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堵塞临床疗效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探讨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izui8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为输卵管堵塞患者展开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初步讨论揭示输卵管堵塞疾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将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04例输卵管堵塞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参照组行宫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实施宫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术后1年妊娠成功率、手术过程持续时间、术中累计出血量、术后排气实现时间,以及接受治疗前后SAS评分和SDS评分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年妊娠成功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输卵管堵塞患者实施宫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输卵管堵塞;宫腔镜手术治疗;宫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7-0217-02
  输卵管堵塞是现代妇产科临床医学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常见疾病,也是诱导我国育龄女性发生不孕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因罹患输卵管堵塞而引致发生的不孕,约占女性不孕症患者总数的25.00%~30.00%,给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婚姻家庭生活幸福程度均造成了显著且鲜明的不良影响。文章以我院部分输卵管堵塞患者为调查对象,为其开展了宫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将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04例输卵管堵塞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参照组年龄25~39岁,平均(34.35±2.30)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83±1.27)年。研究组年龄26~37年,平均年龄(34.33±2.32)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86±1.24)年。研究组与参照组在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本次研究中入选的所有患者均符合输卵管堵塞疾病的临床诊断参考标准(患者的诊断结果在全面考量既往病史记录信息、临床症状表现,以及腹腔镜检查结果前提下形成),满足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指征,自愿参与调查研究,明确签署知情同意书格式文本,随机分组处理过程,以及完整调查研究方案,均已通过我院伦理学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临床手术治疗方法 参照组行宫腔镜手术治疗,针对研究组实施宫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环节均指派具备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加以开展,严格执行标准化临床规程,确保患者顺利获取优质临床治疗结果。研究组实施宫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所用中药方剂组成为:小茴香20 g,元胡20 g,没药20 g,当归20 g,肉桂20 g,赤芍20 g,川芎20 g,灵脂20 g,紫草20 g,皂刺20 g,桃仁20 g,红花15.00 g。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满意度、术后1年妊娠成功率、手术过程持续时间、术中累计出血量、术后排气实现时间,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择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计数资料行c2检验,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在P<0.05条件下,判定组间数据存在差异。
  2 结果
  2.1兩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治疗效果满意度92.31%(48/52)高于参照组75.00%(39/52),组间有差异(c2=5.696,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1年妊娠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妊娠成功率86.54%(45/52)高于参照组71.15%(37/52),组间有差异(c2=3.690,P<0.05)。
  2.3两组患者手术过程持续时间、术中累计出血量及术后排气实现时间比较 研究组的手术过程持续时间、术中累计出血量及术后排气实现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1。


  2.4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SAS评分及SDS评分指标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SAS评分及SDS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SAS评分及SDS评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2.


  2.5输卵管堵塞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以及单纯性输卵管堵塞患者术后输卵管通畅率比较 通过查阅已有文献可知,有研究团队将54例单纯性输卵管堵塞患者组成观察组,将54例输卵管堵塞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组成对照组,针对全部入选患者均实施宫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94.44%(51/54)高于参照组68.52%(37/54),组间有差异(c2=12.027,P<0.05)。
  3 讨论
  基于现代妇科临床研究经验,诱导人体输卵管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原因,涉及盆腔内炎症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endometriosis, EM)、输卵管组织非特异性炎症疾病、接受盆腔内或者是腹腔内外科手术治疗,以及结构发育异常等,其中盆腔内炎症性疾病,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是引致人体输卵管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的主要原因[1-2]。
  在人体罹患盆腔内炎症性疾病条件下,通常会对输卵管组织结构施加病理性累及作用,继而诱导输卵管组织发生慢性炎症疾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条件下,通常会对分布在患者盆腔内部的各类组织和器官施加病理性侵犯作用,继而诱导出现广泛分布的炎症病理反应[3]。在炎症性病理反应过程长期持续存在,或者是反复多次发生条件下,通常会诱导纤维细胞大量增生,以及细胞外基质逐渐形成,继而诱导相关组织呈现纤维化和盆腔内组织严重粘连[4]。在上述病理演化过程中,通常还会诱导输卵管组织发生走行状态异常、基本形态僵硬变化,输卵管组织管腔内部呈现致密性粘连现象,或者是输卵管组织堵塞现象。有临床调查研究文献显示,盆腔内炎症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并发输卵管组织内积水。也有临床调查研究文献证实,因慢性炎症性病变引致发生的输卵管组织结构性阻塞变化,大多具备永久性特点[5]。   在卵泡期持续过程中,受雌性激素物质的影响,人体输卵管平滑肌组织的收缩能力通常会显著增强,纤毛结构的活动能力会显著减弱,黏膜组织物质分泌数量会显著增加,客观上诱导黏液栓物质形态,以及组织碎屑物质形态等非定型物质形态在输卵管组织管腔结构内部发生潴留现象,继而在HSG检查结果中表现为输卵管组织堵塞,且此类堵塞通常可以被归类为暂时性功能堵塞[6]。在以孕激素物质发挥主导作用的黄体期持续过程中,黏膜组织结构的物质分泌数量通常会发生显著减少,平滑肌组织结构的收缩能力会发生显著减弱,纤毛结构的活动能力会显著强化,继而诱导黏液栓物质形态,以及组织碎屑物质形态等被排出输卵管组织,支持上述病理变化过程实现逆转[7]。然而,受復杂多样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上述逆转过程有时不能完全充分实现,在患者存在长期性炎症病变或者是输卵管组织病变条件下,通常会诱导患者的输卵管组织管腔结构堵塞程度持续加重,最终达到完全堵塞状态。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我国成年育龄女性患者群体中的发生率介于10.00%~15.00%,且其能够诱导患者发生临床不孕结果,破坏患者的基本生育能力。有部分临床医学研究文献揭示输卵管堵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具备相关性[8]。
  有临床医学调查研究文献显示,在输卵管堵塞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条件下,其在接受宫腔镜手术治疗后的输卵管再通率(75.60%)显著低于单纯性输卵管堵塞患者(84.20%),客观上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对输卵管堵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具备严重不良影响。
  有临床调查研究文献显示,为输卵管堵塞患者实施宫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能支持患者的输卵管恢复通畅状态,助力患者的生育功能逐渐恢复,具备扎实且充分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次调查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治疗效果满意度92.31%(48/52)高于参照组75.00%(39/52),组间有差异(c2=5.696,P<0.05)。研究组术后1年妊娠成功率86.54%(45/52)高于参照组71.15%(37/52),组间有差异(c2=3.690,P<0.05)。本项调查中获取的结果显示,针对输卵管堵塞患者实施宫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能够确保患者获取优质临床结果,优化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和基础生存质量,值得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并且加以推广普及运用。
  4 结语
  在妇产科临床中,针对输卵管堵塞患者开展宫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相较为其开展宫腔镜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和生存体验质量,适宜普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杨涛, 康小琴. 心理护理在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堵塞导致不孕不育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2019, 48(16): 2079-2080.
  [2] 阮艳.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采取宫腔镜和经脐三孔无疤痕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 6(13): 43-44.
  [3] 曹军, 刘海鹏, 杨帆. 心理护理在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堵塞导致不孕不育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9, 26(3): 101-103.
  [4] 郑学菊. 腹腔镜下输卵管再通术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堵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8, 5(34): 151, 159.
  [5] 许燕阳, 叶敦敏, 陈嘉琪, 等. 理气活血散结中药辅助宫腹腔镜手术治疗双侧输卵管近端堵塞不孕的临床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15): 1836-1838.
  [6] 郝培培, 费小阳, 张颖. 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应用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的价值分析及对感染预防的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8, 56(13): 58-61.
  [7] 刘维国, 赵婷婷. 输卵管堵塞数目及子宫内膜厚度对不孕症患者动态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中造影剂逆流影响[J]. 临床军医杂志, 2018, 46(3): 327-328.
  [8] 杨婧. 宫腹镜联合Roadrunner PC导丝输卵管疏通术及通液术治疗输卵管阻塞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31): 19-20.
  作者简介:张伟(1982.05-),女,汉族,河北省任丘市人,大学本科,大庆市第五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临床医学。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夫精人工授精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将8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夫精人工授精患者通过奇偶分组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进行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妊娠结局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義(P<0.05)。结论:通过实施综合护理进行干预,在对夫精人工授精患者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科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现状分析与持续质量改进,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规范率。方法:现场调研质控我科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现状,对不规范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实施护理人员培训,邀请康复医师入病房,理论培训加床边模拟示范;科室制定良肢位摆放规范化流程,细化评价标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良肢位摆放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持续质量改进,跟踪落实。结果:科室良肢位摆放规范化流程制作完善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大便收集器在大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肛周皮肤完整的大便失禁患者13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一件式造口袋(康乐保)收集大便,试验组采用自制大便收集器。观察两组患者大便收集效果、IAD发生的时间、损伤面积及肛周皮肤损伤发生情况。结果:IAD发生时间迟于对照组(t值=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损伤面积小于对照组,(t值=5.94),差异有统计学意
【摘要】体轴发育抑制因子(Axin)相互作用和背侧发育相关蛋白(AIDA)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广泛表达于各组织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段。AIDA可通过破环Axin的同二聚体化减少胚胎背侧化程度,最终影响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轴的确定;AIDA还可以促进TAG合成相关的酶类降解以减少肠粘膜上皮细胞对脂类的吸收。  【关键词】AIDA;体轴确定;三酰甘油  [中图分类号]Q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理波动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发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专科医院康复期住院患者预防跌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原因分析法(retrospective cause analysis method, RCA),收集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发生的6例跌倒事件,查找流程中的缺点及存在风险并加以改进。结果:住院康复患者跌倒受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年老、多疾病、陪护人员意识不强及防护知识缺乏等。结论:通过RCA对跌倒进行查漏洞、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中医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至我院消化内科住院部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98例,将患者分为2组后分别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及中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统计患者的住院天数,两组患者半年内病情复发例数以及疗效。结果:在对照组的49例患者中,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有效的患者共39例,总有效率为79.6%,半年内复发的患者10例(20
【摘要】目的:探究肺康复训练对不同严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方法:在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来院诊治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中随机挑选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疾病诊断后得知:中度患者70例、重度患者70例、极重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不同严重度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肺康复训练,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为期6月后,对比两组不同严重度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改良呼吸困难评分(mMRC)、第一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型EMS智能腰围在腰腹部肌肉损伤中的康复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7月治疗的126例腰腹部肌肉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热红外照射加普通腰围治疗,试验组患者应用一种新型EMS智能腰围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1 d。结果:两组治疗7 d、21 d后视觉模拟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日本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