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已列入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手段是技术进步。
一、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所谓低碳技术,也称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技术上的每一次飞跃,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技术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类社会。从理论上看,低碳技术源于低碳经济,但从本质上来看,正是低碳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才导致了社会发展模式从传统模式到“低碳经济范式”的根本性转变。而且,由于低碳技术融入新的能源利用方式之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低碳技术已成为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利用方式的代名词。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无论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费和排放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为基础。因此,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如果低碳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那么低碳技术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只有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的转变。
二、我国低碳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投入不足
从科技投入强度看,目前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尚不足1.5%,与“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2%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3%左右,世界500强企业5%到1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按人均研发经费计算,日本人均研发经费1000美元,而中国人均研发经费支出只有140美元。从企业投入看,在中国研发投入总量中,企业投入已占据70%以上份额,这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总体研发费用和研发强度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前中国28000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自己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可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
(二)缺乏激励机制
鼓励技术创新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动力不足很难催生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一方面,企业的盈利目标可能是短期而不是长期,企业的短期盈利目标很难促使其放弃当前的利益而关注长远的发展。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技术之间达成一种低效率均衡,如果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打破原有的产业利益链,投入充裕的资金进行研发,配套相应的设施,改变原有的营销理念和盈利模式等。一系列的变化必然会给当期带来巨大的额外成本,对于短期盈利目标的企业而言不会花费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未来低碳产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单个企业进行投资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未来收益能否弥补成本并获取可观收益以及创新项目能否成功都很难预测等不确定性因素将迫使企业放弃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巨大,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等导致企业缺乏激励低碳技术创新的长效动力机制。
(三)国际转让障碍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亟须发挥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的关键性作用,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然而,目前发展中国家缺乏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发展中国家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了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的义务,但在实施中技术引进仍然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对先进低碳技术进行封锁;另一方面是技术转让方要求过高的技术使用费。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工业领域关键的62项减排技术,其中43项核心技术需要发达国家转让。然而,很多发达国家担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会在市场上给自己增加竞争对手,一些公司出于垄断的考虑,阻碍了低碳技术的迅速扩散、转让。从技术接受方来说,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是国际技术转让的障碍。
(四)实际应用不足
气候变化和能源供给安全要求在能源生产、运输和使用方式上做出迅速的转变。然而,目前能够促成这种转变的大多数技术虽然已经可以得到,但它们还没有被适当采用。由于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导致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以平均水平计算,目前,中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资金问题、市场不成熟、技术成果质量不高等因素是制约中国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主要障碍。
三、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资金、人力、技术平台等的投入,而且担当着社会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要素与价格机制的完善、技术市场竞争格局的建立等任务。政府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在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与低碳技术创新有关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与行为引导。同时,加强创新主体的有机联系,对企业、非政府组织(NGO)、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主体(企业)的积极性。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从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个方面并结合技术的生命周期搭配政策工具。与此同时,深入研究这些政策工具的传递机制与实际绩效,进而建立起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二)加强平台建设
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低碳经济的技术推动政策应该把重点放在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上面。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保障低碳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力建设的内容很多,包括:技术标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设备仪器、计算软件、技术咨询、产品认证、技术培训等。能力建设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联合起来,共同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扶持建立一批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成立国家级的低碳产业研发中心等。研究适合我国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低碳发展技术路线,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健全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绿色科技转让与推广中心,充分发挥高新科技创新的扩散效应;通过建立科技资源信息网络,加快信息流通,消除信息的不对称;通过专利制度的有效设计,激励绿色科技发明,推动科技成果的保护;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激励支持;通过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的论证与选择机制,扩大科技创新的正面外溢效应;大力开展低碳宣传,积极倡导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绿色经营,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保障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注重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国际间的低碳技术转让,是促使先进技术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并使发展中国家得以发展低碳技术并最终向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的国际间转让能够很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缺乏,促进关键低碳技术的不断突破,从而加快世界低碳经济建设的脚步。因此,必须通过政治层面的协商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减少国际技术转让障碍的影响,积极促进国际间的低碳技术转让。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将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向低排放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王蓓,1972年生,山东人,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所谓低碳技术,也称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技术上的每一次飞跃,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技术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类社会。从理论上看,低碳技术源于低碳经济,但从本质上来看,正是低碳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才导致了社会发展模式从传统模式到“低碳经济范式”的根本性转变。而且,由于低碳技术融入新的能源利用方式之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低碳技术已成为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利用方式的代名词。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无论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费和排放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为基础。因此,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如果低碳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那么低碳技术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只有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的转变。
二、我国低碳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投入不足
从科技投入强度看,目前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尚不足1.5%,与“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2%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3%左右,世界500强企业5%到1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按人均研发经费计算,日本人均研发经费1000美元,而中国人均研发经费支出只有140美元。从企业投入看,在中国研发投入总量中,企业投入已占据70%以上份额,这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总体研发费用和研发强度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前中国28000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自己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可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
(二)缺乏激励机制
鼓励技术创新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动力不足很难催生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一方面,企业的盈利目标可能是短期而不是长期,企业的短期盈利目标很难促使其放弃当前的利益而关注长远的发展。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技术之间达成一种低效率均衡,如果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打破原有的产业利益链,投入充裕的资金进行研发,配套相应的设施,改变原有的营销理念和盈利模式等。一系列的变化必然会给当期带来巨大的额外成本,对于短期盈利目标的企业而言不会花费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未来低碳产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单个企业进行投资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未来收益能否弥补成本并获取可观收益以及创新项目能否成功都很难预测等不确定性因素将迫使企业放弃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巨大,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等导致企业缺乏激励低碳技术创新的长效动力机制。
(三)国际转让障碍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亟须发挥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的关键性作用,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然而,目前发展中国家缺乏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发展中国家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了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的义务,但在实施中技术引进仍然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对先进低碳技术进行封锁;另一方面是技术转让方要求过高的技术使用费。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工业领域关键的62项减排技术,其中43项核心技术需要发达国家转让。然而,很多发达国家担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会在市场上给自己增加竞争对手,一些公司出于垄断的考虑,阻碍了低碳技术的迅速扩散、转让。从技术接受方来说,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是国际技术转让的障碍。
(四)实际应用不足
气候变化和能源供给安全要求在能源生产、运输和使用方式上做出迅速的转变。然而,目前能够促成这种转变的大多数技术虽然已经可以得到,但它们还没有被适当采用。由于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导致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以平均水平计算,目前,中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资金问题、市场不成熟、技术成果质量不高等因素是制约中国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主要障碍。
三、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资金、人力、技术平台等的投入,而且担当着社会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要素与价格机制的完善、技术市场竞争格局的建立等任务。政府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在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与低碳技术创新有关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与行为引导。同时,加强创新主体的有机联系,对企业、非政府组织(NGO)、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主体(企业)的积极性。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从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个方面并结合技术的生命周期搭配政策工具。与此同时,深入研究这些政策工具的传递机制与实际绩效,进而建立起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二)加强平台建设
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低碳经济的技术推动政策应该把重点放在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上面。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保障低碳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力建设的内容很多,包括:技术标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设备仪器、计算软件、技术咨询、产品认证、技术培训等。能力建设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联合起来,共同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扶持建立一批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成立国家级的低碳产业研发中心等。研究适合我国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低碳发展技术路线,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健全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绿色科技转让与推广中心,充分发挥高新科技创新的扩散效应;通过建立科技资源信息网络,加快信息流通,消除信息的不对称;通过专利制度的有效设计,激励绿色科技发明,推动科技成果的保护;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激励支持;通过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的论证与选择机制,扩大科技创新的正面外溢效应;大力开展低碳宣传,积极倡导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绿色经营,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保障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注重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国际间的低碳技术转让,是促使先进技术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并使发展中国家得以发展低碳技术并最终向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的国际间转让能够很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缺乏,促进关键低碳技术的不断突破,从而加快世界低碳经济建设的脚步。因此,必须通过政治层面的协商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减少国际技术转让障碍的影响,积极促进国际间的低碳技术转让。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将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向低排放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王蓓,1972年生,山东人,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