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然而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却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 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大中国文化的输入,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跨文化 母语文化
注:本文为西华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重点学科成果:XZD1907-09
1.引言
语言体现着一个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因此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换言之,文化是语言的基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正是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文化理念的输入, 培养文化差异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重要性可以从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本)》中窥见一斑,该要求中明确规定: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化知识的传授。”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必须开展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出版的各类教材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进行了丰富而翔实的介绍。同时,英语教学界和英语语言学界也从不同角度阐述和归纳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在进行英语文化的导入时,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和可采纳的具体教学方法。由于过分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当前的英语教学却忽视和缺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宏扬。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已经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许多同学,甚至已经通过四级考试的同学无法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的节日;用英语无法表达出日常三餐之中的豆浆、馒头和稀饭等,长此以往,我们很难培养、提高学习者的“有效交际能力”和“双向交际能力”,因为跨文化交际不是单方面向一方面学习,而是交际双方都了解彼此的文化并相互让步、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这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有效利用英语传承民族文化很有必要。
2.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母语文化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学习。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肩负介绍外来文化的任务,也承担着输出中国文化的责任。“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对外交流的目标。通过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了解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应该保留、宏扬和介绍出去,哪些目的语文化可为我所用。母语文化的教学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这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能让学生以平等心态与对方进行交际,真正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
2.1 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大纲的执行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国际化知识”广义的概念,除了异国文化,还包括我们的本族文化,母语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所分的三个层次中,对大学生的更高要求也包括“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介绍性的文章”。陈申(1999)也指出:对学习者来说,文化学习(包括本族文化及目的语文化)的重要性应置于四项语言基本技能之前。
2.2 二语习得理论是母语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思维对语言的共同性起了重要作用。如英语中有“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而汉语中则有“一箭双雕”(One arrow, two hawks);英语中的Fish begins to skink at the head (鱼臭先臭头),在汉语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英语中有Let sleeping dogs lie(不要把狗惹醒),汉语中则有“不要惹是生非”,以上所举的例子在意义表达方面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著名语言学家刘润清也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 曾有一度,外语界普遍存在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母语只会给外语带来干扰,于是夸大了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作用,摒弃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积极作用,这样做的结果是自然而然地忽略了母语文化的教学。实际上,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仍然起着诸多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学习者开始学习一门语言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通过母语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运用到外语习得中去,从而加深对目的语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这就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在此过程中,母语能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外语学习的基础是母语文化,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母语文化,才能比较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进一步理解并适应目的语文化,进行有效交际,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2.3 学生对母语文化教学的呼唤
由于目前的教材内容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法,所以当学生被问及英语课堂上是否有必要引入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是否有必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时,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很有必要接触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这充分说明学生有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和强烈的爱国意识,他们希望通过跨文化交际来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达到交际中的文化平等。学习母语文化,能让他们更好地将母语文化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英语阐述自己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外语技能,宣传自己的民族形象,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
3.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的办法 母语文化的引入绝不是英语教学核心的转移,而是英语语言教学取得成效的促进因素,是语言教学改革的深化。
3.1 教材内容、教学理念的更新
综观国内发行的各种英语教材,他们大多号称是原版引进国外纯正、地道语言内容,当然,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极其尊重;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学习和体会原汁原味的英语,的确有促进学生外语语言知识学习的积极面。但如今,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显突出,传播本土文化,接纳异国文化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跨越培养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学习者超越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对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因此,首先就有必要在教材内容方面进行修订,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认可和尊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相互尊重。同时,创新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开展文化比较教学,学习者在课堂上习得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形成互动,能够发现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内涵特征,克服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学习者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对比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有助于增强“存我意识”,保障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地位,不至于在文化学习中迷失自我。
3.2 提高英语教师的英汉语言文化修养
常言道: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应该有一桶水。语言学家许国璋也曾经说过: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教师只有在自己充分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本族文化审视西方文化的优劣,从而更好地吸收异国文化的精髓,为“自己”所用。另外,教师只有在深谙中国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在课堂讲授中实实在在做到既有教学的实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宏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人才, 有效落实人才培养计划。
3.3 教学测试体现本国或本土文化
不可否认,考试依然是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英语四种基本技能的测试时,都应涉及中国和中国文化题材方面的试题。在测试题目中引入这些内容,对于落实中国文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缺少这一环节,中国文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难以落实。中国文化教学将仍然得不到重视,甚至无法实施。
4.结束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课堂教学的时限性,无疑都给教师讲授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带来挑战,面对这一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作为外语教师更应发挥中介作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改革和探索,做到既传授语言知识,又传授文化知识,将中国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福祥, 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 胡文仲主编. 文化与交际[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陈申.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5]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6] 刘润清. 论大学外语教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陈洪特(1969-),男,四川仁寿人,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二语习得,教学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跨文化 母语文化
注:本文为西华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重点学科成果:XZD1907-09
1.引言
语言体现着一个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因此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换言之,文化是语言的基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正是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文化理念的输入, 培养文化差异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重要性可以从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本)》中窥见一斑,该要求中明确规定: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化知识的传授。”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必须开展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出版的各类教材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进行了丰富而翔实的介绍。同时,英语教学界和英语语言学界也从不同角度阐述和归纳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在进行英语文化的导入时,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和可采纳的具体教学方法。由于过分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当前的英语教学却忽视和缺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宏扬。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已经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许多同学,甚至已经通过四级考试的同学无法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的节日;用英语无法表达出日常三餐之中的豆浆、馒头和稀饭等,长此以往,我们很难培养、提高学习者的“有效交际能力”和“双向交际能力”,因为跨文化交际不是单方面向一方面学习,而是交际双方都了解彼此的文化并相互让步、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这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有效利用英语传承民族文化很有必要。
2.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母语文化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学习。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肩负介绍外来文化的任务,也承担着输出中国文化的责任。“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对外交流的目标。通过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了解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应该保留、宏扬和介绍出去,哪些目的语文化可为我所用。母语文化的教学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这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能让学生以平等心态与对方进行交际,真正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
2.1 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大纲的执行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国际化知识”广义的概念,除了异国文化,还包括我们的本族文化,母语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所分的三个层次中,对大学生的更高要求也包括“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介绍性的文章”。陈申(1999)也指出:对学习者来说,文化学习(包括本族文化及目的语文化)的重要性应置于四项语言基本技能之前。
2.2 二语习得理论是母语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思维对语言的共同性起了重要作用。如英语中有“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而汉语中则有“一箭双雕”(One arrow, two hawks);英语中的Fish begins to skink at the head (鱼臭先臭头),在汉语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英语中有Let sleeping dogs lie(不要把狗惹醒),汉语中则有“不要惹是生非”,以上所举的例子在意义表达方面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著名语言学家刘润清也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 曾有一度,外语界普遍存在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母语只会给外语带来干扰,于是夸大了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作用,摒弃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积极作用,这样做的结果是自然而然地忽略了母语文化的教学。实际上,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仍然起着诸多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学习者开始学习一门语言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通过母语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运用到外语习得中去,从而加深对目的语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这就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在此过程中,母语能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外语学习的基础是母语文化,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母语文化,才能比较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进一步理解并适应目的语文化,进行有效交际,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2.3 学生对母语文化教学的呼唤
由于目前的教材内容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法,所以当学生被问及英语课堂上是否有必要引入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是否有必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时,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很有必要接触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这充分说明学生有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和强烈的爱国意识,他们希望通过跨文化交际来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达到交际中的文化平等。学习母语文化,能让他们更好地将母语文化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英语阐述自己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外语技能,宣传自己的民族形象,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
3.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的办法 母语文化的引入绝不是英语教学核心的转移,而是英语语言教学取得成效的促进因素,是语言教学改革的深化。
3.1 教材内容、教学理念的更新
综观国内发行的各种英语教材,他们大多号称是原版引进国外纯正、地道语言内容,当然,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极其尊重;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学习和体会原汁原味的英语,的确有促进学生外语语言知识学习的积极面。但如今,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显突出,传播本土文化,接纳异国文化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跨越培养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学习者超越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对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因此,首先就有必要在教材内容方面进行修订,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认可和尊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相互尊重。同时,创新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开展文化比较教学,学习者在课堂上习得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形成互动,能够发现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内涵特征,克服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学习者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对比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有助于增强“存我意识”,保障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地位,不至于在文化学习中迷失自我。
3.2 提高英语教师的英汉语言文化修养
常言道: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应该有一桶水。语言学家许国璋也曾经说过: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教师只有在自己充分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本族文化审视西方文化的优劣,从而更好地吸收异国文化的精髓,为“自己”所用。另外,教师只有在深谙中国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在课堂讲授中实实在在做到既有教学的实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宏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人才, 有效落实人才培养计划。
3.3 教学测试体现本国或本土文化
不可否认,考试依然是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英语四种基本技能的测试时,都应涉及中国和中国文化题材方面的试题。在测试题目中引入这些内容,对于落实中国文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缺少这一环节,中国文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难以落实。中国文化教学将仍然得不到重视,甚至无法实施。
4.结束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课堂教学的时限性,无疑都给教师讲授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带来挑战,面对这一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作为外语教师更应发挥中介作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改革和探索,做到既传授语言知识,又传授文化知识,将中国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福祥, 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 胡文仲主编. 文化与交际[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陈申.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5]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6] 刘润清. 论大学外语教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陈洪特(1969-),男,四川仁寿人,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二语习得,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