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上报的557份老年人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30.8%),消化系统(15.6%)及神经系统(14.7%)。共涉及179种药物,诱发ADR的药物主要是抗菌药物、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用药。472例(占84.7%)ADR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结论:老年人ADR发生率高,需要加强监测。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老年人;分析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药品不良反应(ADR)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临床工作中,老年人ADR发生率高,产生的危害大,尤应加以重视。为了解老年人ADR发生和分布情况,保证用药安全,现将我院收到的557例老年人ADR报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以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收到的557例老年ADR病例报告(全部1081例)为分析对象,对性别、年龄、给药方式、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557例ADR报告中,男性363例(占65.2%),女性194例(占34.8%)。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72.1±10.6)岁;既往有ADR者49例;原患疾病以循环系统疾病(146例)、神经系统疾病(121例)和感染性疾病(90例)为主。
2.2 发生ADR的药品种类
共涉及179种药品,其中中药26种。诱发ADR的药物主要是抗菌药物、循环和神经系统药物及中药(见表1)。抗菌药以头孢菌素类(65例)、青霉素类(36例)及喹诺酮类(22例)为主,中药多为注射剂,共65例。
2.3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中,约30.8%的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占15.6%)和神经系统(占14.7%)。
2.4 ADR病例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静脉给药途径发生ADR最多,共472例(占84.7%),口服较少,共73例(占13.1%),肌内注射6例(占1.1%)、皮下注射3例(占0.5%)、吸入3例(占0.5%)。
2.5 ADR的程度分级、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
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判断标准,对557例ADR病例进行因果关系评价,其中肯定8例,很可能204例,可能334例,可能无关1例,待评价10例。一般ADR 342例,占61.4%,新的ADR 201例,占36.1%,严重的ADR 14例,占2.5%。对ADR病例采取停药及对症治疗后,治愈69人,好转488人,治愈好转率100%。
2.6 不良反应报告人职业
231例ADR报告中,医生报告436例(占78.3%),护士报告80例(占14.4%),药师报告41例(占7.4%)。
3 讨论
3.1 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调查发现老年人ADR发生率高,共557例,占报告总数的51.5%,与文献报导一致[1]。老年人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药物清除率降低,半衰期延长,多次给药时血药坪值升高,易发生ADR。同时,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需多种药物联用,增加了发生ADR的风险。临床医生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群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3.2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常见,占30.8%。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各部位的各型皮疹、瘙痒、局部肿胀等,属于药物变态反应,多与患者的过敏体质有关。除患者本身因素外,尚有药物因素,如药物在生产、贮存、使用过程中生成的高分子杂质或其他代谢产物可引起抗原-抗体反应;消化系统ADR多为恶心、呕吐等,常见且症状较轻;循环系统ADR如胸闷、心悸等,易与原患心血管疾病症状相混淆,应注意鉴别。药品对其他系统的损害,如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等,常需经过一系列生化检测,前后结果对比后才能发现且不易与疾病本身的进展相区别,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漏报现象,需要加强监测。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对患者危害大,临床要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尽可能减轻对患者的损害。
3.3 ADR发生与给药途径有关
静脉给药引发ADR较普遍,其他给药途径明显低于静脉给药。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因素也易引发老年患者的ADR[2]。另外,ADR报告以住院患者为主,静脉给药方式普遍也是原因之一。临床应避免由药物配伍不当、药物浓度高及滴速过快等引起的ADR,同时尽量选择口服给药。
3.4 ADR涉及的药物
药物使用频率与ADR发生数量密切相关[1],抗菌药、循环、神经系统用药及中药是老年患者常用药,使用频率高,ADR发生率也高。我院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较高,其安全性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剂型发展现代化的代表,但同时也是众多剂型中安全性最小的一种[3]。其ADR多发的原因: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低,可控性差;工艺条件不一致导致同品种不同厂家不良反应差异具有显著性;临床使用不规范,如加大剂量、不加辨证用药、中西药混用、滴速过快等[4]。建议医生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尤其是在老年人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滕永和,吴婷婷. 231例抗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1):53-55.
[2] 龙丽萍,周于禄,阳国平. 309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27-30.
[3] 闫占军,范燕.试论药物警戒在药品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警戒,2007,4(6):344-347.
[4] 王巧玲,王安民,董力.2004-2007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2):1041-1042.
作者简介:田艳萍(1961),女,副主任药师,临床药学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老年人;分析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药品不良反应(ADR)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临床工作中,老年人ADR发生率高,产生的危害大,尤应加以重视。为了解老年人ADR发生和分布情况,保证用药安全,现将我院收到的557例老年人ADR报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以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收到的557例老年ADR病例报告(全部1081例)为分析对象,对性别、年龄、给药方式、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557例ADR报告中,男性363例(占65.2%),女性194例(占34.8%)。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72.1±10.6)岁;既往有ADR者49例;原患疾病以循环系统疾病(146例)、神经系统疾病(121例)和感染性疾病(90例)为主。
2.2 发生ADR的药品种类
共涉及179种药品,其中中药26种。诱发ADR的药物主要是抗菌药物、循环和神经系统药物及中药(见表1)。抗菌药以头孢菌素类(65例)、青霉素类(36例)及喹诺酮类(22例)为主,中药多为注射剂,共65例。
2.3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中,约30.8%的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占15.6%)和神经系统(占14.7%)。
2.4 ADR病例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静脉给药途径发生ADR最多,共472例(占84.7%),口服较少,共73例(占13.1%),肌内注射6例(占1.1%)、皮下注射3例(占0.5%)、吸入3例(占0.5%)。
2.5 ADR的程度分级、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
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判断标准,对557例ADR病例进行因果关系评价,其中肯定8例,很可能204例,可能334例,可能无关1例,待评价10例。一般ADR 342例,占61.4%,新的ADR 201例,占36.1%,严重的ADR 14例,占2.5%。对ADR病例采取停药及对症治疗后,治愈69人,好转488人,治愈好转率100%。
2.6 不良反应报告人职业
231例ADR报告中,医生报告436例(占78.3%),护士报告80例(占14.4%),药师报告41例(占7.4%)。
3 讨论
3.1 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调查发现老年人ADR发生率高,共557例,占报告总数的51.5%,与文献报导一致[1]。老年人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药物清除率降低,半衰期延长,多次给药时血药坪值升高,易发生ADR。同时,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需多种药物联用,增加了发生ADR的风险。临床医生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群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3.2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常见,占30.8%。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各部位的各型皮疹、瘙痒、局部肿胀等,属于药物变态反应,多与患者的过敏体质有关。除患者本身因素外,尚有药物因素,如药物在生产、贮存、使用过程中生成的高分子杂质或其他代谢产物可引起抗原-抗体反应;消化系统ADR多为恶心、呕吐等,常见且症状较轻;循环系统ADR如胸闷、心悸等,易与原患心血管疾病症状相混淆,应注意鉴别。药品对其他系统的损害,如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等,常需经过一系列生化检测,前后结果对比后才能发现且不易与疾病本身的进展相区别,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漏报现象,需要加强监测。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对患者危害大,临床要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尽可能减轻对患者的损害。
3.3 ADR发生与给药途径有关
静脉给药引发ADR较普遍,其他给药途径明显低于静脉给药。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因素也易引发老年患者的ADR[2]。另外,ADR报告以住院患者为主,静脉给药方式普遍也是原因之一。临床应避免由药物配伍不当、药物浓度高及滴速过快等引起的ADR,同时尽量选择口服给药。
3.4 ADR涉及的药物
药物使用频率与ADR发生数量密切相关[1],抗菌药、循环、神经系统用药及中药是老年患者常用药,使用频率高,ADR发生率也高。我院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较高,其安全性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剂型发展现代化的代表,但同时也是众多剂型中安全性最小的一种[3]。其ADR多发的原因: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低,可控性差;工艺条件不一致导致同品种不同厂家不良反应差异具有显著性;临床使用不规范,如加大剂量、不加辨证用药、中西药混用、滴速过快等[4]。建议医生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尤其是在老年人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滕永和,吴婷婷. 231例抗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1):53-55.
[2] 龙丽萍,周于禄,阳国平. 309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27-30.
[3] 闫占军,范燕.试论药物警戒在药品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警戒,2007,4(6):344-347.
[4] 王巧玲,王安民,董力.2004-2007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2):1041-1042.
作者简介:田艳萍(1961),女,副主任药师,临床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