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众传媒对“富二代”的报道中,由于受社会心理、政府行为和商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这一群体的正负面新闻严重失衡,从而导致了对“富二代”形象的扭曲。大众传媒应该正确处理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广角镜头对这个群体进行全方位的扫描。
关键词“富二代” 新闻报道 传媒歧视 群体歧视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
“富二代”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词汇,如今已经变成流行词汇。这一词汇首先出现在《鲁豫有约》,该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他们被称为富二代。 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如今他们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
如今公众对这个“特殊阶层”产生了广泛地关注和热议。媒体作为“富二代”这一词汇的制造者和话题的创造者,在报道中一遍遍地将“纨绔子弟”、“砸钱”等负面的标签贴在了“富二代”身上,当他们的名字更多地和酒后肇事、马路飙车等负面事件纠缠在一起时,我们不自觉地会思考一个问题:公众和“富二代”间的紧张关系,应由谁负责?是公众隐隐的“仇富心理”妖魔化了“富二代”?还是少数“富二代”的出格炫富、仗势欺人而引起?在笔者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肯定存在,但真正的帮凶应该是大众传媒,是大众传媒把“富二代”的负面形象放大了,用显微镜观察“富二代”,对其进行诸多存在偏见和歧视的报道,使得社会公众对这个群体认识的片面化,认识不清晰,引领受众走向更深的误区。
一、新闻报道对“富二代”的群体歧视
(一)何谓“传媒歧视”。
歧视是指“由于某些人是某一群体或类属的成员而对他们施以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而对于“传媒歧视”,学界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定义,与此相关的是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的“知沟”理论。虽然两者同样谈的是公众在使用媒介和接受信息上不平等的问题,但“知沟”理论强调的是接受者自身在传播技能、知识储存、社交范围等方面的差距而造成信息接受的不平等,而“传媒歧视”则强调的是传播者在信息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而造成信息接受的不平等。传媒歧视,就是指 “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表面的自由选择掩盖了隐含的不自由,旧的垄断被打破,新的垄断却悄然产生,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略甚至排斥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从而造成公共信息平台的倾斜”。传媒歧视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政治歧视、种族歧视、群体歧视等。
(二)媒体对“富二代”存在群体歧视的表现。
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对“富二代”负面形象的聚焦既属于群体歧视行为。因为“富二代”这一词汇本身就是对一个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的界定。
笔者以北青网的报道进行分析,主要从报道数量和性质来考察媒体对“富二代”社会角色的塑造,以此揭示传媒对“富二代”的报道存在严重的歧视。选取北青网是因为它系北京青年报所属的重要媒体核心之一,是以新闻传播、文化娱乐、产经资讯、移动短信、电子商务等为主营业务的大型综合性网站。在众多传媒网站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广泛的影响力。
笔者在北青网以“富二代”做为关键词按标题进行检索,时间从2006年12月1日选取到2009年12月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章共五十四篇,这其中既包含北青网自己的报道,也包含转载其它媒体的报道。笔者把报道性质分为三个方面——倾向有利于“富二代”的表扬性报道;倾向于不利于“富二代”的批评性报道;中立或无法判断。通过统计得出:处于中立或无法判断的报道共二十六篇,其中十一篇属于娱乐报道,皆是报道某明星与某“富二代”之间的恋情的;站在不利于“富二代”立场的报道有二十六篇;而倾向有利于“富二代”的的报道仅有两篇,如下表所示:
由以上可清晰地看出,传媒对“富二代”的报道存在严重的失衡, 这种失衡不仅体现在报道的数量和性质上,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从报道的议题来看,媒体框架存在盲区。在所选取的样本中,报道较多关注的均为“富二代”的就业、教育、私人生活、违法犯罪等内容,但对“富二代”的精神内心等问题关注不多,尤其是有关“富二代”的理性思考基本成为媒体报道的“盲点”。
媒体内容所表现的“富二代”形象也是扭曲的,基本为挥金如土、没有教养和难当重任。在一些涉及“富二代”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的报道中,媒体也只是就事论事,没能提供必要的心理抚慰,也没有提供有效的帮扶之策。但“富二代”中优秀成员的优秀事迹却很少见诸报端,偶见几篇关于优秀的“富二代”的报道,也只是将目光投放到其私人生活和感情上。
报道中缺乏客观性和必要的人文关怀。在笔者所选取的样本中出现了带有明显歧视性“标签”和缺乏人情味的语言。如“‘富二代’们除了飙车还能干啥?”等,其中透射着一种偏见和对“富二代”人格的蔑视。这也是媒体不负责任地以偏概全的表现。
“富二代”常常成为媒体的 “失语者”,这是传媒对他们歧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很多报道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多选取旁观者,很少听取当事人“富二代”自己的声音。
二、媒体对“富二代”存在群体歧视的原因
(一)社会心理和观念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富二代”这个名词从诞生那天起,就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和社会普遍情绪所折射出的质疑。直面“富二代”,我们发现,问题首先出在“富一代”身上。 “富一代”所走过的道路,几乎成为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缩影,他们有过苦难的经历。吃过苦的人最怕自己的孩子再吃苦,因此,对孩子的补偿心理,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富二代”放纵、溺爱的成长环境,所以他们中的部分人身上存在着任性、缺乏责任感等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但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上存在的歧视观念,不仅没有主动去抵制,反而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并进而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在报道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歧视“符号”,对受众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延续和加强了这种歧视观念。
(二)政府行为促使“富二代”形象的特殊化。
在社会舆论指向“富二代”的不成器、难以当好接班人时,社会上涌现出了大量专门培训“富二代”的机构,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竟然出资培训“富二代”。比如, 江苏省委组织部宣布,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全省培养1000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主要对象是大型民营企业的接班人。浙江温州也有类似培训项目,有关部门称之为“温州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
政府操心家族企业接班人问题,无非是希望民营企业持久发展,进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但政府此举明显有违公平。社会机构乃至政府把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看待,试图把他们规训到有别于普通人的人群。做为媒体,特殊性历来是它们寻求的目标。
(三)商业文化冲击大众媒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媒的运行机制正在发生迅速的变革:虽然政治导向上仍然受严格调控,但媒体(尤其是晚报都市类报纸)已成为在经济上自主经营的单位实体。为了能大量获取资本,传媒必须刺激受众的消费欲望;而根本的刺激方法便是给受众“制造欲望”,让受众觉得进行某种消费是必须的、理所当然的。在这种情况下,“私生活”、“情感”、“奢侈”也就正好迎合了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
为了迎合受众消费娱乐的欲求,媒介将作为“享乐文化”典型符号的“富二代”形象极尽所能地进行夸饰。对于与“富二代”有关的信息,媒介传播在文本上更多地提供那些供人消费而不是供人阐释的,供人娱乐而不是供人判断的报道;在形式上则更多地倾向于一些无思想深度、但却轻松流畅的故事、情节和图片。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传媒的主管部门最关注的是政治导向问题,对于不利于建构先进文化的其他问题,如歧视问题,既缺乏足够的敏感,也缺乏具体措施。对传媒的硬约束机制尚未形成。另外,传媒工作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也是传媒歧视存在的原因之一。
三、媒体存在群体歧视的影响
作为现实状况,传媒歧视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在一个竞争并不充分的市场环境中,传媒没有动力去改变自身的发展取向。因此,单纯责怪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是不公平的,他们也处于两难处境中。但我们又不能不颇为忧虑地看到,传媒歧视使新闻传媒丧失应有的社会功能和背离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是“社会之公器”, 所谓“社会之公器”,就意味着它应该代表全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以维护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为已任,这与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也是相一致的。当多数媒介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有限的几个角落而无视其他的现实存在时,媒介所建构的世界只是部分或片面的世界,人们通过这个变形的信息环境来认识现实环境,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甚至错误的,大众传媒作为环境监测者的功能因此而弱化。
另外,人们对特定社会群体的认知常常趋于模式化。这主要是通过媒体的描述产生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己无法面对面接触的群体更是这样。媒体具有公开性的特点,面向所有的受众,其内容中的群体形象必然成为受众群体印象形成的根源。如果媒体报道内容只是限于“富二代”的负面形象,而忽略“富二代”中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和他们为国家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那么社会上其他群体对“富二代”的认识就会局限于他们的负面形象,这种错误的认知对于社会上不同群体的沟通和和谐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总结
在一个国家内,因种族、地域、政策和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不同的群体,群体之间在生活习惯、文化、经济、观念等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这都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即使某个群体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不足,那也是所处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并非只限于其本身的因素。各群体在相互交往中,都应该遵循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任何群体都没有理由采用歧视的心态处理与其他群体发生的摩擦和纠纷。“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在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这既要求报刊对社会各集团、各种族、各阶层、各区域作出合平实际的正确描述,彼此了解、理解,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各集团的冲突。”这里的报刊也就指代了大众传媒。媒体要正确处理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将信息触角伸向可能触及的任何角落,以广角镜头对这个世界进行全方位的扫描。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美]刘易斯•科塞等著,安美华等译.社会科学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05页.
樊葵.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当代传播.2003年月05期.
北青网.2009年10月15日.http://bjyouth.ynet.com/view.jsp?oid=56842378.
拿什么拯救“富二代”的社会形象,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9日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9页.
童艳清.超越媒介—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93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参考文献:
[1]刘易斯•科塞等著.社会科学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
[2]樊葵.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当代传播.2003年月05期.
[3]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
[4]童艳清.超越媒介—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式社.2002年.
[5]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郭赫男.传播视野中的“拟态环境”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关键词“富二代” 新闻报道 传媒歧视 群体歧视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
“富二代”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词汇,如今已经变成流行词汇。这一词汇首先出现在《鲁豫有约》,该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他们被称为富二代。 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如今他们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
如今公众对这个“特殊阶层”产生了广泛地关注和热议。媒体作为“富二代”这一词汇的制造者和话题的创造者,在报道中一遍遍地将“纨绔子弟”、“砸钱”等负面的标签贴在了“富二代”身上,当他们的名字更多地和酒后肇事、马路飙车等负面事件纠缠在一起时,我们不自觉地会思考一个问题:公众和“富二代”间的紧张关系,应由谁负责?是公众隐隐的“仇富心理”妖魔化了“富二代”?还是少数“富二代”的出格炫富、仗势欺人而引起?在笔者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肯定存在,但真正的帮凶应该是大众传媒,是大众传媒把“富二代”的负面形象放大了,用显微镜观察“富二代”,对其进行诸多存在偏见和歧视的报道,使得社会公众对这个群体认识的片面化,认识不清晰,引领受众走向更深的误区。
一、新闻报道对“富二代”的群体歧视
(一)何谓“传媒歧视”。
歧视是指“由于某些人是某一群体或类属的成员而对他们施以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而对于“传媒歧视”,学界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定义,与此相关的是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的“知沟”理论。虽然两者同样谈的是公众在使用媒介和接受信息上不平等的问题,但“知沟”理论强调的是接受者自身在传播技能、知识储存、社交范围等方面的差距而造成信息接受的不平等,而“传媒歧视”则强调的是传播者在信息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而造成信息接受的不平等。传媒歧视,就是指 “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表面的自由选择掩盖了隐含的不自由,旧的垄断被打破,新的垄断却悄然产生,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略甚至排斥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从而造成公共信息平台的倾斜”。传媒歧视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政治歧视、种族歧视、群体歧视等。
(二)媒体对“富二代”存在群体歧视的表现。
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对“富二代”负面形象的聚焦既属于群体歧视行为。因为“富二代”这一词汇本身就是对一个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的界定。
笔者以北青网的报道进行分析,主要从报道数量和性质来考察媒体对“富二代”社会角色的塑造,以此揭示传媒对“富二代”的报道存在严重的歧视。选取北青网是因为它系北京青年报所属的重要媒体核心之一,是以新闻传播、文化娱乐、产经资讯、移动短信、电子商务等为主营业务的大型综合性网站。在众多传媒网站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广泛的影响力。
笔者在北青网以“富二代”做为关键词按标题进行检索,时间从2006年12月1日选取到2009年12月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章共五十四篇,这其中既包含北青网自己的报道,也包含转载其它媒体的报道。笔者把报道性质分为三个方面——倾向有利于“富二代”的表扬性报道;倾向于不利于“富二代”的批评性报道;中立或无法判断。通过统计得出:处于中立或无法判断的报道共二十六篇,其中十一篇属于娱乐报道,皆是报道某明星与某“富二代”之间的恋情的;站在不利于“富二代”立场的报道有二十六篇;而倾向有利于“富二代”的的报道仅有两篇,如下表所示:
由以上可清晰地看出,传媒对“富二代”的报道存在严重的失衡, 这种失衡不仅体现在报道的数量和性质上,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从报道的议题来看,媒体框架存在盲区。在所选取的样本中,报道较多关注的均为“富二代”的就业、教育、私人生活、违法犯罪等内容,但对“富二代”的精神内心等问题关注不多,尤其是有关“富二代”的理性思考基本成为媒体报道的“盲点”。
媒体内容所表现的“富二代”形象也是扭曲的,基本为挥金如土、没有教养和难当重任。在一些涉及“富二代”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的报道中,媒体也只是就事论事,没能提供必要的心理抚慰,也没有提供有效的帮扶之策。但“富二代”中优秀成员的优秀事迹却很少见诸报端,偶见几篇关于优秀的“富二代”的报道,也只是将目光投放到其私人生活和感情上。
报道中缺乏客观性和必要的人文关怀。在笔者所选取的样本中出现了带有明显歧视性“标签”和缺乏人情味的语言。如“‘富二代’们除了飙车还能干啥?”等,其中透射着一种偏见和对“富二代”人格的蔑视。这也是媒体不负责任地以偏概全的表现。
“富二代”常常成为媒体的 “失语者”,这是传媒对他们歧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很多报道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多选取旁观者,很少听取当事人“富二代”自己的声音。
二、媒体对“富二代”存在群体歧视的原因
(一)社会心理和观念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富二代”这个名词从诞生那天起,就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和社会普遍情绪所折射出的质疑。直面“富二代”,我们发现,问题首先出在“富一代”身上。 “富一代”所走过的道路,几乎成为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缩影,他们有过苦难的经历。吃过苦的人最怕自己的孩子再吃苦,因此,对孩子的补偿心理,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富二代”放纵、溺爱的成长环境,所以他们中的部分人身上存在着任性、缺乏责任感等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但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上存在的歧视观念,不仅没有主动去抵制,反而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并进而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在报道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歧视“符号”,对受众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延续和加强了这种歧视观念。
(二)政府行为促使“富二代”形象的特殊化。
在社会舆论指向“富二代”的不成器、难以当好接班人时,社会上涌现出了大量专门培训“富二代”的机构,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竟然出资培训“富二代”。比如, 江苏省委组织部宣布,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全省培养1000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主要对象是大型民营企业的接班人。浙江温州也有类似培训项目,有关部门称之为“温州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
政府操心家族企业接班人问题,无非是希望民营企业持久发展,进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但政府此举明显有违公平。社会机构乃至政府把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看待,试图把他们规训到有别于普通人的人群。做为媒体,特殊性历来是它们寻求的目标。
(三)商业文化冲击大众媒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媒的运行机制正在发生迅速的变革:虽然政治导向上仍然受严格调控,但媒体(尤其是晚报都市类报纸)已成为在经济上自主经营的单位实体。为了能大量获取资本,传媒必须刺激受众的消费欲望;而根本的刺激方法便是给受众“制造欲望”,让受众觉得进行某种消费是必须的、理所当然的。在这种情况下,“私生活”、“情感”、“奢侈”也就正好迎合了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
为了迎合受众消费娱乐的欲求,媒介将作为“享乐文化”典型符号的“富二代”形象极尽所能地进行夸饰。对于与“富二代”有关的信息,媒介传播在文本上更多地提供那些供人消费而不是供人阐释的,供人娱乐而不是供人判断的报道;在形式上则更多地倾向于一些无思想深度、但却轻松流畅的故事、情节和图片。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传媒的主管部门最关注的是政治导向问题,对于不利于建构先进文化的其他问题,如歧视问题,既缺乏足够的敏感,也缺乏具体措施。对传媒的硬约束机制尚未形成。另外,传媒工作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也是传媒歧视存在的原因之一。
三、媒体存在群体歧视的影响
作为现实状况,传媒歧视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在一个竞争并不充分的市场环境中,传媒没有动力去改变自身的发展取向。因此,单纯责怪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是不公平的,他们也处于两难处境中。但我们又不能不颇为忧虑地看到,传媒歧视使新闻传媒丧失应有的社会功能和背离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是“社会之公器”, 所谓“社会之公器”,就意味着它应该代表全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以维护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为已任,这与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也是相一致的。当多数媒介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有限的几个角落而无视其他的现实存在时,媒介所建构的世界只是部分或片面的世界,人们通过这个变形的信息环境来认识现实环境,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甚至错误的,大众传媒作为环境监测者的功能因此而弱化。
另外,人们对特定社会群体的认知常常趋于模式化。这主要是通过媒体的描述产生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己无法面对面接触的群体更是这样。媒体具有公开性的特点,面向所有的受众,其内容中的群体形象必然成为受众群体印象形成的根源。如果媒体报道内容只是限于“富二代”的负面形象,而忽略“富二代”中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和他们为国家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那么社会上其他群体对“富二代”的认识就会局限于他们的负面形象,这种错误的认知对于社会上不同群体的沟通和和谐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总结
在一个国家内,因种族、地域、政策和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不同的群体,群体之间在生活习惯、文化、经济、观念等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这都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即使某个群体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不足,那也是所处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并非只限于其本身的因素。各群体在相互交往中,都应该遵循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任何群体都没有理由采用歧视的心态处理与其他群体发生的摩擦和纠纷。“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在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这既要求报刊对社会各集团、各种族、各阶层、各区域作出合平实际的正确描述,彼此了解、理解,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各集团的冲突。”这里的报刊也就指代了大众传媒。媒体要正确处理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将信息触角伸向可能触及的任何角落,以广角镜头对这个世界进行全方位的扫描。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美]刘易斯•科塞等著,安美华等译.社会科学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05页.
樊葵.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当代传播.2003年月05期.
北青网.2009年10月15日.http://bjyouth.ynet.com/view.jsp?oid=56842378.
拿什么拯救“富二代”的社会形象,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9日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9页.
童艳清.超越媒介—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93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参考文献:
[1]刘易斯•科塞等著.社会科学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
[2]樊葵.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当代传播.2003年月05期.
[3]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
[4]童艳清.超越媒介—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式社.2002年.
[5]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郭赫男.传播视野中的“拟态环境”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