识”予以对待,师生的价值追求反向而行,渐行渐远。解决价值偏向的教育问题,必须结合育人目标重新思考育人的方向,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优缺点,潜心帮助学生立志、立言、立德、立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生涯。在“ 立人”理念的指导下,精心陪伴,耐心培养,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用心、用情、用行去指导学生成长。通过围绕安全主题教育培养“生命立人”;通过家风家训、行为规范、艺术修养、生涯规划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培养“素养立人”;通过尊重感恩、品德良知、文明礼仪来规范学生良知,培养“良心立人”;通过社会实践、劳动体验、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学会责任担当,成就“责任立人”;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家国历史、社会发展、民族自信等价值引导,实现“情怀立人”。
学校教育须构建“立人”课程体系,创新德育载体,通过班级管理、社会监督、家庭配合、学生体验等多种渠道让德育实施真正落地,不断优化德育实施过程,方能明大理,成大事,知行治学,大道致远,走好“培养人”的第一步。
二、“爱人”是德育之道
“爱人”指学校对学生的呵护与鼓励,对学生的认可与包容,对学生的正面管教与合理惩诫。只有常怀认可与包容之心,常怀呵护和鼓励之情,常施正面管教之法,学生才会充满阳光与活力,拥有健康与快乐,才会正视规则,正视生命,才不会以身试法。
“爱人”是行善的态度和方式,忠诚于教育良心和职业本真,这是一份责任,一份追求,既体现出教师的职业价值,也是一次修行之旅。时代楷模陈立群校长提出“爱与责任”“爱之有理,行之有道”,强调“爱人”需要态度,要选好角度,要增加温度。一次不经意的小小帮助,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课堂上一次表扬,对学困生一句温馨的鼓励,与学生在活动中一起“Happy”,对内心孤独学生的一次疏导,都是对学生的爱,是对人的认可。当然,陪伴也是“爱人”最好的选择。作为离开父母走进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教师的陪伴。学校可通过倡议教师陪餐、陪学、陪锻炼以及“導师助力工程”、教师坐班等举措传递教师温度,让留守家庭学生、单亲学生、孤儿以及寄宿学生、学困生等感受到德育所赋予人的温暖,从温情中升华潜质,滋养爱人之心,成就学生感恩回报之情。
学校实施“爱人”过程,一定是博爱,不能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只将爱赋予优秀学生,而将“冷眼”和“打击”留给了后进、学困的学生。教师要树立“学生都是培养对象,是‘苗圃里的苗’”的仁爱意识,做到“兼爱”。
学校还要创新德育平台,丰富德育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课程中感受和收获学校及教师的那份真情。如远足立志行、运动会、艺术节、节日纪念活动以及志愿服务等,教师全程参与,肯定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彰显团队合作,强化自信心培养,与学生一起分享过程的苦与甜,爱其行、品其神、观其形、悟其心,从而检验爱人过程的得与失。
在学校,要始终坚持用良心做教育。教育如做人,得讲良心。为了避免假爱、错爱,深入了解每位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必修课,利用交流、家访、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制定成长方案,学校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细则,通过“纳(接纳即包容)—陪(陪伴即责任)—赏(赏识即发现)—助(助力即摆渡)—诫(惩诫即严格)”的举措爱每位学生。
无爱不成德,德育其实就是“爱人”“立德”的过程,离开“爱人”谈德育,便无计可施,无果可得。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爱人,就是要长期用心、用行、用情、用课程、用活动、用文化去“催化”需要改变的心灵,做到心到行随,产生共鸣,让学生催生自爱、互爱、大爱,进而培养学生行商、情商、逆商和爱商,激发学生潜能,利用学生的可塑性,排除“污染”,使学生思想、行为得以转化,做到真正的“爱人”。
三、“达人”是德育之果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知行合一,方得始终。立人是根,爱人是法,达人则是果。有了立人阶段的“身正”,有了爱人阶段的“得法”,才会实现达人阶段的“丰收”,实现教育为国家、为社会的贡献峰值。达人不仅让学生成就了自己,实现“超我”的价值归属,也是学校发展的体现。贾馥茗先生在《教育的本质》一书中指出,要“为学习者创造人的价值生命”。达人最终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使其成为卓越人才,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总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于家有孝,于国有忠,于人有礼,于友有信,于社会有作为,真正成为民族先锋,国之栋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慢活,不可能立竿见影,急不得。德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抓手,更需要每一位教育人端正态度、提升高度、挖掘深度、保持温度,呵护、陪伴每一位学生,用心教好每一位学生,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急功近利,实现“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只有这样,才能修好“立人、爱人”之行,走好真、善、美之道,方能享受“达人”之福,真正唱好德育三部曲。
(责任编辑
一、“立人”是德育之根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学生首先是人,教师要遵重学生的天性,顺从其发展特点,点燃其激情,开发其潜能,履行“爱与责任”和教育情怀,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孟子曰“人性本善”,人“生而为人”,学校首先要尊重学生,继而引导学生以“立人”为己任,做好对学生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开发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修身潜能”,打造“立人共同体”。
由于长期形成的教育功利性导向,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出现教育价值导向的偏差,忽略了学生存在问题的前因后果,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行为上以“粗暴意识”予以对待,师生的价值追求反向而行,渐行渐远。解决价值偏向的教育问题,必须结合育人目标重新思考育人的方向,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优缺点,潜心帮助学生立志、立言、立德、立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生涯。在“ 立人”理念的指导下,精心陪伴,耐心培养,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用心、用情、用行去指导学生成长。通过围绕安全主题教育培养“生命立人”;通过家风家训、行为规范、艺术修养、生涯规划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培养“素养立人”;通过尊重感恩、品德良知、文明礼仪来规范学生良知,培养“良心立人”;通过社会实践、劳动体验、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学会责任担当,成就“责任立人”;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家国历史、社会发展、民族自信等价值引导,实现“情怀立人”。
学校教育须构建“立人”课程体系,创新德育载体,通过班级管理、社会监督、家庭配合、学生体验等多种渠道让德育实施真正落地,不断优化德育实施过程,方能明大理,成大事,知行治学,大道致远,走好“培养人”的第一步。
二、“爱人”是德育之道
“爱人”指学校对学生的呵护与鼓励,对学生的认可与包容,对学生的正面管教与合理惩诫。只有常怀认可与包容之心,常怀呵护和鼓励之情,常施正面管教之法,学生才会充满阳光与活力,拥有健康与快乐,才会正视规则,正视生命,才不会以身试法。
“爱人”是行善的态度和方式,忠诚于教育良心和职业本真,这是一份责任,一份追求,既体现出教师的职业价值,也是一次修行之旅。时代楷模陈立群校长提出“爱与责任”“爱之有理,行之有道”,强调“爱人”需要态度,要选好角度,要增加温度。一次不经意的小小帮助,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课堂上一次表扬,对学困生一句温馨的鼓励,与学生在活动中一起“Happy”,对内心孤独学生的一次疏导,都是对学生的爱,是对人的认可。当然,陪伴也是“爱人”最好的选择。作为离开父母走进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教师的陪伴。学校可通过倡议教师陪餐、陪学、陪锻炼以及“導师助力工程”、教师坐班等举措传递教师温度,让留守家庭学生、单亲学生、孤儿以及寄宿学生、学困生等感受到德育所赋予人的温暖,从温情中升华潜质,滋养爱人之心,成就学生感恩回报之情。
学校实施“爱人”过程,一定是博爱,不能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只将爱赋予优秀学生,而将“冷眼”和“打击”留给了后进、学困的学生。教师要树立“学生都是培养对象,是‘苗圃里的苗’”的仁爱意识,做到“兼爱”。
学校还要创新德育平台,丰富德育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课程中感受和收获学校及教师的那份真情。如远足立志行、运动会、艺术节、节日纪念活动以及志愿服务等,教师全程参与,肯定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彰显团队合作,强化自信心培养,与学生一起分享过程的苦与甜,爱其行、品其神、观其形、悟其心,从而检验爱人过程的得与失。
在学校,要始终坚持用良心做教育。教育如做人,得讲良心。为了避免假爱、错爱,深入了解每位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必修课,利用交流、家访、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制定成长方案,学校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细则,通过“纳(接纳即包容)—陪(陪伴即责任)—赏(赏识即发现)—助(助力即摆渡)—诫(惩诫即严格)”的举措爱每位学生。
无爱不成德,德育其实就是“爱人”“立德”的过程,离开“爱人”谈德育,便无计可施,无果可得。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爱人,就是要长期用心、用行、用情、用课程、用活动、用文化去“催化”需要改变的心灵,做到心到行随,产生共鸣,让学生催生自爱、互爱、大爱,进而培养学生行商、情商、逆商和爱商,激发学生潜能,利用学生的可塑性,排除“污染”,使学生思想、行为得以转化,做到真正的“爱人”。
三、“达人”是德育之果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知行合一,方得始终。立人是根,爱人是法,达人则是果。有了立人阶段的“身正”,有了爱人阶段的“得法”,才会实现达人阶段的“丰收”,实现教育为国家、为社会的贡献峰值。达人不仅让学生成就了自己,实现“超我”的价值归属,也是学校发展的体现。贾馥茗先生在《教育的本质》一书中指出,要“为学习者创造人的价值生命”。达人最终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使其成为卓越人才,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总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于家有孝,于国有忠,于人有礼,于友有信,于社会有作为,真正成为民族先锋,国之栋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慢活,不可能立竿见影,急不得。德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抓手,更需要每一位教育人端正态度、提升高度、挖掘深度、保持温度,呵护、陪伴每一位学生,用心教好每一位学生,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急功近利,实现“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只有这样,才能修好“立人、爱人”之行,走好真、善、美之道,方能享受“达人”之福,真正唱好德育三部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