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比这个时代更需要宏观分析师了。最近两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失序,早已打乱了经济学家们的旧有分析框架。面对这一变局,投资者发现,宏观经济是如此重要,要看清楚宏观趋势比登天还难。
正因为如此,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及相关政策的关注度更是前所未有,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这一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经济,陷入了十几年来最困难最复杂的局面。在我们看来,这种复杂的经济局势也正是造就宏观分析师的黄金时代。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曾经笑侃,股票市场推动了中国宏观经济学发展。因为投资离不开对宏观形势的判断。
认识到这种重要性的本土投行,已经开始抢占宏观分析的战略制高点,不断高薪挖角,以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和判断。如2007年3月原光大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意外请辞,光大证券主要研究力量集体出走,前一阶段风生水起的光大研究所,瞬间解体。
在华尔街,最值钱的也就是宏观分析师,备受投资界尊崇,因为真正优秀的宏观分析师并不多见。
在中国市场,经过过去10多年的发展,宏观分析师的队伍逐渐壮大,很多分析师脱颖而出,高善文、诸建芳、龚方雄、滕泰、哈继铭……
或许,市场已经习惯了聆听他们的意见。其实,在他们之后,还有更多优秀的分析师正在浮出水面,对市场而言,他们的声音同样重要,他们的很多研究不乏洞见,正在成为宏观分析领域里的新生力量。
他们是谁?《投资者报》回顾了中国所有券商宏观分析师对2009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的报告、观点、结论,帮助投资者寻找出了2009年度前10名优秀的新锐宏观分析师和前3名优秀宏观分析团队。
量化标准为本
如何才算投资者心目中的优秀宏观分析师?
一个好的宏观分析师既要能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对未来,包括宏观经济自身和宏观政策,要有一个良好的判断。股票的价值是未来收益的一个现时体现。过去的事件,已经体现在股价之中了。而对未来判断的分歧,才是投资的真正魅力。
现在市场上的评比方法主要是由买方(投资经理)给卖方(券商)分析师评分。以主观打分为主。
投资经理根据分析师对未来形势的判断来进行市场操作。分析师对未来形势判断的准确性将体现在投资的收益上。因此由投资经理打分有其道理,但用主观打分来衡量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还是存在不少弊病。
众所周知,卖方券商和买方投资机构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而对于一个分析师来说, 明星分析师的头衔会带来名利双收。因此现有的打分评比机制,长期执行,可能会导致分析师分析判断时更多的考虑投资经理的喜好,影响其独立地位。更客观的评比,应由利益无关的机构通过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
此外,分析师的媒体曝光度、影响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仅中国,华尔街也一样,一个超级明星分析师,其言论会被市场追随,即使他的判断失误,由于有投资者追随,于是就似乎成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
摩根士丹利的互联网分析师玛丽?米克是上世纪末华尔街的“网络女皇”,是她最早发觉了互联网的巨大投资潜力,掀起了“.com”的热潮。然而在互联网股票的股价远远超出自身的价值时,她继续看好。而市场依然追捧她这样的明星分析师,直至整个互联网泡沫破灭时,NASDAQ市场数万亿美元转眼间灰飞烟灭。
对未来判断的准确性完全可以体现在一些数量化的标准上面。比如对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广义货币供应(M2)、投资、消费、出口、利率、汇率等指标的预测值,并与最终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对准确性进行客观的打分评比。
其实市场也一直有这样的呼声,希望完全客观化和标准化的评比至少可以占大部分比重,难以量化的定性评比占少部分比重。
不过这样的工作难度很大,主要是样本资料的完备性。一直也没有机构严肃地进行这项工作。我们今年开始尝试做些努力,希望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对于我们来说,也同样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收集相关资料,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我们在资料的选取上,也是有所取舍。同样的预测,显然是越早越有价值。2008年底时,能看到GDP增长8%就非常出色;但2009年四季度, 看到8.5%就很平常了。因此,我们的评比侧重于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券商关于宏观经济的报告、观点和言论。再之后的材料,则仅作为参考。
定性评分标准也保留了一些,主要是对政策的研判和投资者的认可度,但是权重在下降。我们的量化评比机制中,完全客观化和标准化的评比占到70%~80%的权重,定性评比只占20%~30%的权重。
新锐力量崛起
宏观分析师对经济未来趋势进行研判。而我们对此进行评估,找出明星分析师。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对未来进行研判,寻找出明日之星。
因此在分析师评比中,我们更突出了新生力量,把首席经济学家和研究所所长排除在外,找出了一批优秀的未来实力派代表人物。我们相信,未来的5到10年,将有新的首席经济学家或研究所所长从这批优秀的宏观分析师中成长起来。实际上,在我们所选的评选时段之后不久, 潘向东就成为了光大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
这些新锐力量展现的宏观判断力确实令人吃惊。比如光大证券的潘向东预测,2009年GDP增长8.5%,投资增长30%,消费14.80%都是相当的接近实际数据;国信证券周炳林预测GDP增长8.8%,是最接近最终数据的预测。早在2008年11月,国信证券就判断政策将会变得非常积极、非常宽松,预测刺激政策会带动GDP增长2.8%,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另外,申银万国的李慧勇和中金的邢自强对进出口的判断也很准确。国泰君安的王虎则对CPI的预测最贴近。
2009年,货币政策是一个重头戏。但是对于M2增长和信贷的发放,预测值和实际普遍差距甚大。一方面宽松的程度远超大家最初预测,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异常情况的发生,分析师的思路往往被束缚了,预见力还有待提高。
在团队评比中,则更重于团队建设的情况,并结合预测能力。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首席经济学家或研究所所长的思路至为关键。缺乏一个领路人,或者领路人的思想在某个时期与经济形势脱节,则团队必定难有好的表现。
团队的稳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也说明人员之间得到磨合, 合作会更有成效。人员频繁变动的团队,也难以形成持续的影响力。
团队的人员结构应该能体现出不同层次。思想的核心和实际执行力彼此比较协调。我们认为好的团队,不仅仅是预测能力强,而且团队本身是可发展的、可以成长的。一个好的团队,未来还会锻炼出新的首席经济学家或研究所所长。
豪华阵容也无疑会给团队加分,百分之百的博士阵容固然让人敬佩,但是预测本身的相对准确也依然是考虑因素。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最终评定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和安信证券为优秀宏观分析团队。
问题和展望
在评比打分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资料的完备性、时间段的选择等等。现在的时间跨度还有6个月,这样大的时间跨度中,选取不同时点的研究报告、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的差别还是很大。
券商研究人员的变动,也给评比带来一些干扰。像国信证券的杨建龙、任泽平的离职,光大证券潘向东的升职,都增加了评比的复杂度。
虽然初次的努力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市场需要一个客观独立的评比,我们将在坚持量化标准的方向上,将其不断完善。总结现在的问题,同时听取投资者和分析师团体的反馈,未来的评比, 我们将增加一些技术性的调整和改进,使结果更为客观,更具独立性。
正因为如此,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及相关政策的关注度更是前所未有,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这一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经济,陷入了十几年来最困难最复杂的局面。在我们看来,这种复杂的经济局势也正是造就宏观分析师的黄金时代。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曾经笑侃,股票市场推动了中国宏观经济学发展。因为投资离不开对宏观形势的判断。
认识到这种重要性的本土投行,已经开始抢占宏观分析的战略制高点,不断高薪挖角,以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和判断。如2007年3月原光大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意外请辞,光大证券主要研究力量集体出走,前一阶段风生水起的光大研究所,瞬间解体。
在华尔街,最值钱的也就是宏观分析师,备受投资界尊崇,因为真正优秀的宏观分析师并不多见。
在中国市场,经过过去10多年的发展,宏观分析师的队伍逐渐壮大,很多分析师脱颖而出,高善文、诸建芳、龚方雄、滕泰、哈继铭……
或许,市场已经习惯了聆听他们的意见。其实,在他们之后,还有更多优秀的分析师正在浮出水面,对市场而言,他们的声音同样重要,他们的很多研究不乏洞见,正在成为宏观分析领域里的新生力量。
他们是谁?《投资者报》回顾了中国所有券商宏观分析师对2009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的报告、观点、结论,帮助投资者寻找出了2009年度前10名优秀的新锐宏观分析师和前3名优秀宏观分析团队。
量化标准为本
如何才算投资者心目中的优秀宏观分析师?
一个好的宏观分析师既要能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对未来,包括宏观经济自身和宏观政策,要有一个良好的判断。股票的价值是未来收益的一个现时体现。过去的事件,已经体现在股价之中了。而对未来判断的分歧,才是投资的真正魅力。
现在市场上的评比方法主要是由买方(投资经理)给卖方(券商)分析师评分。以主观打分为主。
投资经理根据分析师对未来形势的判断来进行市场操作。分析师对未来形势判断的准确性将体现在投资的收益上。因此由投资经理打分有其道理,但用主观打分来衡量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还是存在不少弊病。
众所周知,卖方券商和买方投资机构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而对于一个分析师来说, 明星分析师的头衔会带来名利双收。因此现有的打分评比机制,长期执行,可能会导致分析师分析判断时更多的考虑投资经理的喜好,影响其独立地位。更客观的评比,应由利益无关的机构通过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
此外,分析师的媒体曝光度、影响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仅中国,华尔街也一样,一个超级明星分析师,其言论会被市场追随,即使他的判断失误,由于有投资者追随,于是就似乎成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
摩根士丹利的互联网分析师玛丽?米克是上世纪末华尔街的“网络女皇”,是她最早发觉了互联网的巨大投资潜力,掀起了“.com”的热潮。然而在互联网股票的股价远远超出自身的价值时,她继续看好。而市场依然追捧她这样的明星分析师,直至整个互联网泡沫破灭时,NASDAQ市场数万亿美元转眼间灰飞烟灭。
对未来判断的准确性完全可以体现在一些数量化的标准上面。比如对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广义货币供应(M2)、投资、消费、出口、利率、汇率等指标的预测值,并与最终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对准确性进行客观的打分评比。
其实市场也一直有这样的呼声,希望完全客观化和标准化的评比至少可以占大部分比重,难以量化的定性评比占少部分比重。
不过这样的工作难度很大,主要是样本资料的完备性。一直也没有机构严肃地进行这项工作。我们今年开始尝试做些努力,希望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对于我们来说,也同样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收集相关资料,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我们在资料的选取上,也是有所取舍。同样的预测,显然是越早越有价值。2008年底时,能看到GDP增长8%就非常出色;但2009年四季度, 看到8.5%就很平常了。因此,我们的评比侧重于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券商关于宏观经济的报告、观点和言论。再之后的材料,则仅作为参考。
定性评分标准也保留了一些,主要是对政策的研判和投资者的认可度,但是权重在下降。我们的量化评比机制中,完全客观化和标准化的评比占到70%~80%的权重,定性评比只占20%~30%的权重。
新锐力量崛起
宏观分析师对经济未来趋势进行研判。而我们对此进行评估,找出明星分析师。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对未来进行研判,寻找出明日之星。
因此在分析师评比中,我们更突出了新生力量,把首席经济学家和研究所所长排除在外,找出了一批优秀的未来实力派代表人物。我们相信,未来的5到10年,将有新的首席经济学家或研究所所长从这批优秀的宏观分析师中成长起来。实际上,在我们所选的评选时段之后不久, 潘向东就成为了光大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
这些新锐力量展现的宏观判断力确实令人吃惊。比如光大证券的潘向东预测,2009年GDP增长8.5%,投资增长30%,消费14.80%都是相当的接近实际数据;国信证券周炳林预测GDP增长8.8%,是最接近最终数据的预测。早在2008年11月,国信证券就判断政策将会变得非常积极、非常宽松,预测刺激政策会带动GDP增长2.8%,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另外,申银万国的李慧勇和中金的邢自强对进出口的判断也很准确。国泰君安的王虎则对CPI的预测最贴近。
2009年,货币政策是一个重头戏。但是对于M2增长和信贷的发放,预测值和实际普遍差距甚大。一方面宽松的程度远超大家最初预测,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异常情况的发生,分析师的思路往往被束缚了,预见力还有待提高。
在团队评比中,则更重于团队建设的情况,并结合预测能力。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首席经济学家或研究所所长的思路至为关键。缺乏一个领路人,或者领路人的思想在某个时期与经济形势脱节,则团队必定难有好的表现。
团队的稳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也说明人员之间得到磨合, 合作会更有成效。人员频繁变动的团队,也难以形成持续的影响力。
团队的人员结构应该能体现出不同层次。思想的核心和实际执行力彼此比较协调。我们认为好的团队,不仅仅是预测能力强,而且团队本身是可发展的、可以成长的。一个好的团队,未来还会锻炼出新的首席经济学家或研究所所长。
豪华阵容也无疑会给团队加分,百分之百的博士阵容固然让人敬佩,但是预测本身的相对准确也依然是考虑因素。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最终评定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和安信证券为优秀宏观分析团队。
问题和展望
在评比打分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资料的完备性、时间段的选择等等。现在的时间跨度还有6个月,这样大的时间跨度中,选取不同时点的研究报告、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的差别还是很大。
券商研究人员的变动,也给评比带来一些干扰。像国信证券的杨建龙、任泽平的离职,光大证券潘向东的升职,都增加了评比的复杂度。
虽然初次的努力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市场需要一个客观独立的评比,我们将在坚持量化标准的方向上,将其不断完善。总结现在的问题,同时听取投资者和分析师团体的反馈,未来的评比, 我们将增加一些技术性的调整和改进,使结果更为客观,更具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