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是在戏曲、曲艺说唱、民间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声乐形式,代表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结晶。如今,民族声乐在与时俱进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吸收了西方演唱技术与手段,使之成为一定的系统甚至于课堂的学科,方便了传承。我们在欣喜与民族声乐的发展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声乐的自身传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何将民族声乐更好的传承下来,如何使民族声乐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都是我们今日必须展开讨论的话题。本文旨在阐释民族声乐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对民族声乐如何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做出思考,以期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完成时代交予我们的任务。
【关键词】民族声乐;美声技巧;发展;传承前言
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最原始的劳动号子、祭祀歌舞等,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浅吟低唱中完成了民族声乐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在发现民族声乐这块儿宝贵财富后便想着如何将这笔财富传承下来,从最初的“自然唱法”,到后来借鉴西洋的歌唱技术进行歌唱,再到后来形成了可供教学的学习模式,民族声乐被一点点传承下来。然而当我们走到了今天再次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进行反观的话,内心似乎有一丝失落,我们在发展了民族声乐的同时似乎也抛弃了一些民族声乐本身珍贵的东西,未来民族声乐要如何进一步发展,尚需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
(一)“学院派”占据主导
简单来说,民族声乐的“学院派”是指目前在各高校民族声乐课堂教授出的学生所采用的唱法。其实,“学院派”是指部分音乐工作者为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充分吸收美声唱法的特点,尊重科学的规律,大胆求新求变,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形式运用类似公式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来,并应用于高校教学及推广,使原本在民间自行发展的民族声乐登上“大雅之堂”,方便了讲解与教授,因在高校普遍运用,被称为“学院派”。
“学院派”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民族声乐的传承方面的发展与创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不同地区民族声乐的发展本省就各领风情,在传承方面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些地区的方言很难听懂,或者有些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徙,众多的变数都有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民族声乐传承难、传承不下来的问题,“学院派”则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当然,“学院派”主导自然也有其中的问题,因为经过整理后的民族声乐毕竟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以至于出现了“美声唱法”、“民歌唱法”和“通俗唱法”以及“原生态唱法”的分类,长期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也会导致原始的民族声乐的失传。且“学院派”唱法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这在民族声乐的传承上,容易混淆不同民族声乐种类,导致“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
(二)唱法的不断探索
前文已述,我国民族声乐正处于“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尴尬局面,“学院派”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听到的大部分都是经过加工过的民族声乐,坚持原生态唱法的少之又少。同时,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仍然在孜孜以求的不断探索着民族音乐发展的新路。对于民族声乐发展的探索实际上早已有之,目前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所用的就是吸收了意大利美声发声技术的系统的训练方式,这是比较早的一种创新,创新还在不断继续。当然,在追求引进西洋唱法的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发扬民族和地方风格,以及如何让民族声乐更好地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认识民族声乐。
二、关于民族声乐未来发展的思考
如今,民族声乐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及认可,脱离礼俗逐渐走上大雅之堂,实是民族声乐的一大发展,但在发展中面临的个性缺失、传播较慢等问题,仍需我们进行思考。笔者结合多年民族声乐研究经验,汇集前辈诸家观点,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声乐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的继承
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是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特色:中国民族众多,区域广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俚言俗语,也自然会培育出不同的民族声乐,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遗产,需要我们传承,也许离开了这样的文化土壤,民族声乐也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因此,不能一味的用普通话替代方言,不能一味的脱离乡土,才是民族声乐发展的长久之道。其二是民族声乐技巧的创新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找灵感。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声乐技巧的创新侧重于向西方技术的学习,忽略了从自身的挖掘。
(二)民族声乐的发展要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传承过程中要既能引进外来的先进的演唱技巧,也能够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声乐文化介绍出去,既能引进来,又能走出去。将民族的与世界的,传统的与现代的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结语
民族声乐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早已脱离单纯的曲调意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在传承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演唱技术的传承,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民族声乐为了更加适应时代像殿堂文学更进一步,此时,能够支撑民族声乐民族性的也就只有传统文化的土壤了。
【参考文献】
[1]石月婷.民族声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2,13(08):18—19.
[2]马军红.试谈对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认识[J].大舞台,2010,2(11):26.
【作者简介】
郑亚丽(1993~),女,黄淮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声乐。
【关键词】民族声乐;美声技巧;发展;传承前言
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最原始的劳动号子、祭祀歌舞等,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浅吟低唱中完成了民族声乐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在发现民族声乐这块儿宝贵财富后便想着如何将这笔财富传承下来,从最初的“自然唱法”,到后来借鉴西洋的歌唱技术进行歌唱,再到后来形成了可供教学的学习模式,民族声乐被一点点传承下来。然而当我们走到了今天再次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进行反观的话,内心似乎有一丝失落,我们在发展了民族声乐的同时似乎也抛弃了一些民族声乐本身珍贵的东西,未来民族声乐要如何进一步发展,尚需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
(一)“学院派”占据主导
简单来说,民族声乐的“学院派”是指目前在各高校民族声乐课堂教授出的学生所采用的唱法。其实,“学院派”是指部分音乐工作者为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充分吸收美声唱法的特点,尊重科学的规律,大胆求新求变,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形式运用类似公式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来,并应用于高校教学及推广,使原本在民间自行发展的民族声乐登上“大雅之堂”,方便了讲解与教授,因在高校普遍运用,被称为“学院派”。
“学院派”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民族声乐的传承方面的发展与创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不同地区民族声乐的发展本省就各领风情,在传承方面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些地区的方言很难听懂,或者有些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徙,众多的变数都有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民族声乐传承难、传承不下来的问题,“学院派”则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当然,“学院派”主导自然也有其中的问题,因为经过整理后的民族声乐毕竟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以至于出现了“美声唱法”、“民歌唱法”和“通俗唱法”以及“原生态唱法”的分类,长期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也会导致原始的民族声乐的失传。且“学院派”唱法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这在民族声乐的传承上,容易混淆不同民族声乐种类,导致“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
(二)唱法的不断探索
前文已述,我国民族声乐正处于“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尴尬局面,“学院派”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听到的大部分都是经过加工过的民族声乐,坚持原生态唱法的少之又少。同时,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仍然在孜孜以求的不断探索着民族音乐发展的新路。对于民族声乐发展的探索实际上早已有之,目前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所用的就是吸收了意大利美声发声技术的系统的训练方式,这是比较早的一种创新,创新还在不断继续。当然,在追求引进西洋唱法的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发扬民族和地方风格,以及如何让民族声乐更好地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认识民族声乐。
二、关于民族声乐未来发展的思考
如今,民族声乐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及认可,脱离礼俗逐渐走上大雅之堂,实是民族声乐的一大发展,但在发展中面临的个性缺失、传播较慢等问题,仍需我们进行思考。笔者结合多年民族声乐研究经验,汇集前辈诸家观点,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声乐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的继承
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是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特色:中国民族众多,区域广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俚言俗语,也自然会培育出不同的民族声乐,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遗产,需要我们传承,也许离开了这样的文化土壤,民族声乐也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因此,不能一味的用普通话替代方言,不能一味的脱离乡土,才是民族声乐发展的长久之道。其二是民族声乐技巧的创新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找灵感。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声乐技巧的创新侧重于向西方技术的学习,忽略了从自身的挖掘。
(二)民族声乐的发展要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传承过程中要既能引进外来的先进的演唱技巧,也能够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声乐文化介绍出去,既能引进来,又能走出去。将民族的与世界的,传统的与现代的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结语
民族声乐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早已脱离单纯的曲调意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在传承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演唱技术的传承,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民族声乐为了更加适应时代像殿堂文学更进一步,此时,能够支撑民族声乐民族性的也就只有传统文化的土壤了。
【参考文献】
[1]石月婷.民族声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2,13(08):18—19.
[2]马军红.试谈对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认识[J].大舞台,2010,2(11):26.
【作者简介】
郑亚丽(1993~),女,黄淮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