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萧红研究述评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han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萧红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萧红单篇作品研究、萧红作品整体研究、萧红比较研究和萧红综合研究。与萧红单篇作品研究相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萧红作品整体研究主要包括四个视角:哲学视角、美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女性主义视角。孙郁的萧红综合研究、刘艳的萧红比较研究,是本年度萧红研究中的突出亮点。美中不足的是,萧红思想研究、生平研究、史料研究,在本年度的萧红研究中,或表现不佳,或付诸阙如,或语焉不详,故而一概从略。
  关键词:萧红 述评
  进入21世纪以来,萧红研究已经发展到了第十五个年头。本年度的萧红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萧红单篇作品研究、萧红作品整体研究、萧红比较研究和萧红综合研究。萧红思想研究、生平研究、史料研究,在本年度的萧红研究中,或表现不佳,或付诸阙如,或语焉不详,故而一概从略。
  一、萧红单篇作品研究
  本年度所发表的与萧红单篇作品研究相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一)《生死场》研究
  夏志清在谈到萧红时,曾认为《生死场》对中国古老农村刻画之深刻,胜过了鲁迅的《呐喊》《彷徨》。尽管这一评价显然过当,但仍然在某种意义上高度肯定了《生死场》。《生死场》确也以其钝重、粗粝的笔触再现了东北人民生存的原生状态,描写了在“生死场”上无奈挣扎的生命群体。王渤认为,《生死场》中的这种原生态意蕴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民间精神的沉淀与凝聚;二、承载原始生动的生命气象;三、构建混沌粗犷的美学风格;四、生态意识的自觉生成与表达;五、传递深沉浓郁的乡愁情结。概之,《生死场》以其原发性、多元性、交错性的原生态意蕴特征旷日持久地产生着强大的场效应,在民间精神、原始气象、混沌美学、生态意识、乡愁情结诸方面共同凸显着原生态写作的因子与情愫,多维多向地阐释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与书写特质,是原生态写作的经典范例,其原生态意蕴特征对文学作品的叙述方式、情感表达、思想内涵、审美风格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对《生死场》做出解读的还有李艳云和赵崇欣。李文和赵文都采取了女性主义的视角,一篇侧重于女性身体经验,一篇侧重于女性身体书写。李文认为,萧红的《生死场》中,纠缠了两种声音——作为一个大的时代语境下的具有国民、阶级、阶层身份的社会人的声音与作为遭遇人生种种磨难的女性而发出的女性声音,这两种声音互相碰撞、抵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代主流话语对女性边缘话语的挤压,以及萧红这样的女性作家对主流时代话语的突围。赵文则从女性与生育、女性与死亡两个方面,昭示出萧红对女性真实生命本原的关注与追问。
  (二)《呼兰河传》研究
  茅盾的《〈呼兰河传〉序》一直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萧红研究。其在萧红研究史上的影响,近似于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在鲁迅研究史上的地位。杨迎平在重新解读萧红时,发现茅盾在思想上、情绪上、艺术上对萧红都有所误读。在思想上,萧红不仅仅局限于阶级的抒写,她还继承鲁迅的传统,表现人类的愚昧、国民的劣根性;在情绪上,她并不像茅盾说的那么过分地“感到苦闷焦躁”,她是以宁静的心情创作了她的优秀的小说《呼兰河传》;从艺术上看,《呼兰河传》汇合了多种文体,特别是运用了戏剧的表现方法,使其成为一部奇著。该文重视文本细读,回归原初语境,充分发掘出《呼兰河传》的原汁原味;敢作翻案文章,不惧权威结论,大胆质疑前人,并将这种质疑落实在具体而实在的文本细读中。从整体上看,该文逻辑严密,论证翔实,结论可靠,勇气可嘉,值得学习。
  对《呼兰河传》做出解读的还有刘茸茸和程遥。刘茸茸认为,“陌生化”手法意味着文学要不断摆脱“自动化”“机械化”的程式,自觉追求“陌生化”的语言和叙述方式。《呼兰河传》使用了大量的“陌生化”手法使其回归文学的诗性本体地位,从而呈现出一个独创、诗意的艺术世界,这一手法的使用在叙述语言和叙述策略中尤为突出。叙述语言中,新奇的修辞手法、语言的反复和副词“就”“了”的频繁使用是最富于个人化特色的三种“陌生化”手法。叙述策略中,“陌生化”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视角的运用,二是情节淡化和时间的假定性。程遥则认为,《呼兰河传》并非寂寞之作;相反,萧红在这部小说中展现了谋虑深远的叙事手法。采用空间叙事,她刻画出呼兰河静止的愚昧状态;用儿童视角来展露成人世界,她的复调预示着不可复归的伊甸。而更重大的主题是萧红通过描写呼兰河人的愚昧寻找到了改造国民性的另一种方式——以愚昧对抗愚昧。
  二、萧红作品整体研究
  除萧红单篇作品研究外,本年度还有一批文章是从各种视角和层面对于萧红作品的整体透视研究。较具代表性的视角和成果有:
  (一)哲学视角
  崔云伟、郑萍萍从哲学视角出发,认为萧红作品散发着大地的苦难气息,呈现出生机退隐、文明远避的荒原景象。荒原景象投射于个人心灵就是“寂寞”体验。“寂寞”是萧红文学世界的形象特征。萧红作品中的“寂寞”语境,与写作者本身具有密切关系。生命文本为其创作的“寂寞”语境打下了现实基础。“寂寞”是萧红的一种哲学语言,是萧红生命个体的标识,是萧红生命哲学的存在语境。以“寂寞”为语境的萧红生命哲学、价值旨归表现在敬重生命、重视生存困境和强调自为人生。萧红的生命哲思,简而言之就是在广袤无垠的时空经纬中叩“寂寞”以求音,探寻人类的救赎之路。该文从生命哲学角度透视萧红生命及其创作文本,视萧红为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论证周密翔实,结论扎实可靠,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萧红研究力作。
  (二)美学视角
  孙梦醒从美学视角出发,认为病丑与诗美的相互交织,构成了萧红小说悖论性美学的叙述世界。诗美非但不能覆盖病丑,反而反衬出病丑。在这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文学观念,即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美学的冲突。写实主义要求萧红对于病丑多有描绘,古典主义则主要体现在萧红对于诗化的语言与节制苦难的叙述方式上。从中还可看到萧红小说在叙述立场上的重大变化,即宏大叙事与个人抒情的悖论。正是这种悖论性的叙事立场创造了一种别样的美学奇观,树立了萧红在文学史上卓尔不群的地位。该文采取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张力中充分发掘出萧红小说的悖论性之美。这种悖论性之美恰恰亦是萧红小说原生态的一种突出表现。作者为“90后”在读硕士研究生,年纪轻轻即有如此笔力,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其他文献
这个“双面搬运工”是谁呀?是一个长着两张脸的人?还是一台会前后行走的机器?都不是啦。这里说的双面搬运工是我们身体里的血红细胞。我们要感谢肺部的辛勤劳作。可是,我们身
亮点导读 两个画面寓情意,一件小事写明星  有的同学喜欢挖空心思去运用技巧,有的同学喜欢用诗词典故去美化语言,却往往忽视了生活中最为美好的事物与情感。殊不知,有时,一句小小的话语,一个瞬间的画面,足以让你感动一生。本文透过寻常小事,展示出了心灵深处的独特风景。  故事虽非亲历,但情节却栩栩如生,这得益于作者借助了电视这一特殊的载体。开篇对追星的反感,展开时看到宋祖英自然面对孩子们的惊讶,分别时相互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下管线设施,水利,电力,燃气等都与地下管线设施有关,从某个方面来说,地下管线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地下管线的埋藏和维护是极具技术的一项工作
大约在100年前,人们肯定不想有令人不快的伤口或疾病。当然,现在也不想有,但现在至少还有药(称为抗生素)能助你康复。如果你得了阑尾炎,或是腿折了,甚至身体有了很深的伤口,
“劈开太行山,漳水引上来。林县人民多壮志,敢叫目月换新天”。每当听到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当年河南省林县人民向大自然抗争与挑战,靠艰苦奋斗的精神修
“我没有作弊,我没有作弊……”说这句话时,我的心在痛,我的泪在流。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像对我的嘲笑与讽刺,行人们看我的眼神就像是怀疑我的目光……这到底
前言 三年前,没有多少人知道亚都;三年后,没有多少人不知道亚都。短短几年时间里,亚都的成功经验被誉为“亚都现象”。 亚都的成功不乏亚都统帅的精明决策,不乏高科技产品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及对策岑尚崇,李正莉,刘建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基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艰巨性和复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