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关键词:启发性;问题的设置;课堂作秀;激发学生
教师怎样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课堂上的提问很重要,下面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提问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在问题设计上往往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①只重提问,而忽略问题的反馈。问题提出后,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话茬一讲到底,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②只重形式,而不注重问题的实效性。过多的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这样的问题,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表面上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③只重数量,而忽视问题的质量。为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教师常常设计大量学生容易答出的问题,且美其名曰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这种提问往往只是一种课堂作秀,会偏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提问目的。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①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时间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安排合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②提问的形式应多种多样,要面向全体学生。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置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置成判断改错题。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时机向老师发问。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加以精心保护。提问还应注意要面向全体,使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提问难度应控制在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③要有启发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的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④目的要明确,按需提问。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还有复习性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评价性提问等。⑤提问的时机要适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
①握好梯度。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搭好台阶,逐层解决。②选择角度。所谓角度是指课堂提问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巧妙切入,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提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被提问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变能力相适应。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变换角度,进行变式提问,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攻克问题。同样一个问题,提问平淡而有难度,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但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联系,便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③考虑跨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连贯性,学习新知识必须以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因此新授课之前的复习性提问应有合理的知识跨度以及思维跨度,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回忆起相关知识点并且组织好语言准备答问。教师提问的问题不能太大,使学生无从思考,无法表达;也不能太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失去了提问的意义。一般来说,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④掌握难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能用现有知识回答某个问题,思维过程就不发生;若须借助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教师提问的问题只有适度,问题的深浅适合学生认知的水平时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过浅,学生不动脑筋就对答如流,便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的心理,更谈不上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了。所以提问应该适度,具体而有针对性,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摘到果子,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
关键词:启发性;问题的设置;课堂作秀;激发学生
教师怎样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课堂上的提问很重要,下面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提问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在问题设计上往往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①只重提问,而忽略问题的反馈。问题提出后,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话茬一讲到底,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②只重形式,而不注重问题的实效性。过多的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这样的问题,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表面上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③只重数量,而忽视问题的质量。为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教师常常设计大量学生容易答出的问题,且美其名曰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这种提问往往只是一种课堂作秀,会偏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提问目的。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①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时间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安排合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②提问的形式应多种多样,要面向全体学生。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置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置成判断改错题。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时机向老师发问。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加以精心保护。提问还应注意要面向全体,使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提问难度应控制在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③要有启发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的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④目的要明确,按需提问。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还有复习性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评价性提问等。⑤提问的时机要适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
①握好梯度。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搭好台阶,逐层解决。②选择角度。所谓角度是指课堂提问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巧妙切入,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提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被提问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变能力相适应。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变换角度,进行变式提问,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攻克问题。同样一个问题,提问平淡而有难度,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但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联系,便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③考虑跨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连贯性,学习新知识必须以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因此新授课之前的复习性提问应有合理的知识跨度以及思维跨度,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回忆起相关知识点并且组织好语言准备答问。教师提问的问题不能太大,使学生无从思考,无法表达;也不能太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失去了提问的意义。一般来说,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④掌握难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能用现有知识回答某个问题,思维过程就不发生;若须借助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教师提问的问题只有适度,问题的深浅适合学生认知的水平时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过浅,学生不动脑筋就对答如流,便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的心理,更谈不上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了。所以提问应该适度,具体而有针对性,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摘到果子,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