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有效解决种性退化、抗性下降、品质变差、产量低等问题,促进贵州省安顺市的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安顺市从2002年开始进行马铃薯脱毒、组培、原原种繁育、原种生产技术等研究,通过几年的研究,总结出了马铃薯脱毒、组培、原原种繁育的技术,建立了安顺市脱毒马铃薯三级良种扩繁体系,实现了脱毒马铃薯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安顺市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贵州省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为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安顺市农业科学院的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马铃薯是贵州省重要的粮、菜、经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是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安顺地处黔中腹地,海拔区域在320-1800m,是典型的立体农业生态区,具有一年春、秋、冬三季生产早、中熟马铃薯的优势。安顺市农业科学院在促进贵州省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科技成为产业引擎
为提升安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2010年6月安顺市农科院向农业部申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安顺综合试验站建设。2011年试验站申报成功,这标志着安顺市农科院马铃薯创新研究团队进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队伍。综合试验站的主要任务包括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产业及技术发展动态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等。
——提炼综合防治技术。项目实施以来,安顺市农科院薯类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在安顺市农科院院长、试验站站长张鹏同志的带领下,根据试验站的目标任务,开展各项试验、示范及技术服务活动,针对安顺市马铃薯品种少、栽培技术落后、病虫害防治技术差等问题开展了新品种比较试验、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出适合安顺市栽培的早、中、晚薯优良新品种11个,总结出适应黔中地区马铃薯抗病抗旱增产增效综合覆膜技术1套,在全市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通过抗病品种筛选、农艺措施研究、化学防治等技术研究,总结出适应黔中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1套。
——基地示范效果显著。安顺综合试验站在镇宁、平坝、紫云、普定、西秀区五个示范县建立了11个马铃薯综合增产增效示范基地,开展试验示范40余项,示范面积达5369亩,辐射带动17000余亩,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40余万亩。其中,2014年在普定县化处镇蔬菜产业园区开展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覆膜盖土综合增产技术示范2000亩,经市农委组织专家测产,示范区平均亩产达1833.54kg/亩,平均增产36.75%,增效28.56%,通过辐射带动新增经济效益1958.48万元。安顺市还引进了马铃薯播种、收获机,在普定、西秀区、镇宁开展了机械化配套种植示范共3560亩,示范效果显著,大大减轻了劳动力成本,平均亩产为2012.96公斤,比常规种植平均增产49.11%,增效42.37%,填补了山区机械化种植马铃薯的空白。
——科技培训成效立竿见影。安顺市在马铃薯春播、三夏生长旺季防病控病管理、秋冬种、收获等关键农事时节,针对农技人员、种植大户、普通农民等不同人群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方案,有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并以示范基地为平台通过邀请体系专家,联合市、县、乡的农技、农推部门,共组织技术培训30 余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387人次,培训种植大户及农民2823人次,发放资料3000余份,满足了基层农技人员及农户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需求,有力提高了当地马铃薯的种植水平,充分发挥了安顺综合试验站对地方产业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安顺市马铃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原原种生产繁育见成效
——严格执行国家脱毒种薯质量标准。通过脱毒马铃薯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已达到年扩繁1000万粒原原种的生产规模,繁育的马铃薯原原种严格按照国家脱毒种薯质量标准执行,生产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原原种薯,除经过贵州省种子质检部门的抽检外,还要通过农业部定点马铃薯检验中心检测,才进入大面积繁育,有效保证了种薯质量安全。
——实施“科研+企业+基地+农户”产学研模式。通过“科研+企业+基地+农户”产学研模式的实施,有力促进了脱毒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安顺市农业科学院薯类作物研究所与安顺新金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原原种生产协议,安顺新金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县公司(如镇宁凯和公司)、协会(大西桥安庄红春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原种生产协议,并与各县区农业局签订原种供种协议,销售到种植农户。生产的全部原种薯由安顺新金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收购进行销售,确保原种基地(包括县、区)种薯的收、售,这种生产订单式的繁育方法,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完善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增强了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原种种薯生产能力,保障了种薯质量安全,保证了种薯优质优价。几年来,安顺市农业科学院累计繁育马铃薯脱毒原原种4000余万粒,繁育生产原种薯600多万公斤,繁育良种7000余万公斤。繁育的良种除供应安顺市生产春、秋两季用种外,还销往遵义、毕节、贵阳等地区,满足这些地区对脱毒马铃薯良种的需求。脱毒种薯的种植效应比常规薯种增产30%以上,脱毒种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据了解,马铃薯是贵州省重要的粮、菜、经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是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安顺地处黔中腹地,海拔区域在320-1800m,是典型的立体农业生态区,具有一年春、秋、冬三季生产早、中熟马铃薯的优势。安顺市农业科学院在促进贵州省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科技成为产业引擎
为提升安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2010年6月安顺市农科院向农业部申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安顺综合试验站建设。2011年试验站申报成功,这标志着安顺市农科院马铃薯创新研究团队进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队伍。综合试验站的主要任务包括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产业及技术发展动态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等。
——提炼综合防治技术。项目实施以来,安顺市农科院薯类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在安顺市农科院院长、试验站站长张鹏同志的带领下,根据试验站的目标任务,开展各项试验、示范及技术服务活动,针对安顺市马铃薯品种少、栽培技术落后、病虫害防治技术差等问题开展了新品种比较试验、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出适合安顺市栽培的早、中、晚薯优良新品种11个,总结出适应黔中地区马铃薯抗病抗旱增产增效综合覆膜技术1套,在全市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通过抗病品种筛选、农艺措施研究、化学防治等技术研究,总结出适应黔中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1套。
——基地示范效果显著。安顺综合试验站在镇宁、平坝、紫云、普定、西秀区五个示范县建立了11个马铃薯综合增产增效示范基地,开展试验示范40余项,示范面积达5369亩,辐射带动17000余亩,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40余万亩。其中,2014年在普定县化处镇蔬菜产业园区开展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覆膜盖土综合增产技术示范2000亩,经市农委组织专家测产,示范区平均亩产达1833.54kg/亩,平均增产36.75%,增效28.56%,通过辐射带动新增经济效益1958.48万元。安顺市还引进了马铃薯播种、收获机,在普定、西秀区、镇宁开展了机械化配套种植示范共3560亩,示范效果显著,大大减轻了劳动力成本,平均亩产为2012.96公斤,比常规种植平均增产49.11%,增效42.37%,填补了山区机械化种植马铃薯的空白。
——科技培训成效立竿见影。安顺市在马铃薯春播、三夏生长旺季防病控病管理、秋冬种、收获等关键农事时节,针对农技人员、种植大户、普通农民等不同人群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方案,有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并以示范基地为平台通过邀请体系专家,联合市、县、乡的农技、农推部门,共组织技术培训30 余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387人次,培训种植大户及农民2823人次,发放资料3000余份,满足了基层农技人员及农户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需求,有力提高了当地马铃薯的种植水平,充分发挥了安顺综合试验站对地方产业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安顺市马铃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原原种生产繁育见成效
——严格执行国家脱毒种薯质量标准。通过脱毒马铃薯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已达到年扩繁1000万粒原原种的生产规模,繁育的马铃薯原原种严格按照国家脱毒种薯质量标准执行,生产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原原种薯,除经过贵州省种子质检部门的抽检外,还要通过农业部定点马铃薯检验中心检测,才进入大面积繁育,有效保证了种薯质量安全。
——实施“科研+企业+基地+农户”产学研模式。通过“科研+企业+基地+农户”产学研模式的实施,有力促进了脱毒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安顺市农业科学院薯类作物研究所与安顺新金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原原种生产协议,安顺新金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县公司(如镇宁凯和公司)、协会(大西桥安庄红春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原种生产协议,并与各县区农业局签订原种供种协议,销售到种植农户。生产的全部原种薯由安顺新金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收购进行销售,确保原种基地(包括县、区)种薯的收、售,这种生产订单式的繁育方法,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完善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增强了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原种种薯生产能力,保障了种薯质量安全,保证了种薯优质优价。几年来,安顺市农业科学院累计繁育马铃薯脱毒原原种4000余万粒,繁育生产原种薯600多万公斤,繁育良种7000余万公斤。繁育的良种除供应安顺市生产春、秋两季用种外,还销往遵义、毕节、贵阳等地区,满足这些地区对脱毒马铃薯良种的需求。脱毒种薯的种植效应比常规薯种增产30%以上,脱毒种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