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打新荷,情景露心迹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ng_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元曲与先秦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样,是中华文学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瑰宝。中华民族由秦朝而进入大一统,思想上一直沿袭由春秋而来的儒、道。魏晋时期佛教盛行。至忽必烈建元,汉人的统治覆灭,元的统治对汉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是颠覆性的。此时,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唯一出路就是逃避现实、娱情山水和麻醉性灵,所以这些人就很自然地表现为“醉酒”状态,一直留存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思想酒糟即道家的无为清静,在这种环境中不断被发酵,元曲就成了他们发泄情感、排遣抑郁的“流行歌曲”。
  “骤雨打新荷”是曲子名。作者元好问,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著作有《中州集》《南冠录》《壬辰杂编》等,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
  此曲上片写景,呈现出三个特色:色彩鲜艳,声响动人,动静相和。词人先大笔着色,浓墨重彩,“绿叶阴浓”,铺写出池塘水阁一片浓绿的景色;随之在万绿丛中点染朵朵鲜红的石榴花,色彩对比强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完全是一幅色彩浓艳的骤雨新荷图,这是色彩美。再听声响:有檐前树上乳燕、雏莺对老鸟的呼唤,有高楼柳树上鸣蝉无忧的和歌,又有雨点沙沙与击打新探出水面圆圆荷叶的柔响……大自然的声响从这鲜活的图景中溢出,富有音乐美。加之静景中突来的一阵骤雨,点点滴滴,这哪里只是滴落在新荷上,更是敲打在读者的心上,这首曲就更加灵动起来,给画面增添了动态美。
  上片中的几个词语很值得玩味。“偏趁凉多”的“趁”,表现出词人在百无聊赖中对大自然一见钟情,是在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对恬淡、自由生活的孜孜追求。“朵朵簇红罗”中的“簇”字,赋予海榴以生命,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海榴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景色,我们仿佛看到这大自然的精灵簇拥着、呐喊着盛开的情景。“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中的“弄语”“相和”,鸟儿、蝉儿成了自然界的琴瑟歌手,奏响大自然自由、美妙的乐音。“琼珠乱糁,打遍新荷”,一个“乱”字,虽杂乱无章,却更为自然,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一个“遍”字,淋漓尽致,表现的是作者受“骤雨”洗礼的愉悦心情。
  下片是对自然美景把玩后的深思与感悟。“良辰美景”承上,“休放虚过”启下。那些令人沉醉的良辰美景有多少能被人记住,一切的喧嚣终将归于宁静。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逆天而为,苦苦挣扎,去追逐那世俗的名利与身外的钱财?曲中虽用了及时行乐的消极语,我们却可以从中辩证地理解词人写作此曲的真意:既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就不如调整自己的心态,顺应自然,享受平和的生活,在飞逝的时光中获得心灵的永恒与愉悦。
  这首小令,景色清丽动人,感情凄苦矛盾,情景交融,作者的心迹蕴含其中,值得我们玩味。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密歇根大学的帕林克萨教授提出了交互式课堂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建构学生学习目标为基础,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意识到学生是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的知识创造者,建议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吻合。它指导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例如,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握手问题”进行讲授,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
期刊
在我们身边,经常看到一些人,他们有些会画画,有些能歌善舞,有些下棋在当地堪称一流,而且他们大部分还是无师自通的。究其原因,是他们对此有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点不假,他们如果不是对那些事情情有独钟,又怎么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钻研它们呢?当然,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仅仅靠兴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信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下面笔者就谈谈兴趣、信心和勤奋对初中生学好数学的影响,以期
期刊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脑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学校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多媒体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更是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性突出,富有创意  传统的英语课堂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巴,
期刊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自《诗经》中出现了对灿烂生命进行礼赞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国风·周南·桃夭》)这一千古名句后,“落花”就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墨客笔端常见、心中常思之物,成为最具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学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落花”意象昭示了我国诗词鉴赏中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无论“竹外桃花三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生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与拓展是很有帮助的,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的学习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生成。  一、创设情境,预设生成  课堂生成是课堂教学活力的体现,合理地处理这些生成素材,能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同时,还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认知,提升课堂教學效率。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情境创设有意识地预设课堂生成是常用的方法。教师让学生演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近几年名著试题进入了中考,这既是和高中语文教学接轨,又对落实新课标精神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名著阅读,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但是随着名著阅读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在名著教学的实践中,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有时真是不知所措!  一、关
期刊
“问”既是思考与探索,又是回顾和收获,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是值得大家探讨的艺术,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完全符合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步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深感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大胆践行课
期刊
在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戏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随意找一位初中生,问问语文学习最怕什么,听得最多的是这样一个词“作文”。是的,从教多年以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写作文,尤其农村初中的学生,碍于学习条件的限制,阅读量有限,再加之生活阅历的缺乏,使作文更是成为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农村初中学生怕作文的原因  (一)学生生活单一,缺少生活感悟  农村学生的生活面十分狭窄,几乎是
期刊
一个小男孩问正在写信的奶奶:“奶奶,您在写什么?”奶奶停下手中的笔,对孙子说:“我在写你的事情,但比我所写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正在使用的这支铅笔。希望你长大后,也能像这支铅笔一样。”  奶奶的话激起了小男孩的兴趣:“它和我见过的铅笔都一样啊!”  “孩子,这支铅笔具备了五种特性。如果你也能拥有这五种特性,那么你将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奶奶说。  “铅笔的第一种特性是,尽管能记下很多大事,但那是因为一直
期刊
九成国人“提笔忘字”有多可怕?  假如某天人类只需通过思维来沟通,书写退化成生活附属乃至消失,“提笔忘字”又有什么值得惊诧和难过的?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爱调研旗下问卷网发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8%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对此有专家建议,即便在电脑时代,我们也有必要提起笔来写写字,因为汉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让我们文化的根基塌了。  98.8%的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