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整合氛围的营造势在必行。本文分别从教师、学生、管理者、研究者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弊端,提出营造整合氛围的策略,指出从教学氛围、研究氛围、生活氛围三个方面来营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文化氛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给教师更多展现的舞台,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在传统教学中未曾解决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展示知识的多种表征,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改善以往枯燥单调的学习方式;可以给管理者一些管理的启示,帮助管理者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可以给研究者更多与一线教师交流的机会,帮助研究者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直以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是要想发挥其最大潜能,营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氛围势必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一、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弊端
1.在教师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轰轰烈烈地开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培训的实效来看并不是很理想的。对于处于一线的教师而言,有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来的知识传授习惯,一旦引入信息技术反而不适应,觉得原有知识结构被破坏了。
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引入并不陌生,但他们刚刚步入教学领域,往往是创造了精美的课件而难以更好地把学科知识融合进来。心理学研究又表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也容易使其身心疲劳。[1] 对于有了十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容易接受信息技术,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缺少的可能就是新教师的那股教学热情。
2.在学生方面
目前我国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过很好的计算机应用等能力方面的训练,因此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只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成了传统教学工具的使用,没有意识到它可作为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参差不齐,并且总体水平较差。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学生普遍不记笔记,究其原因是跟不上计算机出现的频率或者是课后还可以把老师的PPT留下,但课后会有几个人再去看老师的笔记呢?
3.在管理者方面
管理者在评论时通常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 一味地追求更高级的软件,忽视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没有考虑信息技术是否与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合了。管理者通常要求教师既要注重教学的形式,又要注重教学的质量,这样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往往会对教师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管理者往往忽视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果没有学习资源的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在研究者方面
研究者通常缺乏专业学科领域的背景,只能提出一般的教学设计模式。一线教师在实际应用时仍然会感到无从下手。著名的美国教师教育专家Shulman曾指出,教师怎样理解学科知识对教学十分重要,但这被不少研究者忽视了,Shulman把这样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称之为“缺失范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走进学科、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在规律。
研究者通常忽略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而是按照理想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往往会在实践中发现方案是行不通的。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化氛围的营造策略
文化氛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精神力量,能够对周围的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影响。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处于反思阶段,为使其最大化地实现价值,营造教学氛围、研究氛围、生活氛围等文化氛围势在必行,针对以上整合的弊端,具体可选的文化氛围营造策略如下:
第一,教师从被动的整合使用者到主动的探究者,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之间营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的教学氛围,思维共振,智力互补,真正体会到艺术家的乐趣,享受学习与教学。教师之间互相评课,互相说课,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请相关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中发挥特长,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整合中处于关键环节,没有教师发自内心的整合,就不会有真正成效。教师还要进行定期培训,不仅仅只是信息技术,还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与研究者进行平等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第二,学生从枯燥的知识学习转向用媒体进行多种知识表征的有趣学习,在信息化环境下享受知识的魅力,逐渐适应这种教与学的方式,管理者、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氛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并且尽量避免学生的迷航。在课堂整合中,教师要把展示每张PPT的时间控制好,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知识的获取。课余时间可以请权威人士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技术作讲座,也可以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生活于信息化氛围中,不自觉地会被这种氛围所影响,他们之间也会产生学习共同体,积极主动地在信息化氛围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管理者从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到注重课程整合的质量,努力为教师与学生营造教学氛围、研究氛围、生活氛围,使得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因为整合常常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然后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协作、探究、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会在有意无意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者要为师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比如:书籍、电子书、机房等,另外管理者要接受定期培训,使他们能更清楚自己该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做哪些具体工作。
第四,研究者从注重实验室研究转向与一线教师合作进行探究,努力找到问题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目前逐渐出现高校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联合进行研究,因为一线教师很容易发现问题,研究者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间上都是优于一线教师的,二者相辅相成,更加有利于实际问题的突破。研究者要善于收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充分为管理者与一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做准备。
第五,教师、学生、管理者、研究者从原有理念转向信息化理念,他们四者既是孤立的,又是统一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但他们的目标又是一致的:为了学生潜能更好的发挥。四者加强交流,以求得理念上协调——失调——协调地循环。虽然转变观念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信息化的趋势是必然的,要想适应这个时代的潮流,还有艰难的路要走。
三、中小学教学氛围、研究氛围、生活氛围的营造
国外学者曾经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在知识的保持方面,研究人员作出过这样的结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 ,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资料不仅仅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发挥其最大潜能?笔者从营造其教学氛围、研究氛围、生活氛围入手,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化氛围的营造。
1.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包括教师教的氛围和学生学的氛围。教的氛围如何营造呢?首先,整合需要数字化教学环境作为其支撑条件,这里所指的教学环境不仅包括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硬件环境,也包括支持教与学的各种软件平台等软件环境。这些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需要研究者、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协商,根据学校的特点,购置适合自己院校的设备。其次,教师之间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马可连柯曾说:“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共同的信念,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彼此之间没有猜忌,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够教育儿童。”
在此教的氛围中,教师自然而然融入其中。研究者努力研究新的教学理念与合适的技术,为教师教学进行定期指导,管理者则用合理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整合道路,高效、合理利用整合带给教师的是沉甸甸的收获。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首次提出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贡献的价值。对于各项智力的发展,均有不同的提高技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辨认心理/身体系统的智力,而且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很重要。学生的学习氛围与教师身体力行的一些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师生一起来营造教学氛围,使得双方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2.研究氛围
没有研究,只有一如既往地教学,很难有质的飞跃发生。只有深入研究问题,才会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如何营造整合的研究氛围呢?研究者要与一线教师多进行交流,教师会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但是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者带领教师一起研究,不仅教师会在研究过程中享受快乐,而且研究者也会更快更准地找到所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如果二者进行更好的合作,再加上管理者的支持、学生的配合,会有更浓厚的研究氛围被创造。
3.生活氛围
除了接受学科的教学,学生还有很多时间是处于学校这个氛围中,即生活氛围。生活氛围在学生的成长中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如何营造整合的生活氛围呢?学校管理者可以应用广播、电视等技术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娱乐中成长。教师可以把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校园广播或电视等传递给学生,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鸡尾酒会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势利导,把自己的声音变成学生过滤不掉的声源,也可以在课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作品,师生一起来评价。课余生活中,老师、学生、同伴之间可以通过BBS、E—Mail、QQ等进行自由交流,畅所欲言,在信息技术营造的宽松氛围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素养、网上社会认知等,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相信“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教学氛围、研究氛围、生活氛围之间的关系(见图1)。三者均属于文化氛围,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共同服务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小学校园中,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研究氛围相对较小,教学氛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处于生活氛围中,因此笔者认为生活氛围占有最多的比重,并且研究氛围、教学氛围都是在生活氛围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生活氛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基本的前提,教学氛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动力源泉,研究氛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保障。没有生活氛围作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如同是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随时会有倒塌的危险;没有教学氛围作动力源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没有研究氛围作保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难会有质的突破。由上可见,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图1
四、结束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氛围属于整合的外因,它在整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整合的文化氛围,整合必将最终走向死亡。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化氛围的营造势在必行,要尽快发挥其催化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树民.基于地理学科教学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6,1
[2][3] 蒋鸣和.从教学手段的整合到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探索[J].信息技术教育,2006,1
[4][苏]马可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文化氛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给教师更多展现的舞台,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在传统教学中未曾解决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展示知识的多种表征,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改善以往枯燥单调的学习方式;可以给管理者一些管理的启示,帮助管理者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可以给研究者更多与一线教师交流的机会,帮助研究者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直以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是要想发挥其最大潜能,营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氛围势必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一、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弊端
1.在教师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轰轰烈烈地开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培训的实效来看并不是很理想的。对于处于一线的教师而言,有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来的知识传授习惯,一旦引入信息技术反而不适应,觉得原有知识结构被破坏了。
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引入并不陌生,但他们刚刚步入教学领域,往往是创造了精美的课件而难以更好地把学科知识融合进来。心理学研究又表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也容易使其身心疲劳。[1] 对于有了十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容易接受信息技术,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缺少的可能就是新教师的那股教学热情。
2.在学生方面
目前我国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过很好的计算机应用等能力方面的训练,因此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只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成了传统教学工具的使用,没有意识到它可作为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参差不齐,并且总体水平较差。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学生普遍不记笔记,究其原因是跟不上计算机出现的频率或者是课后还可以把老师的PPT留下,但课后会有几个人再去看老师的笔记呢?
3.在管理者方面
管理者在评论时通常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 一味地追求更高级的软件,忽视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没有考虑信息技术是否与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合了。管理者通常要求教师既要注重教学的形式,又要注重教学的质量,这样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往往会对教师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管理者往往忽视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果没有学习资源的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在研究者方面
研究者通常缺乏专业学科领域的背景,只能提出一般的教学设计模式。一线教师在实际应用时仍然会感到无从下手。著名的美国教师教育专家Shulman曾指出,教师怎样理解学科知识对教学十分重要,但这被不少研究者忽视了,Shulman把这样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称之为“缺失范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走进学科、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在规律。
研究者通常忽略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而是按照理想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往往会在实践中发现方案是行不通的。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化氛围的营造策略
文化氛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精神力量,能够对周围的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影响。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处于反思阶段,为使其最大化地实现价值,营造教学氛围、研究氛围、生活氛围等文化氛围势在必行,针对以上整合的弊端,具体可选的文化氛围营造策略如下:
第一,教师从被动的整合使用者到主动的探究者,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之间营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的教学氛围,思维共振,智力互补,真正体会到艺术家的乐趣,享受学习与教学。教师之间互相评课,互相说课,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请相关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中发挥特长,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整合中处于关键环节,没有教师发自内心的整合,就不会有真正成效。教师还要进行定期培训,不仅仅只是信息技术,还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与研究者进行平等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第二,学生从枯燥的知识学习转向用媒体进行多种知识表征的有趣学习,在信息化环境下享受知识的魅力,逐渐适应这种教与学的方式,管理者、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氛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并且尽量避免学生的迷航。在课堂整合中,教师要把展示每张PPT的时间控制好,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知识的获取。课余时间可以请权威人士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技术作讲座,也可以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生活于信息化氛围中,不自觉地会被这种氛围所影响,他们之间也会产生学习共同体,积极主动地在信息化氛围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管理者从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到注重课程整合的质量,努力为教师与学生营造教学氛围、研究氛围、生活氛围,使得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因为整合常常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然后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协作、探究、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会在有意无意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者要为师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比如:书籍、电子书、机房等,另外管理者要接受定期培训,使他们能更清楚自己该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做哪些具体工作。
第四,研究者从注重实验室研究转向与一线教师合作进行探究,努力找到问题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目前逐渐出现高校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联合进行研究,因为一线教师很容易发现问题,研究者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间上都是优于一线教师的,二者相辅相成,更加有利于实际问题的突破。研究者要善于收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充分为管理者与一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做准备。
第五,教师、学生、管理者、研究者从原有理念转向信息化理念,他们四者既是孤立的,又是统一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但他们的目标又是一致的:为了学生潜能更好的发挥。四者加强交流,以求得理念上协调——失调——协调地循环。虽然转变观念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信息化的趋势是必然的,要想适应这个时代的潮流,还有艰难的路要走。
三、中小学教学氛围、研究氛围、生活氛围的营造
国外学者曾经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在知识的保持方面,研究人员作出过这样的结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 ,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资料不仅仅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发挥其最大潜能?笔者从营造其教学氛围、研究氛围、生活氛围入手,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化氛围的营造。
1.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包括教师教的氛围和学生学的氛围。教的氛围如何营造呢?首先,整合需要数字化教学环境作为其支撑条件,这里所指的教学环境不仅包括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硬件环境,也包括支持教与学的各种软件平台等软件环境。这些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需要研究者、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协商,根据学校的特点,购置适合自己院校的设备。其次,教师之间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马可连柯曾说:“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共同的信念,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彼此之间没有猜忌,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够教育儿童。”
在此教的氛围中,教师自然而然融入其中。研究者努力研究新的教学理念与合适的技术,为教师教学进行定期指导,管理者则用合理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整合道路,高效、合理利用整合带给教师的是沉甸甸的收获。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首次提出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贡献的价值。对于各项智力的发展,均有不同的提高技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辨认心理/身体系统的智力,而且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很重要。学生的学习氛围与教师身体力行的一些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师生一起来营造教学氛围,使得双方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2.研究氛围
没有研究,只有一如既往地教学,很难有质的飞跃发生。只有深入研究问题,才会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如何营造整合的研究氛围呢?研究者要与一线教师多进行交流,教师会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但是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者带领教师一起研究,不仅教师会在研究过程中享受快乐,而且研究者也会更快更准地找到所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如果二者进行更好的合作,再加上管理者的支持、学生的配合,会有更浓厚的研究氛围被创造。
3.生活氛围
除了接受学科的教学,学生还有很多时间是处于学校这个氛围中,即生活氛围。生活氛围在学生的成长中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如何营造整合的生活氛围呢?学校管理者可以应用广播、电视等技术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娱乐中成长。教师可以把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校园广播或电视等传递给学生,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鸡尾酒会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势利导,把自己的声音变成学生过滤不掉的声源,也可以在课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作品,师生一起来评价。课余生活中,老师、学生、同伴之间可以通过BBS、E—Mail、QQ等进行自由交流,畅所欲言,在信息技术营造的宽松氛围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素养、网上社会认知等,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相信“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教学氛围、研究氛围、生活氛围之间的关系(见图1)。三者均属于文化氛围,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共同服务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小学校园中,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研究氛围相对较小,教学氛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处于生活氛围中,因此笔者认为生活氛围占有最多的比重,并且研究氛围、教学氛围都是在生活氛围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生活氛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基本的前提,教学氛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动力源泉,研究氛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保障。没有生活氛围作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如同是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随时会有倒塌的危险;没有教学氛围作动力源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没有研究氛围作保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难会有质的突破。由上可见,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图1
四、结束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氛围属于整合的外因,它在整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整合的文化氛围,整合必将最终走向死亡。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化氛围的营造势在必行,要尽快发挥其催化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树民.基于地理学科教学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6,1
[2][3] 蒋鸣和.从教学手段的整合到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探索[J].信息技术教育,2006,1
[4][苏]马可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