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活”就是教育的理论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总之生活教育理论的总要求是: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要社会的大课堂,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范围内的小课堂;要教学做合一,不要教学做分离;要活到老、学到老。
二、“社会学校“论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教学做合一”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学能力。“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其含义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二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依据这一观点,陶行知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告诉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进行自主探索;三是老师“须一面教一面学”。陶行知形象地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一个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的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的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我坚信,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前后之别,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多一些鼓励和信任,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循善诱。
四、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理论中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师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努力构建起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注重联系生活,增强创新力量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本能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学要回归生活,打破书本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把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引导和帮助学生汲取生活养料,从鲜活的生活实践中体验和丰富所学的知识,建构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通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悟到只要时时处处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激发学生主体性,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3.注重自主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可见,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就是“解放学生”。如果教师真正地做到了“解放学生”,就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创造,就能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解放学生”呢?让学生走出去调查和实践就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通过亲自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索中自由思考、积极主动发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知识,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社会即教育”。强调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注重加强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这样,通过社会调查等自主实践,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实施创造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程。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既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又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总之,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研究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运用陶行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讓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新的教育发展潮流中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让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更符合社会要求,而不是让学校在梦中,教育在梦中。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总之生活教育理论的总要求是: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要社会的大课堂,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范围内的小课堂;要教学做合一,不要教学做分离;要活到老、学到老。
二、“社会学校“论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教学做合一”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学能力。“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其含义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二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依据这一观点,陶行知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告诉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进行自主探索;三是老师“须一面教一面学”。陶行知形象地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一个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的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的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我坚信,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前后之别,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多一些鼓励和信任,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循善诱。
四、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理论中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师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努力构建起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注重联系生活,增强创新力量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本能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学要回归生活,打破书本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把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引导和帮助学生汲取生活养料,从鲜活的生活实践中体验和丰富所学的知识,建构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通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悟到只要时时处处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激发学生主体性,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3.注重自主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可见,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就是“解放学生”。如果教师真正地做到了“解放学生”,就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创造,就能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解放学生”呢?让学生走出去调查和实践就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通过亲自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索中自由思考、积极主动发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知识,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社会即教育”。强调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注重加强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这样,通过社会调查等自主实践,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实施创造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程。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既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又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总之,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研究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运用陶行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讓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新的教育发展潮流中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让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更符合社会要求,而不是让学校在梦中,教育在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