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剑在中西方都有重要的地位?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ingguixu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剑目前比较认同的是来源于匕首。所以一开始的剑都是很短小的。
  很多文明从青铜时期就开始使用剑,但是一开始中西方的剑的发展是不同的,中国的剑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世纪。
  西方的剑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可以看出,也许是出于铸造工艺的限制,剑的长度都是非常短的,大约只有二三十厘米,主要用法是刺。但是后期的发展却大相径庭,中国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剑长度已经达到近60厘米,而且剑身愈发厚重,主要的攻击方式也由刺变为了劈砍为主。
  越王剑已经达到56厘米的长度,然而同时期的马其顿王朝的剑依旧短小,因此此时的西方剑依旧以刺为主。所以要说文化传播是不可能的,中西方的剑的发展可以看得出是彼此相对独立的,但不管是中国的剑还是西方的剑,这个时候的剑在现在看来都是短剑。
  长剑时代的到来与接下来冶金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当铸造工艺达到要求了,材料的硬度韧性延展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也会带动工具的发展。
  中国的话,大概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逐渐发达并得到大量应用,此时韩国和楚国的名剑可谓享誉华夏,这时的剑,长度从80到140厘米的都有,传说当时图穷匕见时,秦王嬴政就是因为剑太长一下子拔不出来被荆轲追得满庭跑的。
  而西方大概到了安息王朝时代铁剑也已经普及。长度通常在60到70厘米。到了罗马帝国后期出现了称为Spatha的剑(这期间在君士坦丁堡出现了使用Spatha的贵族阶层Spatharius),至此,长剑时代来临了。
  至此,中西方的剑才携手走上了长剑的道路,至于后面的事情,随着甲胄的发展和用途的分化以及冶金工艺和铸造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剑的发展在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呈爆发式的发展。
  中国分出了袖里剑、短剑、斩马剑等等,西方也出现了双手剑、细剑、骑士剑等,过于复杂就不多说了。
  结论就是,中西方剑的发展不是文化的传播,而是共有特性的导致。
  再来说下剑的文化地位,剑作为战场上的武器,在中国,基本都只存在于历史早期,青铜和铁混用的时代,接下来就渐渐被刀所代替了,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剑的制作工艺复杂,尤其是打造细腻装饰繁重的剑。
  但在西方,剑作为主要武器却一直活跃在战场之上,至于原因,可能还要涉及到中西方铠甲的演变,这是很复杂的问题,不细讲,简单说下:
  西方的盔甲变化:铜甲(古希腊希腊)→ 皮甲、环甲、鳞甲(罗马帝国)→ 锁子甲(法兰克帝国)→ 板甲(15世纪左右)→ 胸甲(16世纪)→ 无甲(拿破仑时代)。
  中国的:皮甲、布甲、铜甲→锁子甲、鳞甲(南北朝、唐)→ 纸甲(宋,明)→ 棉甲(清)。
  为什么会这样?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西方的战争规模不同。中国从宋代开始除了少数重步兵采用了沉重的步人甲,绝大多数步兵都是无甲的,因为披甲保护马前卒的生命基本就是浪费资源。宋明两朝甚至用简单易制的纸甲充当标准甲胄(不过这个纸特别硬,和皮革有的一拼)。
  而西方战争的规模就相对较小,大多都是五万人以下的战争,法国有四万人就已经是欧陆第一大陆军了,所以士兵的生命非常珍贵,欧洲的制甲技术因此一直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前进。
  废话一大堆,也就是说,中国的铠甲是整片的,用剑不如用刀,用剑刺容易被弹开或者损坏剑,用剑劈砍?那你还不如用刀,成本还低。但是欧洲由于铸造工艺不完善,直到文艺复兴之前都无法制作整块的金属板,所以一直是鳞甲或者锁子甲,其薄弱处是连接金属板的地方,这些地方是用绳或皮革连接,刺剑可轻易刺穿而不被弹飞。
  因此剑在欧洲的战场上一直没有衰落,渐渐也成了武力的象征,常被佩戴以显示地位和武力。直到火器时期,剑的地位渐渐被手杖所代替,但仍然有手杖剑这种集礼仪与防身于一体的时尚单品,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
  后记
  将本期专题呈给主编的时候,主编随口说了一句:“在兵器中只有剑带鞘,刀里只有腰刀勉强算有鞘。”笔者好奇之余查了一下缘由。
  据说,古时候,师傅教弟子剑法,出师的时候都会送一把带鞘的剑或为弟子配一柄剑鞘,意义为藏锋——告诉弟子将刚学成的剑的自信张扬收敛起来,以免惹了不该惹的人,在没有必要的时候,切莫冲动拔剑。也有告诫弟子,剑本双刃,既能助人,也能害人,以免走上邪路。当然,也有为了保护剑而配剑鞘的意思。
  笔者想,无论剑代表高尚、君子、正义还是权势,终归使用它的都是人,是人便有善恶、正邪之分,比如“君子剑”,三个字听着俊逸儒雅,充满了正气,可是当它是岳不群名号的时候便成了虚伪的小人的代名词。
  剑与人一样,端看你为正为邪!
其他文献
如果说清明是个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相结合的“混血儿”,那么谷雨就是纯纯正正的“农”字号的“后裔”。因此,谷雨应该属于田野,属于村落,属于淳朴勤劳的农人。一句话,谷雨,农性十足。   谷雨时节的雨,缠缠绵绵淅淅沥沥,总带着些源自于神农氏的古韵古味,总携着些合辙押韵的焦急。走不出乡村的农历,是粒饱满的种子,渴望泥土的温存,期待雨水的滋润。   不知不觉间,雨,不紧不慢地来了。尽管谷雨的步子轻,但性
期刊
中国山水画,经过长时间的孕育,至唐末五代趋于成熟,到了北宋时期,迎来了一个辉煌的高峰:北方山水画派雄踞画坛,巨匠辈出,在荆浩、关仝、李成之后,一位“北派”大师精彩登场,他就是山水画大家范宽。   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卒未详,略晚于李成。有资料考证他约生于950年前后,卒于1026年左右。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说范宽“仪状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宣和画
期刊
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历磨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      有时理解也很简单,只需顺着时间走到对方曾在的阶段就好了。      假如你决定将一个人或一件事遗忘掉,你所应当做的并不是将它藏匿在心中,让它在记忆中发芽,而是必须让它在语言的磨砺中失去弹性。      伤害你的人不是比你强大就是比
期刊
狄仁傑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以不畏权贵著称。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可谓推动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也是历史上处理辛辣问题的绝对高手。   武则天执政期间提拔重用狄仁傑,封他为宰相参与朝政,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随着武则天年事已高,越来越疑神疑鬼,看谁都像拉帮结派想谋反,在立谁当太子
期刊
陈寅恪有“以史证诗”之法,其门人王永兴归纳此法云:“以宋贤治史之法治诗。”即注意“时间、空间、人事相结合之法”。而用此法证诗的典范之作是《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曾直呼白居易之诗“诚足当诗史”,此笺证稿充分地展示了以史证诗的具体操作过程,及作者对“诗史”的认识。  王永兴说:“古今史家以时间、空间之法考证史实者多矣,但罕有人能如先生之精湛细密。因先生之考据使用可信之史料外,复注重人情事理。此亦宋贤考
期刊
上文将庆亲王置于整个专制集团的统治结构之中,强调的是其在当时的体制中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谈的更多的是体制本身,较少涉及庆亲王个人的特质——本文可以说是对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在本文中,作者对庆亲王的考察是全面而公允的,因此您可以看到庆亲王种种鲜为人知的面相——他出身微贱,他曾是著名的改革派等等。平心而论,庆亲王并不像习骅说的工作能力那么差,其特质中不乏闪光的一面。然而这么多闪光点最终都没有发
期刊
离开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后,大清帝国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圣-路易斯”号邮轮于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李鸿章在美国受到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9月2日上午9时许,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
期刊
中国印  中国印作为奥运会的标志广为传播。以白文(阴文)形式将中国文化中印章手段介绍给外国人,告知他们我们有这样一种文化形式——印章,几千年来精神上以此为信,物质上以此为凭。  据官方的介绍,这是一个“京”字,含义是舞动的北京。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和不懂篆字的中国人看这字确实如一个舞动红绸的小人,灵动美丽。  很可惜这让人理解上会发生歧义。以篆书而论,这个字明白无误地是个“文”字,可以归为小篆。秦始
期刊
什刹海,这片古老的水湾是北京的母亲河,曾通过京杭大运河为整座城市百万居民运来南国的食粮。她“更像一个文化乳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化人。北京近现代史中为人敬仰的文化巨人,又有哪一位不曾留足迹和笔墨与什刹海呢?北京是文化之都,什刹海是文化之海。若从文化的角度观之,什刹海的风韵之美与资质之深乃京城之最。  辅仁大学与“国宝”陈垣  沿着清朝两广总督、洋务派核心人物张之洞故居的后墙向西,路经郭沫若故居,
期刊
唐代以前,我国已有以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音乐治疗理论,正如《晋书·律历》中所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侧隐而仁发;闻其徵声,使人乐善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辟经音辨》也记载:“乐,治也。”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音乐可以通过心理效应而达到养生保健作用。人有五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