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录本身,即是对抗。”我们的记录,是对“遗忘”的一种对抗。说是缅怀也好,重温也罢;探寻革命故事也好,还原历史真相也罢,在历史与当下的时空交替中,完成的是对信念和理想的认知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它们不再只是教科书里的严肃沉重的内容,我突然觉得,自己与它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的钟声在耳边响起,回首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涟漪,每一个历史的片段都渐渐地清晰。我们带着内心的感动,去寻觅那令我们难割舍的感情,寻觅那令我们向往、令我们新奇的历史足迹。
一路执着追寻,一路引吭高歌,一路深沉诉说。
多少文人墨客书写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多少英雄儿女将热血挥洒沙场?铁骨铮铮、战马啾啾。岁月的泥沙不会掩埋历史的足迹。一曲曲英雄赞歌,一段段真情浮现。永远都闪烁着最耀眼,最美丽的光芒,承载着最真实、最浓厚的深情。
一路向西,追寻爷爷解放大西北之路
每到国庆之时,举国欢腾,一早打开电视,听着《义勇军进行曲》高亢激昂,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飘扬在蓝得像被洗过一样的天空中。犹记得09年纪念建国60周年的大阅兵,合唱团军歌嘹亮,飞机大炮荷枪实弹整装待发。
电视机前,坐着我的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阳光从窗子里照进来,细小的灰尘在光晕里起舞,高谈阔论喜笑颜开都是真实而生动的日常。当我凝望着一切时,有种莫名的愉悦感,顺着末梢神经传入大脑,直到嘴角上扬。无数家庭都有与抗战有关的故事,这样的关联,与“爱国、民族”以及所有宏大而振奋的溢美之词不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家族历史,与我们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在我的爷爷去世之后,我的父亲决定给他的军人父亲写回忆录。然而,我的爷爷老来得子,与父亲相伴的时光并不算太多,而且父亲少年叛逆,中年忙碌,对爷爷的过往了解少之甚少。这一年,他退休在家,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路向西,寻亲问祖,重走他的父亲当年在西北战场的革命旅程,以此缅怀先烈,也算是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恰逢我从学校到工作的更替间隙,这最后一个假期,我与父亲一起完成这次生命的探寻。
这许多年来,我与父亲终于有机会一起做一件事情,一路上我们相互关照,做了对方的知己和朋友。我不再是只懂索取的小女儿,他也在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面前把自己不善运用新科技的短板暴露得一览无余,而关系的对等有时候要依靠具体的事件才能改变。
我的爷爷生于一九一六年,一九三七年十月从山西吕梁孝义附近加入八路军抗日游击队。两个月后,这支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总司令部炮兵团。太原沦陷后,阎锡山带着剩余部队退守临汾,不久临汾沦陷。阎锡山带领部下退守秋林。毛主席一声令下,八路军总司令部从临汾西渡黄河,进入陕甘宁边区洛川县。一九四零年,我的爷爷调入陕甘宁边区警一旅三团,驻守马兰山区,保卫延安南大门,之后参加边区大生产。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爷爷所在的警一旅三团编入第一野战军,开始了跟胡宗南部队的战斗。他先后参加过陕中战役、瓦子街战斗、扶眉战役、解放河西走廊、解放兰州等战役。一九五四年复员,退伍时任一野二兵团四军十师三十团炮兵连连长。他作战能力很强,但因为恃才傲物,屡次被降级,退伍时仅作为连长卸任。
解放以后,爷爷在甘肃临夏认识奶奶,双方情投意合,于是爷爷在甘肃娶妻生子,转业后先后在甘肃临洮、武都、天水等地工作生活。我的姑姑、父亲都出生在西北。一九六二年,国家压缩城市人口,一纸调令,爷爷携家带口回到原籍山西吕梁的村里,那年我的父亲刚满一岁。此后,为了一些工作手续的问题爷爷曾带着父亲往返过几次甘肃和山西,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据父亲回忆,每一次的旅程都极艰难。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后,当父亲决定带我们重走革命路线的时候,他毅然执意选择最慢的火车,背了满满一包葱油饼,一个军用的双肩包和水壶。他说:“既然是追寻革命足迹,就要有模有样的出发。飞机拉杆箱商务套餐,那是出公差,感觉大不一样。”一路上,他都在回味当年从西北回山西,如何提早准备,如何艰苦。然而,他十六岁的儿子,我的弟弟,少年正当时,多少有些抱怨,他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心意,低头沉浸在手机游戏的虚拟世界当中。
一夜之后,我们抵达宝鸡,再换乘公交、三轮,辗转来到此行第一站——位于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的扶眉战役纪念馆,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从这里横穿而过。园子不大,苍松翠柏,青草如茵,就是在这里安葬着七百多名在扶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忠骨。这一战在历史上对于解放大西北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九四九年七月,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第一野战军兵分三路,一举歼灭国民党四个军、六个师和另外六个团近四万三千余人,彻底解放了宝鸡。
在烈士陵园的墓碑前,详细记录了这次战役的经过: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日——十四日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与从西安败退的十七万国民党军,进行了著名的“扶眉战役”,彻底解放了关中。一野兵分三路发起进攻。王震率第一兵团,沿户县、周至西进,在子午口、黑山寺、哑柏、横渠击溃敌九零军后,十四日攻占宝鸡益门镇;许光达率第二兵团攻克临平,经天度、法门、青化、益店,一夜行军七十五公里,插至敌军后方的罗局镇,又夺取了眉县车站,连续击退敌军十余次突围。后又激战十余小时,攻克扶风。将敌六十五军一部及三十八军、一一九军大部压缩于午井以南、眉县城北至葫芦口之渭河滩,与第一兵团围歼。担任战役正面主攻任务的解放軍第十八兵团,在周士第指挥下由西凤公路、陇海铁路西进,首歼漆水河两岸及武功南北线之敌后,一部插入杏林、绛帐,击溃敌九四七师,歼灭一八七师主力,收复武功,继续进军至罗局镇东南与第二兵团会师,合歼残敌。杨得志率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在乾县、礼泉阻击马鸿逵,保证了扶眉战役的胜利进行。
烈士陵园的墓碑一个一个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如果你不看墓碑上的名字,他们被统一叫做中国人民解放军,轻轻擦拭落满灰尘的碑文,你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有名有姓:李万和、马介民、张小勇……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曾经也都是有血有肉的少年,他们都是爷爷生前的战友,山西人居多,他们中的大多数牺牲时差不多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风华正茂。最小的只有十四岁。他们在自己最好的年纪,浴血奋战,埋骨他乡。 在纪念馆的一面墙上,有几张落款写有“毛泽东”的“牺牲证”。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任何一个家庭收到亲人“光荣牺牲”的这一纸证书,都是一种灾难性的打击吧。然而,背对着的另一面墙,鲜红的锦旗一面接着一面,遥想当年,捷报频传,屡战屡胜,活下来的士兵得到嘉奖,欢欣鼓舞摇旗呐喊,该是多么振奋人心的盛大场面。我们找到了爷爷当年所在部队的锦旗,右边是一行金色的小字——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四军十师三十团,正中间“能攻能守”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落款是第一野战军西北军。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生与死,在战争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后,只作为一墙之隔的距离。不知何故,我竟在这埋葬先烈的墓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英勇无敌的战士,他们在有限的时光里创造了超越生命的荣光。
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
结束了宝鸡之行,我们坐上了从宝鸡去往兰州的火车,我发现,弟弟关掉了手机游戏,他似乎开始有了一点感触,自己发了一条微博,发了一张在那面“能攻能守”的旗帜下面的合影,他写道:“哥也算是个红三代,身后这面旗帜,是我爷爷跟他的弟兄们打败老蒋,彭总赏的。牛吧。”
又过了一会儿,他回过头来跟我说:“姐,为什么我发TFboys的时候,那么多人点赞,真人真事摆这儿,却没有人关注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只戏谑地和他说:“大概因为他们没有一个骁勇善战的爷爷,和一個有情怀的爸爸吧!”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火车已经开进了兰州,爸爸说,下车之后,先去看著名的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也叫天下黄河第一桥,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这座桥的作用相当大。一九四七年七月的扶眉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直指兰州,八月二十五号凌晨,三发红色信号弹划破黎明前的黑暗腾空而起,拉开了解放兰州的序幕。
经过一整天激战,一野各部队先后攻占了兰州南山各阵地。当时,敌军司令官马继援坚守兰州的决心发生了动摇,遂与在西宁的军阀马步芳联系,决定带领各部队在黄昏后趁夜通过中山桥退往青海。二十五日十九时许,一野第三军第七师三营八连,在七连、九连的协同下,迅速向中山桥逼近,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守桥敌军负隅顽抗,企图扼守住这条生命线。八连指战员集中所有火力压制敌人,掩护突击队冲击。九连攻占西关外城,居高临下,集中火力攻击敌守军。战斗愈加激烈,两辆装载弹药的汽车被打中起火爆炸。战斗进行到午夜二时许,八连终于占领了桥头阵地,彻底切断了敌军退路。二十六日凌晨六时,当发现死守白塔山的敌军仍不断向南攻击时,一野第四军当即组织炮兵火力掩护我军迅速通过中山桥向北发起攻击,歼灭守敌。十一时,第十九团一部跨越中山桥,击溃残敌,将飘扬的红旗插上了白塔山顶,宣告了兰州解放。
如今的兰州已是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黄河两岸高楼鳞次栉比,而这座百年老桥依然岿然不动,就像一位年长的智者,见惯了血雨腥风,平静而安详地守护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桥下是缓缓流过的黄河水,偶尔湍急,浪花拍打在两岸的石滩上,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半个世纪以前,第一野战部队长途行军,从宝鸡来到这里,地广人稀,又逢雨季道路泥泞,在粮食弹药鞋袜都补给不足的困境中作战,何其艰难。小时候听爷爷讲过,部队不适应西北高原气候,加上长时间户外荒野露宿,很多人患上疟疾,他们缴获国民党的粮食,来不及磨成面粉,只能煮麦粒为食。
静静地在这个爷爷生前念叨过的大桥上走一走,姑姑说,如果爷爷还活着,行至此处,一定会涕泪交加。如今,他已经故去十九年,连同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一起远去了。十九年以后,我们来到这里是替他完成心愿,也是为我们自己重新寻找一种心灵的支撑吧。
沿着黄河水逆流而上,两旁是一处地势狭长的公园,绿植掩映微风轻拂,就像每一座城市都为市民修建的公园一样,在那里,大妈们跳着千篇一律的广场舞,小孩子抽打着旋转的陀螺,猫猫狗狗肆意穿梭在人群中,卖纪念品的小贩顺便散发着旅游广告,如织的游人举起剪刀手,争先恐后合影留念。我想,爷爷们如果能够看到现世的繁华,也该是心满意足的吧。平安喜乐,或许是对他们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最好的缅怀。
爷爷奶奶的爱情足迹
爷爷和奶奶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一段佳话,但一直以来,父亲对此都讳莫如深,不肯把这一段动人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这一次,机会终于来了。
“姐,姐,今天是七夕,中国的情人节呀!”一觉醒来,弟弟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说,微博早就被小伙伴们刷屏了,也难怪,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懵懂正当时。这时候,大巴停在高速公路上的一个服务区,父亲拉我们下车,说他临时决定要改变行程。对于父亲的决定,我很少质疑,因为我了解他性格中的随性,就像看待我自己骨子里对自由的向往,我们都是期待生命里突如其来的惊喜多过安排妥当的命中注定。
果然,下车后,父亲指着临洮汽车站的站牌对我们说:“这里是你们爷爷奶奶当年结婚的地方。”
半个多世纪以前,爷爷和奶奶从这里出发,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们两人相差二十岁,可以说是老夫少妻了,两人相亲相爱,互相扶持,携手走完了这一生的风风雨雨。这一天恰好是七夕,到底是是机缘巧合还是自有天意,谁也说不清。但可以确信的是,我的爷爷和奶奶,在这二十岁的年龄差距面前,在数千公里的南北地域差异面前,在几乎一无所有的现实面前,在旁人指指点点的传统礼教面前,坚决地走到一起。这样的爱情故事,足以秒杀那些在大街上手捧鲜花的痴男怨女。革命时期的爱情,因为信念和理想的一致而走到一起,想来是更加浪漫和长久的。
走在这个并不繁华的小县城里,我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脚步轻盈,满心欢喜。脑海中想象着当年年轻貌美的奶奶与他英俊魁梧的军人丈夫,如何躲开众人非议,在这里安居一隅,白手起家,欢欢喜喜地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并且延续了革命后代。
两年以后,由于工作调动,奶奶跟随爷爷一起去了天水,并在那里生下了我的父亲。半个多世纪以后,父亲带着他的子女,重新来到了他的出生地。一路上,只要是在路边看到写有天水的路标和指示牌,他就会露出孩子气的神色,始终重复的一句话是:“我就是生在这个地方的。”
历史的钟声在耳边响起,回首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涟漪,每一个历史的片段都渐渐地清晰。我们带着内心的感动,去寻觅那令我们难割舍的感情,寻觅那令我们向往、令我们新奇的历史足迹。
一路执着追寻,一路引吭高歌,一路深沉诉说。
多少文人墨客书写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多少英雄儿女将热血挥洒沙场?铁骨铮铮、战马啾啾。岁月的泥沙不会掩埋历史的足迹。一曲曲英雄赞歌,一段段真情浮现。永远都闪烁着最耀眼,最美丽的光芒,承载着最真实、最浓厚的深情。
一路向西,追寻爷爷解放大西北之路
每到国庆之时,举国欢腾,一早打开电视,听着《义勇军进行曲》高亢激昂,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飘扬在蓝得像被洗过一样的天空中。犹记得09年纪念建国60周年的大阅兵,合唱团军歌嘹亮,飞机大炮荷枪实弹整装待发。
电视机前,坐着我的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阳光从窗子里照进来,细小的灰尘在光晕里起舞,高谈阔论喜笑颜开都是真实而生动的日常。当我凝望着一切时,有种莫名的愉悦感,顺着末梢神经传入大脑,直到嘴角上扬。无数家庭都有与抗战有关的故事,这样的关联,与“爱国、民族”以及所有宏大而振奋的溢美之词不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家族历史,与我们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在我的爷爷去世之后,我的父亲决定给他的军人父亲写回忆录。然而,我的爷爷老来得子,与父亲相伴的时光并不算太多,而且父亲少年叛逆,中年忙碌,对爷爷的过往了解少之甚少。这一年,他退休在家,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路向西,寻亲问祖,重走他的父亲当年在西北战场的革命旅程,以此缅怀先烈,也算是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恰逢我从学校到工作的更替间隙,这最后一个假期,我与父亲一起完成这次生命的探寻。
这许多年来,我与父亲终于有机会一起做一件事情,一路上我们相互关照,做了对方的知己和朋友。我不再是只懂索取的小女儿,他也在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面前把自己不善运用新科技的短板暴露得一览无余,而关系的对等有时候要依靠具体的事件才能改变。
我的爷爷生于一九一六年,一九三七年十月从山西吕梁孝义附近加入八路军抗日游击队。两个月后,这支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总司令部炮兵团。太原沦陷后,阎锡山带着剩余部队退守临汾,不久临汾沦陷。阎锡山带领部下退守秋林。毛主席一声令下,八路军总司令部从临汾西渡黄河,进入陕甘宁边区洛川县。一九四零年,我的爷爷调入陕甘宁边区警一旅三团,驻守马兰山区,保卫延安南大门,之后参加边区大生产。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爷爷所在的警一旅三团编入第一野战军,开始了跟胡宗南部队的战斗。他先后参加过陕中战役、瓦子街战斗、扶眉战役、解放河西走廊、解放兰州等战役。一九五四年复员,退伍时任一野二兵团四军十师三十团炮兵连连长。他作战能力很强,但因为恃才傲物,屡次被降级,退伍时仅作为连长卸任。
解放以后,爷爷在甘肃临夏认识奶奶,双方情投意合,于是爷爷在甘肃娶妻生子,转业后先后在甘肃临洮、武都、天水等地工作生活。我的姑姑、父亲都出生在西北。一九六二年,国家压缩城市人口,一纸调令,爷爷携家带口回到原籍山西吕梁的村里,那年我的父亲刚满一岁。此后,为了一些工作手续的问题爷爷曾带着父亲往返过几次甘肃和山西,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据父亲回忆,每一次的旅程都极艰难。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后,当父亲决定带我们重走革命路线的时候,他毅然执意选择最慢的火车,背了满满一包葱油饼,一个军用的双肩包和水壶。他说:“既然是追寻革命足迹,就要有模有样的出发。飞机拉杆箱商务套餐,那是出公差,感觉大不一样。”一路上,他都在回味当年从西北回山西,如何提早准备,如何艰苦。然而,他十六岁的儿子,我的弟弟,少年正当时,多少有些抱怨,他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心意,低头沉浸在手机游戏的虚拟世界当中。
一夜之后,我们抵达宝鸡,再换乘公交、三轮,辗转来到此行第一站——位于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的扶眉战役纪念馆,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从这里横穿而过。园子不大,苍松翠柏,青草如茵,就是在这里安葬着七百多名在扶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忠骨。这一战在历史上对于解放大西北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九四九年七月,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第一野战军兵分三路,一举歼灭国民党四个军、六个师和另外六个团近四万三千余人,彻底解放了宝鸡。
在烈士陵园的墓碑前,详细记录了这次战役的经过: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日——十四日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与从西安败退的十七万国民党军,进行了著名的“扶眉战役”,彻底解放了关中。一野兵分三路发起进攻。王震率第一兵团,沿户县、周至西进,在子午口、黑山寺、哑柏、横渠击溃敌九零军后,十四日攻占宝鸡益门镇;许光达率第二兵团攻克临平,经天度、法门、青化、益店,一夜行军七十五公里,插至敌军后方的罗局镇,又夺取了眉县车站,连续击退敌军十余次突围。后又激战十余小时,攻克扶风。将敌六十五军一部及三十八军、一一九军大部压缩于午井以南、眉县城北至葫芦口之渭河滩,与第一兵团围歼。担任战役正面主攻任务的解放軍第十八兵团,在周士第指挥下由西凤公路、陇海铁路西进,首歼漆水河两岸及武功南北线之敌后,一部插入杏林、绛帐,击溃敌九四七师,歼灭一八七师主力,收复武功,继续进军至罗局镇东南与第二兵团会师,合歼残敌。杨得志率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在乾县、礼泉阻击马鸿逵,保证了扶眉战役的胜利进行。
烈士陵园的墓碑一个一个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如果你不看墓碑上的名字,他们被统一叫做中国人民解放军,轻轻擦拭落满灰尘的碑文,你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有名有姓:李万和、马介民、张小勇……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曾经也都是有血有肉的少年,他们都是爷爷生前的战友,山西人居多,他们中的大多数牺牲时差不多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风华正茂。最小的只有十四岁。他们在自己最好的年纪,浴血奋战,埋骨他乡。 在纪念馆的一面墙上,有几张落款写有“毛泽东”的“牺牲证”。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任何一个家庭收到亲人“光荣牺牲”的这一纸证书,都是一种灾难性的打击吧。然而,背对着的另一面墙,鲜红的锦旗一面接着一面,遥想当年,捷报频传,屡战屡胜,活下来的士兵得到嘉奖,欢欣鼓舞摇旗呐喊,该是多么振奋人心的盛大场面。我们找到了爷爷当年所在部队的锦旗,右边是一行金色的小字——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四军十师三十团,正中间“能攻能守”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落款是第一野战军西北军。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生与死,在战争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后,只作为一墙之隔的距离。不知何故,我竟在这埋葬先烈的墓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英勇无敌的战士,他们在有限的时光里创造了超越生命的荣光。
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
结束了宝鸡之行,我们坐上了从宝鸡去往兰州的火车,我发现,弟弟关掉了手机游戏,他似乎开始有了一点感触,自己发了一条微博,发了一张在那面“能攻能守”的旗帜下面的合影,他写道:“哥也算是个红三代,身后这面旗帜,是我爷爷跟他的弟兄们打败老蒋,彭总赏的。牛吧。”
又过了一会儿,他回过头来跟我说:“姐,为什么我发TFboys的时候,那么多人点赞,真人真事摆这儿,却没有人关注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只戏谑地和他说:“大概因为他们没有一个骁勇善战的爷爷,和一個有情怀的爸爸吧!”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火车已经开进了兰州,爸爸说,下车之后,先去看著名的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也叫天下黄河第一桥,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这座桥的作用相当大。一九四七年七月的扶眉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直指兰州,八月二十五号凌晨,三发红色信号弹划破黎明前的黑暗腾空而起,拉开了解放兰州的序幕。
经过一整天激战,一野各部队先后攻占了兰州南山各阵地。当时,敌军司令官马继援坚守兰州的决心发生了动摇,遂与在西宁的军阀马步芳联系,决定带领各部队在黄昏后趁夜通过中山桥退往青海。二十五日十九时许,一野第三军第七师三营八连,在七连、九连的协同下,迅速向中山桥逼近,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守桥敌军负隅顽抗,企图扼守住这条生命线。八连指战员集中所有火力压制敌人,掩护突击队冲击。九连攻占西关外城,居高临下,集中火力攻击敌守军。战斗愈加激烈,两辆装载弹药的汽车被打中起火爆炸。战斗进行到午夜二时许,八连终于占领了桥头阵地,彻底切断了敌军退路。二十六日凌晨六时,当发现死守白塔山的敌军仍不断向南攻击时,一野第四军当即组织炮兵火力掩护我军迅速通过中山桥向北发起攻击,歼灭守敌。十一时,第十九团一部跨越中山桥,击溃残敌,将飘扬的红旗插上了白塔山顶,宣告了兰州解放。
如今的兰州已是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黄河两岸高楼鳞次栉比,而这座百年老桥依然岿然不动,就像一位年长的智者,见惯了血雨腥风,平静而安详地守护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桥下是缓缓流过的黄河水,偶尔湍急,浪花拍打在两岸的石滩上,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半个世纪以前,第一野战部队长途行军,从宝鸡来到这里,地广人稀,又逢雨季道路泥泞,在粮食弹药鞋袜都补给不足的困境中作战,何其艰难。小时候听爷爷讲过,部队不适应西北高原气候,加上长时间户外荒野露宿,很多人患上疟疾,他们缴获国民党的粮食,来不及磨成面粉,只能煮麦粒为食。
静静地在这个爷爷生前念叨过的大桥上走一走,姑姑说,如果爷爷还活着,行至此处,一定会涕泪交加。如今,他已经故去十九年,连同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一起远去了。十九年以后,我们来到这里是替他完成心愿,也是为我们自己重新寻找一种心灵的支撑吧。
沿着黄河水逆流而上,两旁是一处地势狭长的公园,绿植掩映微风轻拂,就像每一座城市都为市民修建的公园一样,在那里,大妈们跳着千篇一律的广场舞,小孩子抽打着旋转的陀螺,猫猫狗狗肆意穿梭在人群中,卖纪念品的小贩顺便散发着旅游广告,如织的游人举起剪刀手,争先恐后合影留念。我想,爷爷们如果能够看到现世的繁华,也该是心满意足的吧。平安喜乐,或许是对他们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最好的缅怀。
爷爷奶奶的爱情足迹
爷爷和奶奶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一段佳话,但一直以来,父亲对此都讳莫如深,不肯把这一段动人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这一次,机会终于来了。
“姐,姐,今天是七夕,中国的情人节呀!”一觉醒来,弟弟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说,微博早就被小伙伴们刷屏了,也难怪,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懵懂正当时。这时候,大巴停在高速公路上的一个服务区,父亲拉我们下车,说他临时决定要改变行程。对于父亲的决定,我很少质疑,因为我了解他性格中的随性,就像看待我自己骨子里对自由的向往,我们都是期待生命里突如其来的惊喜多过安排妥当的命中注定。
果然,下车后,父亲指着临洮汽车站的站牌对我们说:“这里是你们爷爷奶奶当年结婚的地方。”
半个多世纪以前,爷爷和奶奶从这里出发,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们两人相差二十岁,可以说是老夫少妻了,两人相亲相爱,互相扶持,携手走完了这一生的风风雨雨。这一天恰好是七夕,到底是是机缘巧合还是自有天意,谁也说不清。但可以确信的是,我的爷爷和奶奶,在这二十岁的年龄差距面前,在数千公里的南北地域差异面前,在几乎一无所有的现实面前,在旁人指指点点的传统礼教面前,坚决地走到一起。这样的爱情故事,足以秒杀那些在大街上手捧鲜花的痴男怨女。革命时期的爱情,因为信念和理想的一致而走到一起,想来是更加浪漫和长久的。
走在这个并不繁华的小县城里,我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脚步轻盈,满心欢喜。脑海中想象着当年年轻貌美的奶奶与他英俊魁梧的军人丈夫,如何躲开众人非议,在这里安居一隅,白手起家,欢欢喜喜地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并且延续了革命后代。
两年以后,由于工作调动,奶奶跟随爷爷一起去了天水,并在那里生下了我的父亲。半个多世纪以后,父亲带着他的子女,重新来到了他的出生地。一路上,只要是在路边看到写有天水的路标和指示牌,他就会露出孩子气的神色,始终重复的一句话是:“我就是生在这个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