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于肉类需求度也在逐渐上升,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养殖业发展。尤其是养猪业,作为人们日常最主要的肉类食品,养猪场的疾病防治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食品卫生安全,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阻碍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由此,本文主要就规模猪场的疾病防治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疾病防治策略,将工作落实到实处,确保食品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 规模猪场 养猪业 猪场疾病 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7-0260-01
猪场的规模化养殖大大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养猪业的规模和数量的增加,相应的对于猪场疾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更充分的将猪场疾病落实到实处,成为规模化猪场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所在。尤其是在季节较为炎热时期,是猪场疾病高发期,猪场内的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需要充分提高警惕,严格遵循猪场相关管理制度,定期消毒处理,做好疾病预防措施,一旦发现疾病源及时遏制,防止疾病的传播,造成更严重的损失。与此同时,对于饲料和营养供给应予以重视,建立合理的疾病防控体系,提升疾病防控工作质量。由此看来,需求合理的疾病防治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规模化猪场疾病传播特点
1.1 传播速度快
规模化猪场疾病流行特点,最为典型的就是传播速度快,由于规模化猪场养殖规模较大,只猪密集,所以一旦发生疾病将大范围传染,这些细菌一旦侵入只猪体内,将快速繁殖,影响只猪肉质安全。与此同时,规模化养猪采用的是分段式饲养工艺,这样进一步增加了疾病在只猪中的传播和流动,造成更加严重的疾病危害。
1.2 接触性传染疾病增加
规模化养猪采用的是高密度养殖,集约化经营管理,只猪之间的距离变小,一旦出现接触性传染疾病,诸如猪痢或者猪疥螨等疾病,传播更加容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遏制传播,将造成大面积的猪死亡,或者侵害到肉质安全,一旦这种疾病死亡猪肉进入市场,将对顾客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
1.3 疾病非典型化
规模化养猪由于整体免疫水平不高,一些重大疾病传染能力较强,经常会出现只猪死亡的现象,这些疾病的传染能力加强,相应的在只猪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通俗来讲就是疾病发生变异,适应能力更强,以往在教材中的疾病防治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要,非典型的猪瘟现象时有发生,尽管多数只猪已经免疫接种,但是仍然缺少足够的机体免疫力,一旦受到新型病菌的侵蚀,将造成疾病的发生。
2 规模化养猪场疾病防治策略
2.1 做好猪场的选址工作
猪场的选址工作对于疾病防治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猪场选址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猪场疾病发生几率,一般情况下,猪场的选址多是在平整、干燥和地势高的区域建造猪场,并且保证猪场的阳光照射时间充足,附近的水源充足,保证猪场的正常养殖活动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猪场选址应该同人们生活区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者对外界人们生活产生不良影响[2]。
2.2 做好规模猪场的日常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是规模猪场的一项日常重要工作内容,病毒和细菌是导致猪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说,应该保证规模猪场内的卫生安全,尽可能的加你过低细菌滋生引发疾病的可能性,确保养猪场的经营活动有序开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猪场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包括文字、苍蝇和蟑螂等,这些害虫不仅会影响猪的正常休息,还可能带来病菌,进入猪身体内,影响猪的身体健康[3]。故此,应该对于这些害虫需要及时消灭,并且设置消毒室和更衣室等区域,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一面外来病菌带入主场内;工作人员在进入猪场之前同样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严格遵循相应规定着装和工作,将消毒工作落实到实处。此外,还应该对猪场的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和考核,帮助工作人员更加充分的掌握猪的疾病防治和消毒知识,提高疾病防治意识和工作水平,切实保障猪场内的卫生安全。
2.3 坚持自养自繁的猪场发展原则
养猪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外来猪种的引进很可能打破原有猪场的平衡,带来新的细菌和疾病,改善原有猪场内菌群平衡。故此,规模养猪需要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通过自家猪场中的种猪进行繁殖,规避外来猪种的引进,这样可以有效保护猪场内种猪基因。此外,规模养猪的饲料喂养工作同样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选择统一的饲养方式,一旦饲料出现问题将造成猪场内所有只猪出现问题。所以,需要严格把控饲料质量关,做好饲料保存和消毒工作,防止饲料回流,定期清理排泄物,防止细菌滋生。
结论
综上所述,规模化的猪场疾病防治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猪场的长远发展,需要予以高度重视,能够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将防疫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婕,闫永平,赵晓静等.猪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策略[J].中国畜牧兽医,2013,34(6):122-123.
[2]吕帆.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策略[J].吉林畜牧兽医,2014,35(2):32-33.
[3]成祖斌,朱柳燕,张南等.规模化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防治策略[J].兽医导刊,2012,11(5):20-21.
[关键词] 规模猪场 养猪业 猪场疾病 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7-0260-01
猪场的规模化养殖大大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养猪业的规模和数量的增加,相应的对于猪场疾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更充分的将猪场疾病落实到实处,成为规模化猪场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所在。尤其是在季节较为炎热时期,是猪场疾病高发期,猪场内的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需要充分提高警惕,严格遵循猪场相关管理制度,定期消毒处理,做好疾病预防措施,一旦发现疾病源及时遏制,防止疾病的传播,造成更严重的损失。与此同时,对于饲料和营养供给应予以重视,建立合理的疾病防控体系,提升疾病防控工作质量。由此看来,需求合理的疾病防治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规模化猪场疾病传播特点
1.1 传播速度快
规模化猪场疾病流行特点,最为典型的就是传播速度快,由于规模化猪场养殖规模较大,只猪密集,所以一旦发生疾病将大范围传染,这些细菌一旦侵入只猪体内,将快速繁殖,影响只猪肉质安全。与此同时,规模化养猪采用的是分段式饲养工艺,这样进一步增加了疾病在只猪中的传播和流动,造成更加严重的疾病危害。
1.2 接触性传染疾病增加
规模化养猪采用的是高密度养殖,集约化经营管理,只猪之间的距离变小,一旦出现接触性传染疾病,诸如猪痢或者猪疥螨等疾病,传播更加容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遏制传播,将造成大面积的猪死亡,或者侵害到肉质安全,一旦这种疾病死亡猪肉进入市场,将对顾客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
1.3 疾病非典型化
规模化养猪由于整体免疫水平不高,一些重大疾病传染能力较强,经常会出现只猪死亡的现象,这些疾病的传染能力加强,相应的在只猪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通俗来讲就是疾病发生变异,适应能力更强,以往在教材中的疾病防治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要,非典型的猪瘟现象时有发生,尽管多数只猪已经免疫接种,但是仍然缺少足够的机体免疫力,一旦受到新型病菌的侵蚀,将造成疾病的发生。
2 规模化养猪场疾病防治策略
2.1 做好猪场的选址工作
猪场的选址工作对于疾病防治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猪场选址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猪场疾病发生几率,一般情况下,猪场的选址多是在平整、干燥和地势高的区域建造猪场,并且保证猪场的阳光照射时间充足,附近的水源充足,保证猪场的正常养殖活动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猪场选址应该同人们生活区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者对外界人们生活产生不良影响[2]。
2.2 做好规模猪场的日常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是规模猪场的一项日常重要工作内容,病毒和细菌是导致猪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说,应该保证规模猪场内的卫生安全,尽可能的加你过低细菌滋生引发疾病的可能性,确保养猪场的经营活动有序开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猪场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包括文字、苍蝇和蟑螂等,这些害虫不仅会影响猪的正常休息,还可能带来病菌,进入猪身体内,影响猪的身体健康[3]。故此,应该对于这些害虫需要及时消灭,并且设置消毒室和更衣室等区域,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一面外来病菌带入主场内;工作人员在进入猪场之前同样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严格遵循相应规定着装和工作,将消毒工作落实到实处。此外,还应该对猪场的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和考核,帮助工作人员更加充分的掌握猪的疾病防治和消毒知识,提高疾病防治意识和工作水平,切实保障猪场内的卫生安全。
2.3 坚持自养自繁的猪场发展原则
养猪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外来猪种的引进很可能打破原有猪场的平衡,带来新的细菌和疾病,改善原有猪场内菌群平衡。故此,规模养猪需要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通过自家猪场中的种猪进行繁殖,规避外来猪种的引进,这样可以有效保护猪场内种猪基因。此外,规模养猪的饲料喂养工作同样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选择统一的饲养方式,一旦饲料出现问题将造成猪场内所有只猪出现问题。所以,需要严格把控饲料质量关,做好饲料保存和消毒工作,防止饲料回流,定期清理排泄物,防止细菌滋生。
结论
综上所述,规模化的猪场疾病防治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猪场的长远发展,需要予以高度重视,能够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将防疫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婕,闫永平,赵晓静等.猪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策略[J].中国畜牧兽医,2013,34(6):122-123.
[2]吕帆.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策略[J].吉林畜牧兽医,2014,35(2):32-33.
[3]成祖斌,朱柳燕,张南等.规模化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防治策略[J].兽医导刊,2012,11(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