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每一节课都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教师必须还给学生“主体”的地位,让其独立地去看、去感觉、去触摸、去寻找、去发现。
【关键词】学生;主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创新能力不是生来有之,主要是后天的教育培养。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谈几点见解。
一、摆正“主体”对象,让学生渴望学习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导的是教师,起着引导、组织、评价的作用。每一节课都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教师必须还给学生“主体”的地位,让其独立地去看、去感觉、去触摸、去寻找、去发现,学生在主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运用,就会不自主地表现出认真、紧张、自觉、主动、顽强的心理状态,把老师教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变为“新奇有趣的东西”,自然地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智力因素的操作,但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又起着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大大增加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动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师爱”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现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才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有实力,从而唤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师爱是连结师生双方心灵的桥梁,它有利于教师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的情感关系,从而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强化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的意识,学生才会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才能引起师与生的“情感共鸣”,促进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我班就有一学生,几次数学测验都不及格。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多给他质疑问难的机会,并及时激励。渐渐地,他不再讨厌数学了,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我一块儿探讨问题,久而久之,成绩也得到很大的进步,近期的一次数学测验竟考了优秀。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师爱”可诱发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证明,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去探究去创新,才会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突破难点,我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每生自制写有0、1、2、……8、9数字的纸牌一副十张,利用课前或课余时间,让学生做“凑十”的游戏,两人一组,你出“1”,我出“9”;你出“4”,我出“6”……学生情趣高涨、兴趣浓厚,在愉快的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凑十法”。
三、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运用合作学习,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
(一)让学生在做中求知
“思维从运用开始”,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尽量让学生动手摸、折、拼、摆……通过实践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相互交流,从而理解新知、掌握新知。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摸长方体,并要求各小组汇报所摸到的感觉。他们感觉到有些地方是平的,有些地方则像刀口一样,还有的地方像针尖一样。这样,学生实际上已建立了对面、棱、顶点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教学面、棱、顶点的概念作了感性铺垫。
(二)让学生在想中探知
“学起于思”,课堂上学生只有积极思维,动脑筋去想,才能拓宽思路,获取新知,教师在课堂上则要为学生创设这种想的环境。如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虽属新知,但在实际中学生在处理许多事情都已经用了这一分配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习小组选派代表给两个小组分粉笔的游戏,第一组有2人,第二组有3人,要求学生公平地把粉笔分给他们。有的代表给第一组分2支,第二组分3支;也有的代表给第一组分8支,第二组分12支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分法,思考有什么规律。让各小组认真思考后,再相互说说各自的想法。通过这种思维过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知识掌握牢固。
(三)让学生在说中促知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了思维的明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在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活动中,不仅要适时鼓励学生敢说、善说、善辩,还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的放矢地引导,这样既锻炼了每个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不成功的,没有学生智力活动的学习不是创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增强。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学生;主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创新能力不是生来有之,主要是后天的教育培养。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谈几点见解。
一、摆正“主体”对象,让学生渴望学习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导的是教师,起着引导、组织、评价的作用。每一节课都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教师必须还给学生“主体”的地位,让其独立地去看、去感觉、去触摸、去寻找、去发现,学生在主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运用,就会不自主地表现出认真、紧张、自觉、主动、顽强的心理状态,把老师教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变为“新奇有趣的东西”,自然地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智力因素的操作,但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又起着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大大增加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动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师爱”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现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才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有实力,从而唤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师爱是连结师生双方心灵的桥梁,它有利于教师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的情感关系,从而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强化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的意识,学生才会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才能引起师与生的“情感共鸣”,促进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我班就有一学生,几次数学测验都不及格。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多给他质疑问难的机会,并及时激励。渐渐地,他不再讨厌数学了,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我一块儿探讨问题,久而久之,成绩也得到很大的进步,近期的一次数学测验竟考了优秀。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师爱”可诱发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证明,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去探究去创新,才会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突破难点,我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每生自制写有0、1、2、……8、9数字的纸牌一副十张,利用课前或课余时间,让学生做“凑十”的游戏,两人一组,你出“1”,我出“9”;你出“4”,我出“6”……学生情趣高涨、兴趣浓厚,在愉快的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凑十法”。
三、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运用合作学习,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
(一)让学生在做中求知
“思维从运用开始”,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尽量让学生动手摸、折、拼、摆……通过实践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相互交流,从而理解新知、掌握新知。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摸长方体,并要求各小组汇报所摸到的感觉。他们感觉到有些地方是平的,有些地方则像刀口一样,还有的地方像针尖一样。这样,学生实际上已建立了对面、棱、顶点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教学面、棱、顶点的概念作了感性铺垫。
(二)让学生在想中探知
“学起于思”,课堂上学生只有积极思维,动脑筋去想,才能拓宽思路,获取新知,教师在课堂上则要为学生创设这种想的环境。如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虽属新知,但在实际中学生在处理许多事情都已经用了这一分配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习小组选派代表给两个小组分粉笔的游戏,第一组有2人,第二组有3人,要求学生公平地把粉笔分给他们。有的代表给第一组分2支,第二组分3支;也有的代表给第一组分8支,第二组分12支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分法,思考有什么规律。让各小组认真思考后,再相互说说各自的想法。通过这种思维过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知识掌握牢固。
(三)让学生在说中促知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了思维的明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在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活动中,不仅要适时鼓励学生敢说、善说、善辩,还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的放矢地引导,这样既锻炼了每个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不成功的,没有学生智力活动的学习不是创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增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