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身名门
在历史书中,晚清的商务帮办和爱国学者郑观应的名字十分响亮,他的《盛世危言》曾警醒许多有识之士,奋起爱国,投身解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今天看到摄影大师郑景康的资料,原来他就是郑观应之子,“将”门虎子,难怪他有远见卓识和高超的摄影才能。难怪他在摄影艺术方面能够取得高人许多的成就。
誉满南国
郑景康,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县人,1904出生,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并涉足摄影领域,开始了他的摄影艺术生涯。1929年他在上海柯达公司服务处工作,从此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工作者。1930-1931年间在香港开设“景康摄影室”。
在香港,郑景康接触到不少外国人,对外国人拍摄丑化中国的照片非常反感,认为老外故意找毛病表现中国落后,他想,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自己拍出更真实的东西呢?于是,在1932-1936年间,他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从事摄影活动。劳苦人民的生活、风光、人像和新闻照片他都拍,作品在上海、北平的报纸与画报上经常刊载。在此期间,郑景康曾参加中国旅行剧团及田汉领导的中国舞台协会的活动,这使他认识了戏剧和电影界的不少名人。1934年他在北平举办“景康个人影展”,展出作品百余幅,是中国较早举办个人影展的摄影家。1935年春由郑景康发起举办“北平联合影展”,作者18人,展出作品238幅,其中百余幅是郑景康的,郑景康因此被誉为“名闻南国的大摄影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景康离开香港,在汉口参加了叶浅予领导的漫画宣传队,拍摄过台儿庄前线抗战的新闻照片。国民党军队大败退,成千上万的人逃离家园都被他收入镜头中。1938年,已是国共合作时期,郑景康由于擅长摄影,被重庆国民党的国际宣传处聘用,任命为摄影室主任。他曾去郑州拍摄黄河决堤的景象,可是郑景康不久就发现国际宣传处只是拍外国人的马屁的机构,于是,在1939年愤而辞职,宁愿卖烧饼为生,也不为国民党卖命。
生命的转折
著名摄影家郑景康的一生中,投奔延安是他政治生活和艺术道路的一个重大转折。
1940年12月,郑景康与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建立了联系,见到了周恩来副主席,并在周恩来的帮助下,离开重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总政宣传部和边区联防司令部政治部任新闻摄影员,在延安的5年间,他用相机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陈云、林伯渠、徐特立、李富春、叶剑英、贺龙、陈毅、聂荣臻、邓发、王震、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中共领袖人物的革命活动,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他拍摄的边区军民的革命斗争和生活,留下了延安历史的壮丽画卷。1944年他拍摄的毛泽东像,形神兼备, 气度非凡,被党中央批准为可以公开悬挂的毛主席的第一张标准像。建国后首次悬挂在天安门广场。
革命的创作之路
1942年,延安摄影界有两个人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一个是吴印咸,一个就是郑景康。在文艺座谈会期间,郑景康把他在大后方及延安拍摄的部分照片,搞了一个个人摄影展览,题名为《抗日初期之一角》,在延安军人俱乐部、作家俱乐部和杨家岭展出,这是延安首次举办的个人摄影艺术展览。毛泽东曾在晚上提灯观看,称赞他的照片有“抓住动态”的特点。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郑景康深入工农兵生活,拍摄了大量反映延安军民劳动生产和建设的作品。如表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炼铁》、《开荒》、《丰收》、《南泥湾之秋》等。1945年8月,毛泽东主席应蒋介石电邀赴重庆谈判,在延安机场,郑景康拍下了《挥手之间》的著名照片,记录了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
在延安以及其他解放区,他先后举办过一些摄影培训班,对于推动中国革命摄影工作的发展,普及摄影知识,提高摄影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做出过重大贡献。
理论与实践
《摄影创作初步》是郑景康的摄影著作,1942年在延安时便编写完成,以后不断地完善,成为许多摄影工作者的学习教材,1961年在北京正式出版。
1958年,郑景康从自己1938年至1956年的图片中选出部分优秀作品,编辑出版了《景康摄影集》,这是老一辈摄影家中第一个出版的个人摄影集。
1957年初,郑景康在北京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览;1962年初,郑景康又与梁思成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内蒙古记游摄影展览》。
深厚的理论基础、大量的创作实践、不断推出的摄影佳作,使郑景康的摄影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可是由于在文革中受到很大迫害,这位艺术才华极高的摄影大师在1978年便离开了人世,让人们深为痛惜。
逃难者
一九五七年郭沫若参观郑景康摄影展
红绸舞
人物肖像
在历史书中,晚清的商务帮办和爱国学者郑观应的名字十分响亮,他的《盛世危言》曾警醒许多有识之士,奋起爱国,投身解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今天看到摄影大师郑景康的资料,原来他就是郑观应之子,“将”门虎子,难怪他有远见卓识和高超的摄影才能。难怪他在摄影艺术方面能够取得高人许多的成就。
誉满南国
郑景康,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县人,1904出生,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并涉足摄影领域,开始了他的摄影艺术生涯。1929年他在上海柯达公司服务处工作,从此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工作者。1930-1931年间在香港开设“景康摄影室”。
在香港,郑景康接触到不少外国人,对外国人拍摄丑化中国的照片非常反感,认为老外故意找毛病表现中国落后,他想,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自己拍出更真实的东西呢?于是,在1932-1936年间,他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从事摄影活动。劳苦人民的生活、风光、人像和新闻照片他都拍,作品在上海、北平的报纸与画报上经常刊载。在此期间,郑景康曾参加中国旅行剧团及田汉领导的中国舞台协会的活动,这使他认识了戏剧和电影界的不少名人。1934年他在北平举办“景康个人影展”,展出作品百余幅,是中国较早举办个人影展的摄影家。1935年春由郑景康发起举办“北平联合影展”,作者18人,展出作品238幅,其中百余幅是郑景康的,郑景康因此被誉为“名闻南国的大摄影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景康离开香港,在汉口参加了叶浅予领导的漫画宣传队,拍摄过台儿庄前线抗战的新闻照片。国民党军队大败退,成千上万的人逃离家园都被他收入镜头中。1938年,已是国共合作时期,郑景康由于擅长摄影,被重庆国民党的国际宣传处聘用,任命为摄影室主任。他曾去郑州拍摄黄河决堤的景象,可是郑景康不久就发现国际宣传处只是拍外国人的马屁的机构,于是,在1939年愤而辞职,宁愿卖烧饼为生,也不为国民党卖命。
生命的转折
著名摄影家郑景康的一生中,投奔延安是他政治生活和艺术道路的一个重大转折。
1940年12月,郑景康与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建立了联系,见到了周恩来副主席,并在周恩来的帮助下,离开重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总政宣传部和边区联防司令部政治部任新闻摄影员,在延安的5年间,他用相机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陈云、林伯渠、徐特立、李富春、叶剑英、贺龙、陈毅、聂荣臻、邓发、王震、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中共领袖人物的革命活动,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他拍摄的边区军民的革命斗争和生活,留下了延安历史的壮丽画卷。1944年他拍摄的毛泽东像,形神兼备, 气度非凡,被党中央批准为可以公开悬挂的毛主席的第一张标准像。建国后首次悬挂在天安门广场。
革命的创作之路
1942年,延安摄影界有两个人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一个是吴印咸,一个就是郑景康。在文艺座谈会期间,郑景康把他在大后方及延安拍摄的部分照片,搞了一个个人摄影展览,题名为《抗日初期之一角》,在延安军人俱乐部、作家俱乐部和杨家岭展出,这是延安首次举办的个人摄影艺术展览。毛泽东曾在晚上提灯观看,称赞他的照片有“抓住动态”的特点。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郑景康深入工农兵生活,拍摄了大量反映延安军民劳动生产和建设的作品。如表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炼铁》、《开荒》、《丰收》、《南泥湾之秋》等。1945年8月,毛泽东主席应蒋介石电邀赴重庆谈判,在延安机场,郑景康拍下了《挥手之间》的著名照片,记录了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
在延安以及其他解放区,他先后举办过一些摄影培训班,对于推动中国革命摄影工作的发展,普及摄影知识,提高摄影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做出过重大贡献。
理论与实践
《摄影创作初步》是郑景康的摄影著作,1942年在延安时便编写完成,以后不断地完善,成为许多摄影工作者的学习教材,1961年在北京正式出版。
1958年,郑景康从自己1938年至1956年的图片中选出部分优秀作品,编辑出版了《景康摄影集》,这是老一辈摄影家中第一个出版的个人摄影集。
1957年初,郑景康在北京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览;1962年初,郑景康又与梁思成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内蒙古记游摄影展览》。
深厚的理论基础、大量的创作实践、不断推出的摄影佳作,使郑景康的摄影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可是由于在文革中受到很大迫害,这位艺术才华极高的摄影大师在1978年便离开了人世,让人们深为痛惜。
逃难者
一九五七年郭沫若参观郑景康摄影展
红绸舞
人物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