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有这样一批女兵,她们来自江苏、湖北、吉林,是从初中挑选出的近200名毕业生进入空军护校学习,她们在部队服役了近30年。那是北空有史以来第一次大批招收护士。
1
2010年11月,我意外接到玉萍电话,邀请我参加护五期入伍30年聚会,我欣然接受邀请。兴奋之余,我梳理着远去的记忆,回忆着班上每个学员的名字和音容笑貌,并期待着团聚的日子早一天到来。
记得1980年北空后勤部的一纸调令把我调回了石家座获鹿北空护校(原13军大院)的大山中,任务是做护五期的班主任。
我欣然接受这个任务,打起行李、整理书籍,并把喜欢的一盆文竹一起带进了大山。
文革后,百废待兴,部队急需一大批受过专业学习的护士充实到医院和部队。前四批护校的学员多来自部队,虽有很好的素质,但是年龄都比较大了。因此从地方招收一批年龄小、学习好的学生,选拔到护校进行培训。因这次招收的学员多,原有的教室和宿舍已经不够用,便将军部的大车库改装成了教室,宿舍也加了床。在学员到来之前,布置教室、打扫卫生、准备教具、被褥,一时间忙个不停。
9月开学,一时间像飞来一群“燕子”,在寂静的山中叽叽喳喳。南方、北方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服饰,把我搞得眼花缭乱,集合、点名很是费了一番工夫。除了从地方招收的新兵之外,还从部队选拔了十多名老兵进行培训,成为了本期学员中的骨干。
也许是临时办校没有学校管理经验,编制序列既不像部队也不像学校。200人被分成两个大班,每个大班由3个区队调来6名干部担任区队长,每个区队有3个小班,老兵担任各班班长。我和王萍各帶一个大班。还有6个特殊的男兵被编在了我的班。
2
军事训练开始了。烈日下,一次次晕倒,一次次地爬起来,紧张的集体生活,夜间的紧急集合、野外拉练,劳累、疲倦一起袭来,有人扛不住了,想家、后悔,开始哭了,一个、一群……晚饭后,我让她们集体去哭,好好哭一晚上,但是明天就不能再哭了,因为你们不再是女生了,是女兵,兵就要流血不流泪。说来也怪,让她们哭时反而没有人哭了,也许从那天起,她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我和区队长们都是老学员,比学员只长了几岁,可我们却要把学员当成孩子般关注,掌握每个人的脾气、性格、内心变化和身体状况。白天带队训练,夜里查铺、值班,学习上还要进行辅导。
那时护校是从医训队改编而来,教员少,更缺乏教具,医学挂图多是自己动手画,有些教具也是自己做的。记得第一次上解剖课,教员讲什么是细胞,由于没有直观感受,许多学员就像听“天书”。为了赶课程进度,对没有听懂的学员晚上只有开“小灶”。从炊事班要了个鸡蛋,一层层解剖鸡蛋的结构,讲解功能。没想到效果还不错,鸡蛋成了步入医学大门的“敲门砖”。
教员们就这样手把手地把这群姑娘们引入了“天使之门”。对我而言,那两年的经历虽然是军旅生活的一小步,但对于那些年轻的姑娘则是人生的重要起点。
1
2010年11月,我意外接到玉萍电话,邀请我参加护五期入伍30年聚会,我欣然接受邀请。兴奋之余,我梳理着远去的记忆,回忆着班上每个学员的名字和音容笑貌,并期待着团聚的日子早一天到来。
记得1980年北空后勤部的一纸调令把我调回了石家座获鹿北空护校(原13军大院)的大山中,任务是做护五期的班主任。
我欣然接受这个任务,打起行李、整理书籍,并把喜欢的一盆文竹一起带进了大山。
文革后,百废待兴,部队急需一大批受过专业学习的护士充实到医院和部队。前四批护校的学员多来自部队,虽有很好的素质,但是年龄都比较大了。因此从地方招收一批年龄小、学习好的学生,选拔到护校进行培训。因这次招收的学员多,原有的教室和宿舍已经不够用,便将军部的大车库改装成了教室,宿舍也加了床。在学员到来之前,布置教室、打扫卫生、准备教具、被褥,一时间忙个不停。
9月开学,一时间像飞来一群“燕子”,在寂静的山中叽叽喳喳。南方、北方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服饰,把我搞得眼花缭乱,集合、点名很是费了一番工夫。除了从地方招收的新兵之外,还从部队选拔了十多名老兵进行培训,成为了本期学员中的骨干。
也许是临时办校没有学校管理经验,编制序列既不像部队也不像学校。200人被分成两个大班,每个大班由3个区队调来6名干部担任区队长,每个区队有3个小班,老兵担任各班班长。我和王萍各帶一个大班。还有6个特殊的男兵被编在了我的班。
2
军事训练开始了。烈日下,一次次晕倒,一次次地爬起来,紧张的集体生活,夜间的紧急集合、野外拉练,劳累、疲倦一起袭来,有人扛不住了,想家、后悔,开始哭了,一个、一群……晚饭后,我让她们集体去哭,好好哭一晚上,但是明天就不能再哭了,因为你们不再是女生了,是女兵,兵就要流血不流泪。说来也怪,让她们哭时反而没有人哭了,也许从那天起,她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我和区队长们都是老学员,比学员只长了几岁,可我们却要把学员当成孩子般关注,掌握每个人的脾气、性格、内心变化和身体状况。白天带队训练,夜里查铺、值班,学习上还要进行辅导。
那时护校是从医训队改编而来,教员少,更缺乏教具,医学挂图多是自己动手画,有些教具也是自己做的。记得第一次上解剖课,教员讲什么是细胞,由于没有直观感受,许多学员就像听“天书”。为了赶课程进度,对没有听懂的学员晚上只有开“小灶”。从炊事班要了个鸡蛋,一层层解剖鸡蛋的结构,讲解功能。没想到效果还不错,鸡蛋成了步入医学大门的“敲门砖”。
教员们就这样手把手地把这群姑娘们引入了“天使之门”。对我而言,那两年的经历虽然是军旅生活的一小步,但对于那些年轻的姑娘则是人生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