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北京亚运圣火点燃的那一刹那,耀眼的红色火苗让每个中国人都热血沸腾。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操办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它展示了中国的体育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无坚不摧的力量。
1990年9月22日,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当亚运圣火点燃的那一刹那,耀眼的红色火苗让每个中国人都热血沸腾。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操办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它展示了中国的体育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无坚不摧的力量。正是由于这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才有了后来申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的自信与动力。
时隔20年,亚运圣火将再次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燃起。今天,当我们热谈亚运的时候,当我们再次看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那些经典的画面时,仍然会激动不已。这是一个民族一段珍贵的成长印记。
顶住压力办亚运
199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鸦片战争150周年,圆明园被焚130周年,八国联军入侵90周年。当时的海外华人报刊讲:“回想旧中国,不要说举办国际性的体育比赛,连参加国际性比赛的机会都很少,国际性体育比赛的金牌更是与中国无缘。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把中国人压得抬不起头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第一次成为了盛大的综合性国际体育比赛的东道主,怎能不令人兴奋?
1983年8月,当北京向亚奥理事会提交申办第11届亚运会的文件时,日本广岛市以广岛建城100周年、纪念广岛市受原子弹侵害45周年为由也递交了申请。然而,10届亚运盛会,其中印度、日本、韩国、泰国等都做过东道主,唯独有着5000年历史的亚洲体坛盟主中国却从未尽过地主之谊。此次中国提出申请,很多亚洲体育界的朋友都希望由北京来办。
1984年9月28日,亚奥理事会在韩国汉城(今首尔)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最后的东道主是北京还是广岛?志在必得的广岛市率领了14个市政要员的代表团来到汉城,中国方面派去的是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和国家体委副主任何振梁,以及一部录像片《北京风光》。当这部影片在汉城电视台播出后,得到了亚洲朋友们的热捧。在日本的强烈要求下’采取投票方式,结果以43票对22票,决定由北京和广岛分别举办1990年和1994年亚运会。面对北京的胜利,张百发告诉记者:亚运会不是靠我和振梁的能耐争来的,而是靠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我们祖国在世界上的威望,靠北京文化古都和改革开放政策特有的魅力争来的。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六四事件”。事后,国外刮起了一股抵制北京亚运会之风。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原来将在北京举办的11项亚洲锦标赛和3项国际比赛被迫改期举行。接着,有人向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建议,为避免麻烦,最好能换地举行亚运会。广岛市乘机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接办第11届亚运会。面对种种挑战,中国一方面请驻亚洲各国使节向驻在国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另—方面邀请亚奥理事会成员的驻华代表参观亚运会的部分工程,一大批外国记者也将北京亚运会的筹备情况传播了出去,许多人改变了原来的态度。1989年8月17日,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亲率代表团访华,他发表公报说:“亚奥理事会愿再次声明,按照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的决定,由中国人民举办的亚运会,是亚洲青年们的期望。亚奥理事会对北京亚运会组委会的巨大努力将给予全力支持……”他表示,北京亚运会—定会成功,任何国家都没有理由不参加北京亚运会。如果有人想分裂我们亚洲体育界,在我这里是不允许的。
1989年下半年,中央专门发出一个文件,强调举办亚运会的重大意义,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此后,全国掀起了迎亚运的热潮。当时,中央财政每年拨给体育部门2亿多元,举办亚运会一共花费21,37亿元,中央财政拨了8,5亿元,缺口仍然很大。于是,国家体委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捐赠、转播、盖亚运村卖房子、广告、发行体育奖券等。当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给亚运会捐款的感人事迹。一位老太太把10年积攒下来的养老金拿出来捐给了亚运会,一共是187块3毛1分钱。还有好多小孩子,一袋一袋地捐,全是毛票、钢鏰儿。体育奖券一共发行了4.3亿元,按照规定,30%是筹集款,其他是发行费用和发奖款,对亚运会直接贡献了1,3亿元。筹备资金是全国人民积攒起来的血汗钱。当时亚组委提出了“节约办亚运”的口号。亚组委官员做制服,100多块钱一套,副部级以上的干部都自己出钱,司局级干部自己出一半。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亚奥理事会总部被捣毁,主席被杀害。这给亚运会“团结、友谊、进步”的主题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政府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希望在阿拉伯地区范围内解决海湾危机。在处理伊拉克能不能参加亚运会的问题上,我国严格按照亚奥理事会章程,尊重大多数成员国的意愿。开幕前的9月20日,亚奥理事会暂停了伊拉克的会籍,国家体委在6个小时内就修改好了竞赛日程。并通过做工作,让一些支持伊拉克的西亚国家继续参加亚运会。最终,在9月22日开幕式当天,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了北京亚运会,创下了一项亚运之最。
开幕式上的辉煌
看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当许海峰高举着亚运火炬,同张蓉芳、高敏一起点燃圣火的时候,整个广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们3个人,代表着中国体育的辉煌。在第23届奥运会上,许海峰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该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也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张蓉芳则是中国女排的代表,中国女排五连冠的成绩让全中国人民都为之骄傲。1988年,第24届奥运会上,高敏成为我国第一位奥运会跳板跳水金牌获得者,刷新了这一赛事的新纪录。当点火台腾起烈焰的刹那,11000只信鸽涌出,织成洁白的羽网,覆盖在体育场的上空。乒乓球运动员陈龙灿宣誓,“我以全体运动员的名义,保证尊重和遵守亚运会的规则,为了体育的光荣和运动员的荣誉,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参加本届运动会。”
大型团体操《相聚在北京》在一片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来自黄土高原的农民们特别卖力,他们要把中国人的威风都敲出来。在名为“童星闪烁”的儿童操中,1300个孩子整齐划一,看不出有任何差异。在结尾的大型团体操中,5500名青年展开彩色的拉环,七色的彩虹幻化为体育场中央那面巨大的亚运会会旗,随着他们身体的起伏而缓缓飘荡。身穿白色运动服的640名小伙子呈放射状散向四周,600名手持藤圈的姑娘们在体育场的两端形成绽开的蓝色花朵。来自56个民族的代表身着民族服装舞进场内,数万只彩色气球在跑道上相互簇拥着,冉冉升空。这一瞬间的辉煌成为中国体育史上永恒的记忆。
亚运符号:“盼盼”和《亚洲雄风》
20年过去了,也许已经有很多人忘了那些具体的赛事,但是有两个符号许多人都不会忘记。那就是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熊猫“盼盼”和开幕式上由刘欢、韦唯演唱的那首《亚洲雄风》。
熊猫“盼盼”是那个时代的视觉记忆,这只手持金牌的熊猫开创了亚运会吉祥物的新传统。由于时代的关系,即便是北京奥运会的5个福娃,其影响力也很难超越那个憨态可掬的熊猫。“盼盼”是由来自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美术设计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刘忠仁以福州熊猫馆的熊猫“巴斯”为原型设计的,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迎来优异成绩”。
“盼盼”的原型“巴斯”本身就很有故事。1984年四川保护区内的竹子居然出现大面积开花现象,4岁的“巴斯”在饥饿中漂流到宝兴县巴斯沟一条小河中,被一位农民发现而得救,取名“巴斯”。到福建安家后,“巴斯”受到了精心的饲养和严格的训练。在成为吉祥物后参加了北京亚运会的相关活动。
据刘忠仁介绍,最初交上去的草图是一只举着火炬的熊猫,之后改成金牌,也是一个创新之举,突出了运动会的竞争精神。选择国宝熊猫作为亚运会的吉祥物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它可爱的形象不仅征服了全国人民,也赢得了全亚洲人的好感,一股代表着中国的盼盼风还吹到了世界范围内。盼盼让更多人认识到改革开放10多年来中国的新面貌。亚运会期间,手持金牌作奔跑状的盼盼形象几乎天天出现在全国各家报纸、电视台上,也深深印在了大部分中国人的脑海里。很多人家里都还保存着有着“盼盼”形象的亚运徽章,在当时的衣服上,还有很多都印着“盼盼”的形象。刘忠仁说,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盼盼’,由于受时代限制而显得粗糙了些,但是它在那个时代所处的地位确是无以伦比的。
1990年给人们留下听觉记忆的就是那首《亚洲雄风》。很多人都把这首歌误认为是当年亚运会的主题曲,事实上,这只是在开幕式上演绎的一首歌。但因为它词曲大方、朗朗上口,成为了街头巷尾传唱的流行歌曲。当时在电视上,一遍遍地重复播放着这首歌,而与歌曲配套的则是北京的天安门广场、长城、故宫、四合院等画面,哼着脍炙人口的歌谣,看着首都的名胜古迹,让人们对这座有着丰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城市充满了向往。
从1986年起,北京亚运会新建了20个场馆,改建或修缮原有场馆13座,还新建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整个亚运会的集资工作遍及境外14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0个省区市。为表纪念,木樨园体育馆更名为“光彩体育馆”,香港的霍英东先生因个人捐赠最多,遂将国家奥林匹克游泳馆命名为“英东游泳馆”。如今,这些建筑和名称都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永不落幕的亚运精神
对亚运会本身和中国代表团来说,北京亚运会都是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峰。它缔造了亚运会历史上的多项纪录。中国代表团在该届亚运会上获得了183金、107银、51铜共341枚奖牌,成为单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牌最多的代表团。同时,这届亚运会也是一人夺得多枚奖牌最多的。据统计,有多达198名运动员夺得多枚金牌或银牌,其中中国运动员就有108名。中国游泳名将沈坚强—人独得5枚金牌,成为了该届亚运会上的“夺金王”。
在这次盛会上所展现出来的亚运精神,在当时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全国人民都是东道主,从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到中小学校的学生,从亚运工程的建设者,到边疆海防的普通士兵,都把“亚运为国添光彩,我为亚运作贡献”当作自己的自觉要求。当赛场上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遍遍奏响时,运动员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
1990年北京亚运会,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友谊,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所谓制裁。第11届亚运会的圆满成功,在90年代的第一年为向着本世纪末的战略目标进军增添了强大的动力。弘扬亚运精神成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它提高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热情,也打开了振兴中华的一个新篇章。
1990年9月22日,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当亚运圣火点燃的那一刹那,耀眼的红色火苗让每个中国人都热血沸腾。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操办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它展示了中国的体育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无坚不摧的力量。正是由于这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才有了后来申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的自信与动力。
时隔20年,亚运圣火将再次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燃起。今天,当我们热谈亚运的时候,当我们再次看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那些经典的画面时,仍然会激动不已。这是一个民族一段珍贵的成长印记。
顶住压力办亚运
199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鸦片战争150周年,圆明园被焚130周年,八国联军入侵90周年。当时的海外华人报刊讲:“回想旧中国,不要说举办国际性的体育比赛,连参加国际性比赛的机会都很少,国际性体育比赛的金牌更是与中国无缘。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把中国人压得抬不起头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第一次成为了盛大的综合性国际体育比赛的东道主,怎能不令人兴奋?
1983年8月,当北京向亚奥理事会提交申办第11届亚运会的文件时,日本广岛市以广岛建城100周年、纪念广岛市受原子弹侵害45周年为由也递交了申请。然而,10届亚运盛会,其中印度、日本、韩国、泰国等都做过东道主,唯独有着5000年历史的亚洲体坛盟主中国却从未尽过地主之谊。此次中国提出申请,很多亚洲体育界的朋友都希望由北京来办。
1984年9月28日,亚奥理事会在韩国汉城(今首尔)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最后的东道主是北京还是广岛?志在必得的广岛市率领了14个市政要员的代表团来到汉城,中国方面派去的是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和国家体委副主任何振梁,以及一部录像片《北京风光》。当这部影片在汉城电视台播出后,得到了亚洲朋友们的热捧。在日本的强烈要求下’采取投票方式,结果以43票对22票,决定由北京和广岛分别举办1990年和1994年亚运会。面对北京的胜利,张百发告诉记者:亚运会不是靠我和振梁的能耐争来的,而是靠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我们祖国在世界上的威望,靠北京文化古都和改革开放政策特有的魅力争来的。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六四事件”。事后,国外刮起了一股抵制北京亚运会之风。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原来将在北京举办的11项亚洲锦标赛和3项国际比赛被迫改期举行。接着,有人向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建议,为避免麻烦,最好能换地举行亚运会。广岛市乘机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接办第11届亚运会。面对种种挑战,中国一方面请驻亚洲各国使节向驻在国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另—方面邀请亚奥理事会成员的驻华代表参观亚运会的部分工程,一大批外国记者也将北京亚运会的筹备情况传播了出去,许多人改变了原来的态度。1989年8月17日,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亲率代表团访华,他发表公报说:“亚奥理事会愿再次声明,按照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的决定,由中国人民举办的亚运会,是亚洲青年们的期望。亚奥理事会对北京亚运会组委会的巨大努力将给予全力支持……”他表示,北京亚运会—定会成功,任何国家都没有理由不参加北京亚运会。如果有人想分裂我们亚洲体育界,在我这里是不允许的。
1989年下半年,中央专门发出一个文件,强调举办亚运会的重大意义,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此后,全国掀起了迎亚运的热潮。当时,中央财政每年拨给体育部门2亿多元,举办亚运会一共花费21,37亿元,中央财政拨了8,5亿元,缺口仍然很大。于是,国家体委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捐赠、转播、盖亚运村卖房子、广告、发行体育奖券等。当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给亚运会捐款的感人事迹。一位老太太把10年积攒下来的养老金拿出来捐给了亚运会,一共是187块3毛1分钱。还有好多小孩子,一袋一袋地捐,全是毛票、钢鏰儿。体育奖券一共发行了4.3亿元,按照规定,30%是筹集款,其他是发行费用和发奖款,对亚运会直接贡献了1,3亿元。筹备资金是全国人民积攒起来的血汗钱。当时亚组委提出了“节约办亚运”的口号。亚组委官员做制服,100多块钱一套,副部级以上的干部都自己出钱,司局级干部自己出一半。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亚奥理事会总部被捣毁,主席被杀害。这给亚运会“团结、友谊、进步”的主题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政府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希望在阿拉伯地区范围内解决海湾危机。在处理伊拉克能不能参加亚运会的问题上,我国严格按照亚奥理事会章程,尊重大多数成员国的意愿。开幕前的9月20日,亚奥理事会暂停了伊拉克的会籍,国家体委在6个小时内就修改好了竞赛日程。并通过做工作,让一些支持伊拉克的西亚国家继续参加亚运会。最终,在9月22日开幕式当天,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了北京亚运会,创下了一项亚运之最。
开幕式上的辉煌
看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当许海峰高举着亚运火炬,同张蓉芳、高敏一起点燃圣火的时候,整个广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们3个人,代表着中国体育的辉煌。在第23届奥运会上,许海峰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该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也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张蓉芳则是中国女排的代表,中国女排五连冠的成绩让全中国人民都为之骄傲。1988年,第24届奥运会上,高敏成为我国第一位奥运会跳板跳水金牌获得者,刷新了这一赛事的新纪录。当点火台腾起烈焰的刹那,11000只信鸽涌出,织成洁白的羽网,覆盖在体育场的上空。乒乓球运动员陈龙灿宣誓,“我以全体运动员的名义,保证尊重和遵守亚运会的规则,为了体育的光荣和运动员的荣誉,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参加本届运动会。”
大型团体操《相聚在北京》在一片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来自黄土高原的农民们特别卖力,他们要把中国人的威风都敲出来。在名为“童星闪烁”的儿童操中,1300个孩子整齐划一,看不出有任何差异。在结尾的大型团体操中,5500名青年展开彩色的拉环,七色的彩虹幻化为体育场中央那面巨大的亚运会会旗,随着他们身体的起伏而缓缓飘荡。身穿白色运动服的640名小伙子呈放射状散向四周,600名手持藤圈的姑娘们在体育场的两端形成绽开的蓝色花朵。来自56个民族的代表身着民族服装舞进场内,数万只彩色气球在跑道上相互簇拥着,冉冉升空。这一瞬间的辉煌成为中国体育史上永恒的记忆。
亚运符号:“盼盼”和《亚洲雄风》
20年过去了,也许已经有很多人忘了那些具体的赛事,但是有两个符号许多人都不会忘记。那就是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熊猫“盼盼”和开幕式上由刘欢、韦唯演唱的那首《亚洲雄风》。
熊猫“盼盼”是那个时代的视觉记忆,这只手持金牌的熊猫开创了亚运会吉祥物的新传统。由于时代的关系,即便是北京奥运会的5个福娃,其影响力也很难超越那个憨态可掬的熊猫。“盼盼”是由来自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美术设计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刘忠仁以福州熊猫馆的熊猫“巴斯”为原型设计的,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迎来优异成绩”。
“盼盼”的原型“巴斯”本身就很有故事。1984年四川保护区内的竹子居然出现大面积开花现象,4岁的“巴斯”在饥饿中漂流到宝兴县巴斯沟一条小河中,被一位农民发现而得救,取名“巴斯”。到福建安家后,“巴斯”受到了精心的饲养和严格的训练。在成为吉祥物后参加了北京亚运会的相关活动。
据刘忠仁介绍,最初交上去的草图是一只举着火炬的熊猫,之后改成金牌,也是一个创新之举,突出了运动会的竞争精神。选择国宝熊猫作为亚运会的吉祥物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它可爱的形象不仅征服了全国人民,也赢得了全亚洲人的好感,一股代表着中国的盼盼风还吹到了世界范围内。盼盼让更多人认识到改革开放10多年来中国的新面貌。亚运会期间,手持金牌作奔跑状的盼盼形象几乎天天出现在全国各家报纸、电视台上,也深深印在了大部分中国人的脑海里。很多人家里都还保存着有着“盼盼”形象的亚运徽章,在当时的衣服上,还有很多都印着“盼盼”的形象。刘忠仁说,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盼盼’,由于受时代限制而显得粗糙了些,但是它在那个时代所处的地位确是无以伦比的。
1990年给人们留下听觉记忆的就是那首《亚洲雄风》。很多人都把这首歌误认为是当年亚运会的主题曲,事实上,这只是在开幕式上演绎的一首歌。但因为它词曲大方、朗朗上口,成为了街头巷尾传唱的流行歌曲。当时在电视上,一遍遍地重复播放着这首歌,而与歌曲配套的则是北京的天安门广场、长城、故宫、四合院等画面,哼着脍炙人口的歌谣,看着首都的名胜古迹,让人们对这座有着丰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城市充满了向往。
从1986年起,北京亚运会新建了20个场馆,改建或修缮原有场馆13座,还新建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整个亚运会的集资工作遍及境外14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0个省区市。为表纪念,木樨园体育馆更名为“光彩体育馆”,香港的霍英东先生因个人捐赠最多,遂将国家奥林匹克游泳馆命名为“英东游泳馆”。如今,这些建筑和名称都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永不落幕的亚运精神
对亚运会本身和中国代表团来说,北京亚运会都是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峰。它缔造了亚运会历史上的多项纪录。中国代表团在该届亚运会上获得了183金、107银、51铜共341枚奖牌,成为单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牌最多的代表团。同时,这届亚运会也是一人夺得多枚奖牌最多的。据统计,有多达198名运动员夺得多枚金牌或银牌,其中中国运动员就有108名。中国游泳名将沈坚强—人独得5枚金牌,成为了该届亚运会上的“夺金王”。
在这次盛会上所展现出来的亚运精神,在当时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全国人民都是东道主,从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到中小学校的学生,从亚运工程的建设者,到边疆海防的普通士兵,都把“亚运为国添光彩,我为亚运作贡献”当作自己的自觉要求。当赛场上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遍遍奏响时,运动员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
1990年北京亚运会,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友谊,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所谓制裁。第11届亚运会的圆满成功,在90年代的第一年为向着本世纪末的战略目标进军增添了强大的动力。弘扬亚运精神成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它提高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热情,也打开了振兴中华的一个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