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产生数学?生活“需要”;为什么开设数学课,生活“有用”,即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学——知识”,而缺乏“习——应用”的过程,使教师成为“传送带”,学生成为“复印机”,课堂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这里强调的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应用”数学的能力,使数学思想融入其思想发展过程。为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模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创造机会让学生“用”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如何变革呢?我对此做了些尝试,以供参考。
一、转化思想,变革课堂教学内窖——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先生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产生好奇,才会有探究的欲望;只有真正喜欢,才能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而如何使学生喜欢和渴望,我认为,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真正学“有用的数学”。身居一线。我一直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1 深挖教材,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深挖教材,从引入到解决都尽可能地去挖掘所学与实际的联系。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教授“圆”的概念时,教师可由“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设问引入;讲“黄金分割点”前。可这样引人:现在的女孩子经常穿高跟鞋来使身材变得优美,那你们知道自己穿多高的高跟鞋合适吗?这样设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表明: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需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如学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创设商场营业柜台。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阿姨和小朋友。对话如下:
小朋友: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营业员:小朋友,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用不了的,但要再买一袭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是儿童节,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两样东西请拿好!还有找你的8角钱。(注: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这样通过人物对话来提供信息,使题目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转化思想,变革课堂教学形式——培养“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I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真正吸引学生的应是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我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45分钟,数学课堂应“生活化”。可包含课前发现,课上探讨,课后验证。条件允许时,数学课堂应走出教室,通过在生活中寻找,发现,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再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去解决,从而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学生的“应用”能力有质的飞跃。如何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深入生活寻找。发现数学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时。可课前先布置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器械区的双杠……要求学生用图画下来,接着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然后再问:”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平行的例子,如火车的两根铁轨;滑雪运动时,两根雪橇要保持平行;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超市商品包装上的条码是黑白相间的平行线……学生回答后,媒体展示资料,这样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深入生活验证。体会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亲身验证。才能提高应用能为。如课余用“三角形全等测距”来测量池塘宽度;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测量旗杆、树木等物体的高度: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来计算粉刷房屋需买涂料量: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来计算煤炉的烟囱铁皮用量等。学生亲历了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避免了“纸上谈兵”,使其从内心深处真正喜爱数学,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初衷吗?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生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璞于实践,归璞于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促使其将所学知识内化。进而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一、转化思想,变革课堂教学内窖——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先生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产生好奇,才会有探究的欲望;只有真正喜欢,才能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而如何使学生喜欢和渴望,我认为,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真正学“有用的数学”。身居一线。我一直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1 深挖教材,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深挖教材,从引入到解决都尽可能地去挖掘所学与实际的联系。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教授“圆”的概念时,教师可由“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设问引入;讲“黄金分割点”前。可这样引人:现在的女孩子经常穿高跟鞋来使身材变得优美,那你们知道自己穿多高的高跟鞋合适吗?这样设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表明: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需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如学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创设商场营业柜台。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阿姨和小朋友。对话如下:
小朋友: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营业员:小朋友,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用不了的,但要再买一袭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是儿童节,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两样东西请拿好!还有找你的8角钱。(注: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这样通过人物对话来提供信息,使题目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转化思想,变革课堂教学形式——培养“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I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真正吸引学生的应是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我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45分钟,数学课堂应“生活化”。可包含课前发现,课上探讨,课后验证。条件允许时,数学课堂应走出教室,通过在生活中寻找,发现,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再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去解决,从而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学生的“应用”能力有质的飞跃。如何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深入生活寻找。发现数学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时。可课前先布置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器械区的双杠……要求学生用图画下来,接着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然后再问:”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平行的例子,如火车的两根铁轨;滑雪运动时,两根雪橇要保持平行;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超市商品包装上的条码是黑白相间的平行线……学生回答后,媒体展示资料,这样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深入生活验证。体会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亲身验证。才能提高应用能为。如课余用“三角形全等测距”来测量池塘宽度;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测量旗杆、树木等物体的高度: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来计算粉刷房屋需买涂料量: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来计算煤炉的烟囱铁皮用量等。学生亲历了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避免了“纸上谈兵”,使其从内心深处真正喜爱数学,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初衷吗?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生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璞于实践,归璞于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促使其将所学知识内化。进而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