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理解为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最糟糕的时刻过去以后,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持续的低迷时期。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后,国内外的形势将更加复杂,后金融危机时期,对中国来说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挑战也前所未有。在这一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只有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才能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是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界定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企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15-02
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特征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各个国家的实体经济领域,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的、波及范围极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随后一年的时间里,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缓解危机,虽然避免了世界经济大萧条,但是这场危机还没有结束,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会不断的加深,世界经济与贸易将会进入较低增长期。本轮金融危机的实质是金融系统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超级泡沫”破裂所引发的危机。各国所出现的金融何时见底,扩散到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取决于各国金融系统、实体经济的健康程度,也取决于各国采取的应对方案是否措施得当,能否有效阻止危机的蔓延。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开始步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后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理解为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最糟糕的时刻过去以后,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持续的低迷时期。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的形势将更加复杂,全球经济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1.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美国次貸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国,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严冬期”。随着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深化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保护,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进口。伴随次贷危机的深化与扩展,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蔓延,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
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必有抬头,而当前的情况正激发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目前,在金融风暴肆虐垒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总之。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这种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涌现。
2.产业链重新整合。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竞争及国际产业整合,传统产品周期论被打破,新兴产业转移被提前和加速。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3.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等要素价格上升。我们认为,如果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市场力量自然作用结果的话,那么劳动力成本变动传递的其实是劳动力要素市场供求变动的价格信号,其必然会引起要素资源的重新配置。由于技术进步的基本特征仍以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技术为主。而经济增长又日益依赖于资本要素的快速积累,因此资本、劳动要素价格变化趋势仍将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持续上升。另外能源消耗的上升不仅来自于工业化结构升级这一基本背景,还来自于现有的基于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经济活动规模越大、能源资源消耗越多,随着各发展中国家进人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能源资源消费将会不断扩大。这样就使得全球在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的价格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
二、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后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多重的,既要应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又出现了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个时期,中国将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虽然金融危机触动全球,但中国却保持高增长,未来经济增长仍具有巨大潜力,而且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有限,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将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不会导致中国经济的整体衰退,中国经济的增长的长期趋势也不会改变。它们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强大的内在动力,同时又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各类挑战的主要来源。后金融危机时期,对中国来说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挑战也前所未有。世界经济进入了新阶段,国际金融呈现新格局,资本市场呈现新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参与国际资本流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从十七大以后,党中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理论认识上和实践推动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应对经济衰退的重要措施就是扩大总需求,总需求由国外需求与国内需求两部分组成,通过扩大出口来刺激总需求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途径。但是,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还没有见底,2009年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主要不是内部成本冲击,而是外部的需求冲击,我们很难利用人民币升值减缓、出口退税率提高以及出口补贴等刺激政策来缓和外需的下降。因此,尽快走出经济低谷的关键就是有效的刺激内需。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还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在这一特殊的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只有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才能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严重冲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挑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采用何种发展模式体现着企业对资源约束和市场条件的反应。例如,马克思在讲到发生在农业领域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时认为,这是耕作者对土地从充裕到稀缺的反应。在土地充裕时选择粗放经营是有利的,而“当耕作已经发达到一定的水平,地力已经相应消耗的时候,资本(在这里同时指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才会成为土地耕作上的决定要素。”换言之,此时的资源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土地稀缺了,以资本和技术代替稀缺的土地更为有利,于是发展模式就由粗放经营转向了集约经营。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能够成为主体,还在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实现创新成果市场化的主体。马克思指出,驱动企业创新的是追求超额利润的冲动。哪个企业率先创新,哪个业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回报,就可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我们看到,在三次工业革命中都涌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知名企业,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转变。这也说明,企业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好主体作用。
1.重塑企业战略定位,充分运用国内经济资源,努力开发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的国内市场。“十二五”时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需要企业发挥积极作用。要按照中央有关决策,完善政策设计,进一步明确政策行动在微观层面的抓手在哪里、有哪些。要推进公有制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素质,着力适应发展内需经济的要求。在鼓励外资进入,促进竞争的同时,加快、加强维护产业安全机制的建设。要按照中央有关决策,正确处理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兼并重组中各类企业的互动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国企在竞争性领域“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优胜劣汰”的功能,引导、支持和鼓励国企这个现成的、技术先进的大“抓手”发挥积极作用,并带动其他性质的企业,以便更好地更稳地扩大内需。
2.积极走出去参与跨国并购,同时把国外优质资源整合到国内市场中以实现国内产业重新布局、振兴和升级。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要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而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显然不可能光靠外资企业。外资企业不会把其先进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企业。更何况还有经济结构“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兴风作浪。中国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企业重组的重心应该放在国内。有实力和发展前途的国企要充分发挥作用,依靠外资促进竞争,有利于国内企业进步,但风险必须是可控的。所以,结构调整、企业兼并重组要立足依靠国内力量,对外资要引导有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求国企进而有为,发展壮大,积极参与结构调整、企业兼并重组。
3.重视企业自主研发并提高对传统要素的使用效率,努力降低成本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式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有企业通过推进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主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作出表率。国有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履行社会责任中更应当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企业就是关键,要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实践一再表明,企业的转型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胡鞍钢,鄢一龙.中国:走向2015,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责编:乔木)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企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15-02
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特征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各个国家的实体经济领域,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的、波及范围极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随后一年的时间里,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缓解危机,虽然避免了世界经济大萧条,但是这场危机还没有结束,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会不断的加深,世界经济与贸易将会进入较低增长期。本轮金融危机的实质是金融系统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超级泡沫”破裂所引发的危机。各国所出现的金融何时见底,扩散到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取决于各国金融系统、实体经济的健康程度,也取决于各国采取的应对方案是否措施得当,能否有效阻止危机的蔓延。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开始步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后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理解为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最糟糕的时刻过去以后,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持续的低迷时期。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的形势将更加复杂,全球经济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1.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美国次貸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国,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严冬期”。随着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深化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保护,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进口。伴随次贷危机的深化与扩展,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蔓延,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
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必有抬头,而当前的情况正激发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目前,在金融风暴肆虐垒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总之。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这种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涌现。
2.产业链重新整合。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竞争及国际产业整合,传统产品周期论被打破,新兴产业转移被提前和加速。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3.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等要素价格上升。我们认为,如果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市场力量自然作用结果的话,那么劳动力成本变动传递的其实是劳动力要素市场供求变动的价格信号,其必然会引起要素资源的重新配置。由于技术进步的基本特征仍以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技术为主。而经济增长又日益依赖于资本要素的快速积累,因此资本、劳动要素价格变化趋势仍将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持续上升。另外能源消耗的上升不仅来自于工业化结构升级这一基本背景,还来自于现有的基于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经济活动规模越大、能源资源消耗越多,随着各发展中国家进人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能源资源消费将会不断扩大。这样就使得全球在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的价格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
二、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后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多重的,既要应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又出现了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个时期,中国将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虽然金融危机触动全球,但中国却保持高增长,未来经济增长仍具有巨大潜力,而且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有限,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将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不会导致中国经济的整体衰退,中国经济的增长的长期趋势也不会改变。它们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强大的内在动力,同时又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各类挑战的主要来源。后金融危机时期,对中国来说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挑战也前所未有。世界经济进入了新阶段,国际金融呈现新格局,资本市场呈现新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参与国际资本流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从十七大以后,党中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理论认识上和实践推动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应对经济衰退的重要措施就是扩大总需求,总需求由国外需求与国内需求两部分组成,通过扩大出口来刺激总需求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途径。但是,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还没有见底,2009年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主要不是内部成本冲击,而是外部的需求冲击,我们很难利用人民币升值减缓、出口退税率提高以及出口补贴等刺激政策来缓和外需的下降。因此,尽快走出经济低谷的关键就是有效的刺激内需。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还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在这一特殊的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只有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才能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严重冲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挑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采用何种发展模式体现着企业对资源约束和市场条件的反应。例如,马克思在讲到发生在农业领域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时认为,这是耕作者对土地从充裕到稀缺的反应。在土地充裕时选择粗放经营是有利的,而“当耕作已经发达到一定的水平,地力已经相应消耗的时候,资本(在这里同时指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才会成为土地耕作上的决定要素。”换言之,此时的资源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土地稀缺了,以资本和技术代替稀缺的土地更为有利,于是发展模式就由粗放经营转向了集约经营。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能够成为主体,还在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实现创新成果市场化的主体。马克思指出,驱动企业创新的是追求超额利润的冲动。哪个企业率先创新,哪个业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回报,就可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我们看到,在三次工业革命中都涌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知名企业,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转变。这也说明,企业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好主体作用。
1.重塑企业战略定位,充分运用国内经济资源,努力开发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的国内市场。“十二五”时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需要企业发挥积极作用。要按照中央有关决策,完善政策设计,进一步明确政策行动在微观层面的抓手在哪里、有哪些。要推进公有制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素质,着力适应发展内需经济的要求。在鼓励外资进入,促进竞争的同时,加快、加强维护产业安全机制的建设。要按照中央有关决策,正确处理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兼并重组中各类企业的互动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国企在竞争性领域“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优胜劣汰”的功能,引导、支持和鼓励国企这个现成的、技术先进的大“抓手”发挥积极作用,并带动其他性质的企业,以便更好地更稳地扩大内需。
2.积极走出去参与跨国并购,同时把国外优质资源整合到国内市场中以实现国内产业重新布局、振兴和升级。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要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而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显然不可能光靠外资企业。外资企业不会把其先进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企业。更何况还有经济结构“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兴风作浪。中国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企业重组的重心应该放在国内。有实力和发展前途的国企要充分发挥作用,依靠外资促进竞争,有利于国内企业进步,但风险必须是可控的。所以,结构调整、企业兼并重组要立足依靠国内力量,对外资要引导有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求国企进而有为,发展壮大,积极参与结构调整、企业兼并重组。
3.重视企业自主研发并提高对传统要素的使用效率,努力降低成本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式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有企业通过推进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主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作出表率。国有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履行社会责任中更应当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企业就是关键,要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实践一再表明,企业的转型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胡鞍钢,鄢一龙.中国:走向2015,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责编: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