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表现才能打动学生,其中有很多学问。提升自身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艺术,是许多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 语言表达艺术 非语言表达艺术
从古至今,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靠“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语言和行为、表情传入学生大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非语言表达艺术对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巧妙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技巧,才能让教学感染人、塑造人,教育才会获得成功,教师工作才会乐趣盎然。
一、语言表达艺术
“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搞好教学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也认为,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之一。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指出:“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马卡连柯也不止一次地说到,必须使未来的教师养成善于同儿童说话的能力。
1.教师语言要准确、精炼
准确,即善于用语言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正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教师上课时讲的每一句话、举的每一个例子都要非常恰当。任何模棱两可的词汇或信口开河、言过其实、词不达意的话,都会使学生真伪难辨、概念模糊。理科教师对此更应重视。如“|x|”读作“x的绝对值”,而不能说成“绝对值x”。有时一字之差,其意完全相反。“-2?”应说成“负2平方”,若说成“负2的平方”,则成了“(-2)?”。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精炼即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它要求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忌拖泥带水,节外生枝;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杂乱无章。
2.教师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通俗明白、浅显易懂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讲授首先在于使学生理解,要使学生理解,教师的语言就必须通俗明白、流畅自然。一口疙瘩话、半截凉,或满口概念术语,晦词涩句,甚至微言大义、故作高深,都会造成学生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如坠云里雾里,如听天书,不知所云。
有位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讲了一则外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一个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王子,长大后爱上了一位姑娘。姑娘却贪婪地向他索要母亲的心。坠入情海的王子用宝剑挑开了母亲的胸膛,掏出了母亲那颗滚烫的心。王子捧着跳动的心向姑娘飞奔过去,途中却跌倒了,心也摔在了一边。此时,那颗颤抖的心说话了:“我的儿子,你摔疼了吗?”老师还没讲完,学生们已是泪花闪烁。教师趁势高声说:“爱我们的母亲吧,无论母亲贫穷还是多病,她永远都是最亲爱的母亲。只有母亲才会不顾一切地疼爱自己的儿女。”接下来,教师乘势把祖国比喻成母亲,使学生深受感动,加深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可见,教师的语言,不仅要通俗易懂,还要形象鲜明、感情洋溢。只有“动之以情,深于母爱;晓之以理,细如雨丝”,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理科教师同样不可缺少,因为它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对讲授的东西形成相应的表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正如宋代教育家朱熹引用程颐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有位数学教师在介绍椭圆离心率0 3.讲述语音节奏力求优美悦耳
美国心理学家塞门斯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哑的语音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成功。有时教师由于其语音声调太弱,学生听不清他的话,而他也不能用自己的声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语音声调如粗糙的晨号,非常刺耳。这要求教师说话要有节奏,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感,要做到有语速之快慢、急缓,语音之轻重、强弱,语流之疏密、断续,语调之刚柔,抑扬之变化。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与反应掌握语言的节奏。掌握语言教学的节奏,不但要把握语速的快慢,而且还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详略以及学生思维的张弛。
首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详略,教师应从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题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对于重点、难点,要工笔重彩,不惜泼墨如云。而对于次要部分,则应轻描淡写,惜墨如金。详略得当,才能产生良好节奏。
其次是语言速度的快慢与密度。优秀教师上课,速度快慢适度,语言繁简有致、疏密得体,一如隽永的绘画,令人赏心悦目。
课堂语言不宜过“疏”。速度太慢,说话慢条斯理,断断续续,重复讲解,繁琐说明,会导致“优势兴奋中心”不能保持适度的兴奋,令人味同嚼蜡,精神松弛,注意力弥散,听课时易走神、打瞌睡。反之,课堂语言过“密”,速度太快,走上讲台滔滔不绝、铺天盖地、密不透风,会把学生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无法静思默想,完整收取信息并及时反馈,对所学知识无法消化,特别是反应不够敏捷的学生,更觉无所适从。
语调上,应以纯美丰厚或清脆圆婉的音质、灵巧多变的旋律,通过带给学生听觉上的美感,营造教学氛围,完成教学目的。正如马卡连柯认为的那样,教师只有当他学会用十五至二十种不同的口气说“到这里来”时,只有当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嗓音做出二十种有细微差别的表情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行家。
二、非语言表达艺术
社会心理学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语言,而大部分非语言交流不是代替语言而是伴随语言出现。有心理学家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如下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 38%的语言 55%的面部表情。这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交流是何等重要。 非语言交流是以目光、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等非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的交流方式。马卡连柯就曾明确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看等等细枝末节……这里,我们就会触及众所周知的演剧方面以及舞蹈方面的技巧,运用嗓子的技巧,声调、视线和动作上的技巧,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1.眼神及面部表情
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是非语言行为的主要工具,它能表达许多复杂而又微妙的意思,师生关系常常靠视线接触来建立和维持。当学生在课堂上偷看小说、杂志,精力分散走了神,教师可暂停讲课。对不太专心的学生来说,尽管没注意到老师究竟讲了些什么,但当这种正持续的声音戛然而止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抬头观望何故,而老师也严肃地凝视着他,并配以皱眉、扬眉等面部表情以示提醒,及时唤回这些同学的注意力。当学生自觉性较强,课堂纪律较好时,教师可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并从学生的目光中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是疑惑、深思,还是期待、渴望或收获的喜悦,及时反馈。这样不仅能调整和优化控制教学过程,还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已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产生相得益彰的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报以信任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学生答题不畅,教师以期待、专注的目光,使学生用心思索,力求回答准确;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生动,富有创造性时,教师投以赞许、鼓励的目光,激发他的进取心。
2.动作、姿势和人际距离
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和约翰逊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动作和姿态是替代语言表达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辅助手段。”手是人体敏锐、丰富的表意传情器之一,准确恰当的手势不仅能增加老师讲课内容的信度,同时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应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需要迅速有力的就不能缓慢绵软,需要利落关键的就不能平铺直叙,需要柔软舒展的就不能匆匆收势。有位教师教学生写“飞”字,他一言未发,连续在黑板上写了7次,才满意地向学生点了点头。教师的这一举动,蕴含着写这个字的道理。学生正是从中受到熏陶启迪,甚至终生难忘。
教师的手势和动作一是可以诠释某种意思,如“飞翔”“射箭”之类的词语可做出相应的姿态;二是配合描述事物的某种特征,如“圆”“方”“大”等;还可发出行为信号,如做手势表示开始、终止或让学生再思考一下等。如对学生的行为或言行表示赞赏,教师也可肯定地点点头,拍拍学生的肩,或把手放在学生的肩上或头上。课堂上,教师的手势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奇。太少则死板,缺少生气和感染力;太多又显得琐碎凌乱,不利于表达内容;太奇则易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变换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走近或远离某些或某位学生,在离得近的地方侧面地或面对面地与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以达到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如对于上课一睡方休的学生,老师可利用讲课时的走动,在不产生新异刺激以分散其他同学注意的前提下,非常自然地走近身旁,轻拍其肩,唤回其注意。
总之,“传道授业解惑”可谓一门复杂的综合艺术,而其中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艺术更是教育艺术中的精髓。广大教师应在实践中反复探索、总结、升华,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艺术,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欣.教学语言艺术[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
[2]沈伟.和优秀教师一起读马卡连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班尼,约翰逊.教育社会心理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刘红玲,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管铮,河南省化工技师学院)
关键词:教师 语言表达艺术 非语言表达艺术
从古至今,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靠“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语言和行为、表情传入学生大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非语言表达艺术对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巧妙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技巧,才能让教学感染人、塑造人,教育才会获得成功,教师工作才会乐趣盎然。
一、语言表达艺术
“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搞好教学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也认为,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之一。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指出:“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马卡连柯也不止一次地说到,必须使未来的教师养成善于同儿童说话的能力。
1.教师语言要准确、精炼
准确,即善于用语言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正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教师上课时讲的每一句话、举的每一个例子都要非常恰当。任何模棱两可的词汇或信口开河、言过其实、词不达意的话,都会使学生真伪难辨、概念模糊。理科教师对此更应重视。如“|x|”读作“x的绝对值”,而不能说成“绝对值x”。有时一字之差,其意完全相反。“-2?”应说成“负2平方”,若说成“负2的平方”,则成了“(-2)?”。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精炼即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它要求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忌拖泥带水,节外生枝;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杂乱无章。
2.教师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通俗明白、浅显易懂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讲授首先在于使学生理解,要使学生理解,教师的语言就必须通俗明白、流畅自然。一口疙瘩话、半截凉,或满口概念术语,晦词涩句,甚至微言大义、故作高深,都会造成学生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如坠云里雾里,如听天书,不知所云。
有位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讲了一则外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一个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王子,长大后爱上了一位姑娘。姑娘却贪婪地向他索要母亲的心。坠入情海的王子用宝剑挑开了母亲的胸膛,掏出了母亲那颗滚烫的心。王子捧着跳动的心向姑娘飞奔过去,途中却跌倒了,心也摔在了一边。此时,那颗颤抖的心说话了:“我的儿子,你摔疼了吗?”老师还没讲完,学生们已是泪花闪烁。教师趁势高声说:“爱我们的母亲吧,无论母亲贫穷还是多病,她永远都是最亲爱的母亲。只有母亲才会不顾一切地疼爱自己的儿女。”接下来,教师乘势把祖国比喻成母亲,使学生深受感动,加深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可见,教师的语言,不仅要通俗易懂,还要形象鲜明、感情洋溢。只有“动之以情,深于母爱;晓之以理,细如雨丝”,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理科教师同样不可缺少,因为它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对讲授的东西形成相应的表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正如宋代教育家朱熹引用程颐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有位数学教师在介绍椭圆离心率0
美国心理学家塞门斯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哑的语音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成功。有时教师由于其语音声调太弱,学生听不清他的话,而他也不能用自己的声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语音声调如粗糙的晨号,非常刺耳。这要求教师说话要有节奏,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感,要做到有语速之快慢、急缓,语音之轻重、强弱,语流之疏密、断续,语调之刚柔,抑扬之变化。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与反应掌握语言的节奏。掌握语言教学的节奏,不但要把握语速的快慢,而且还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详略以及学生思维的张弛。
首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详略,教师应从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题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对于重点、难点,要工笔重彩,不惜泼墨如云。而对于次要部分,则应轻描淡写,惜墨如金。详略得当,才能产生良好节奏。
其次是语言速度的快慢与密度。优秀教师上课,速度快慢适度,语言繁简有致、疏密得体,一如隽永的绘画,令人赏心悦目。
课堂语言不宜过“疏”。速度太慢,说话慢条斯理,断断续续,重复讲解,繁琐说明,会导致“优势兴奋中心”不能保持适度的兴奋,令人味同嚼蜡,精神松弛,注意力弥散,听课时易走神、打瞌睡。反之,课堂语言过“密”,速度太快,走上讲台滔滔不绝、铺天盖地、密不透风,会把学生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无法静思默想,完整收取信息并及时反馈,对所学知识无法消化,特别是反应不够敏捷的学生,更觉无所适从。
语调上,应以纯美丰厚或清脆圆婉的音质、灵巧多变的旋律,通过带给学生听觉上的美感,营造教学氛围,完成教学目的。正如马卡连柯认为的那样,教师只有当他学会用十五至二十种不同的口气说“到这里来”时,只有当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嗓音做出二十种有细微差别的表情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行家。
二、非语言表达艺术
社会心理学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语言,而大部分非语言交流不是代替语言而是伴随语言出现。有心理学家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如下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 38%的语言 55%的面部表情。这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交流是何等重要。 非语言交流是以目光、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等非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的交流方式。马卡连柯就曾明确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看等等细枝末节……这里,我们就会触及众所周知的演剧方面以及舞蹈方面的技巧,运用嗓子的技巧,声调、视线和动作上的技巧,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1.眼神及面部表情
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是非语言行为的主要工具,它能表达许多复杂而又微妙的意思,师生关系常常靠视线接触来建立和维持。当学生在课堂上偷看小说、杂志,精力分散走了神,教师可暂停讲课。对不太专心的学生来说,尽管没注意到老师究竟讲了些什么,但当这种正持续的声音戛然而止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抬头观望何故,而老师也严肃地凝视着他,并配以皱眉、扬眉等面部表情以示提醒,及时唤回这些同学的注意力。当学生自觉性较强,课堂纪律较好时,教师可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并从学生的目光中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是疑惑、深思,还是期待、渴望或收获的喜悦,及时反馈。这样不仅能调整和优化控制教学过程,还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已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产生相得益彰的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报以信任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学生答题不畅,教师以期待、专注的目光,使学生用心思索,力求回答准确;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生动,富有创造性时,教师投以赞许、鼓励的目光,激发他的进取心。
2.动作、姿势和人际距离
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和约翰逊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动作和姿态是替代语言表达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辅助手段。”手是人体敏锐、丰富的表意传情器之一,准确恰当的手势不仅能增加老师讲课内容的信度,同时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应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需要迅速有力的就不能缓慢绵软,需要利落关键的就不能平铺直叙,需要柔软舒展的就不能匆匆收势。有位教师教学生写“飞”字,他一言未发,连续在黑板上写了7次,才满意地向学生点了点头。教师的这一举动,蕴含着写这个字的道理。学生正是从中受到熏陶启迪,甚至终生难忘。
教师的手势和动作一是可以诠释某种意思,如“飞翔”“射箭”之类的词语可做出相应的姿态;二是配合描述事物的某种特征,如“圆”“方”“大”等;还可发出行为信号,如做手势表示开始、终止或让学生再思考一下等。如对学生的行为或言行表示赞赏,教师也可肯定地点点头,拍拍学生的肩,或把手放在学生的肩上或头上。课堂上,教师的手势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奇。太少则死板,缺少生气和感染力;太多又显得琐碎凌乱,不利于表达内容;太奇则易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变换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走近或远离某些或某位学生,在离得近的地方侧面地或面对面地与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以达到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如对于上课一睡方休的学生,老师可利用讲课时的走动,在不产生新异刺激以分散其他同学注意的前提下,非常自然地走近身旁,轻拍其肩,唤回其注意。
总之,“传道授业解惑”可谓一门复杂的综合艺术,而其中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艺术更是教育艺术中的精髓。广大教师应在实践中反复探索、总结、升华,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艺术,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欣.教学语言艺术[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
[2]沈伟.和优秀教师一起读马卡连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班尼,约翰逊.教育社会心理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刘红玲,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管铮,河南省化工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