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是陈的香,陈年的酒,经岁月的酿造,散发出馥郁的芬芳,让人沉醉不已。关于酒的那些故事,带着时光岁月的味道,和酒一起,装点我们的生活。
“酒”的传说
杜康被尊为“酒圣”。但你知道“酒”为什么叫“酒”,而不叫别的吗?
据传,这要从杜康颇具神秘色彩的酿造过程说起。最初,由杜康发明出来的这种香醇的液体的名称并不叫“酒”。
杜康发现他酿造的这种汁水虽也香甜可口,但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他第一次尝到的理想滋味,百思不得其解。一夜,睡梦中一个白胡子的神仙老人指点他说:“要想造出这人间第一琼浆,你必须得到一个文人,一个武将和一个普通人三人各自的三滴血,加入其中!”杜康赶紧跪求怎么才能得到这三个人的三滴血,神仙老人告诉他明天酉时去村口的三岔路口等,就会遇见这三个人。
翌日,酉时,杜康去村口等,不一会就见一来人:身穿
长褂,一手折扇一手雨伞,一看就知道是个斯文的读书人。杜康拦住一说缘由,那人还真依了他。没过一会,又来一个骑马穿盔甲手提长枪的,不用说是一位武将,这人更加爽快,抽刀在手臂上划了个口子。杜康轻松地得到了两滴血,很是高兴。只等再来一个人凑足三滴血就大功告成了。可是他等了大半天也不见再有人来。眼看天色渐暗,再晚就过酉时了,焦急中看到不远处的大树下有一个无赖在那呼呼大睡。一想神仙也没说无赖不行,再说吉时也快过了,就只好从他身上取了一滴血。
杜康回家把三滴血加入那汁水中,顷刻间就觉得异香扑鼻,尝一口则沁人心脾,甘甜无比。杜康大喜,想这琼浆叫什么好呢,他一想是得神仙指点在酉时找到三滴血才得以成功,就叫它“酒”吧!
如今无酒不成席。一开始推杯换盏间,个个斯文礼貌,也许是那个文人的血在起作用;而后半酣中猜拳行令,吆五喝六,也许是那个武将的血在起作用;到最后醉醺醺的不是哭就是唱或是大睡过去人事不知,也许就是无赖的那滴血在起作用了。
碰杯的来历
酒会上人头攒动,清脆的碰杯声此起彼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举杯已经不足以表达当时的情绪,一定要“碰了”才算。为什么要碰杯呢?碰杯的礼仪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一种说法是碰杯的礼仪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传说当时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喝酒的时候,眼睛——能看到酒的颜色,鼻子——能闻到酒的香气,嘴巴和舌头——能尝到酒的味道,唯独耳朵没有享受到。人们觉得对待自己的五官应该一视同仁,不能亏待了耳朵,所以就用碰杯的方法也让耳朵享受到悦耳的声响。
另一种说法是,喝酒碰杯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古罗马人崇尚武功,常常开展名为“角力”的竞技活动。竞技前选手们习惯于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总有心术不正的人在酒中下毒谋害对手,于是人们想出了一种防范的方法,即通过碰杯,双方各将自己的酒洒到对方酒杯里一些,以示彼此的信任。显然今天我们的碰杯已经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了。
这样看来,第一种说法温情脉脉,第二种说法则饱含讽刺,不过,无论怎样,碰杯已是必不可少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伴随香醇的美酒,也成了祝酒的一部分。
周总理的拒酒艺术
真正会喝酒的人,不是来者不拒,有多少喝多少,谁劝都喝的人,而是懂得礼貌拒酒、机智对待的人。
1943年,在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的背景下,周恩来赴西安与胡宗南进行交涉。
胡宗南召集了一批黄埔军校校友,一同携夫人为欢迎周恩来举办了盛大的酒会,并嘱咐说在酒会上要多向周恩来敬酒,最好把他灌醉,以使“闪击延安”的问题在酒会上无法讨论和辩论。
酒会开始王凡超在欢迎词的末尾说道:“各位在座的黄埔同志,我提议,首先请周先生和我们一起,为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
周恩来不慌不忙站起来,手举酒杯微笑着说:“全国抗战的基础是国共合作,蒋委员长是国民党的总裁,为了表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诚意,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各位在座的都是国民党党员,也请各位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吧!”此话一出,弄得胡宗南及其部下不知所措。他们不知如何是好,周恩来见机说:“看来各位有为难之处,我不强人所难,这杯酒就免了吧!”
不一会儿,第二轮劝酒开始了。一位夫人对周恩来说:“周先生在黄埔军校倡导了著名的黄埔精神,为了发扬黄埔精神,我们每人敬周先生一杯。”
只见周恩来十分风趣地对那位夫人说:“我想问,我倡导的黄埔精神是什么?谁答得对,我就同谁干杯。”那些夫人们被问得张口结舌。那位敬酒的夫人,未喝酒就先弄了个脖子通红。
此番敬酒刚刚作罢。那边将军们又上场了。“周先生,当年我们在黄埔军校学习,你是政治部主任,同我们有师生之谊,作为弟子,我们每人敬老师一杯!”
周恩来未端酒杯,而是转身对身边的胡宗南说:“胡副长官刚才说了,今天我们不谈政治,政治部主任岂能不谈政治?那这杯酒该不该喝?”
将军们刚败下阵来,夫人们又来了。一位夫人说:“周先生,我们久仰周夫人,为表敬意,我们各为周夫人的健康干一杯。既然周夫人没来,就请周先生代劳了。周先生一向尊重妇女,我想一定不会不尊重我们的请求吧。”
周恩来收起笑容,严肃地说:“延安人民生活异常困难,如果让邓颖超喝这样的好酒,她会感到于心不安的。我尊重妇女,也尊重邓颖超的心情,请各位各自喝了酒,我代她喝茶。”夫人们听罢此言,无言以对,只好各自喝了酒,而周恩来只喝了茶。
整个宴会,周恩来机智沉着没有让胡宗南的诡计得逞。
酒风如作风,酒品如人品,大抵如此。素质能力和情商智商会在酒桌上体现。有人嗜酒如命,一喝就醉,一醉就闹;有人沾酒就醉,却能安静镇定,谨言慎行。倘若,仅是私人相聚、朋友相邀,喝上三五杯,尽兴闹一番,无伤大雅,属于正常,无可非议。但若在商场交际、职场交往、官场交流,不懂得规矩、不把握分寸,就可能出现负面影响,得不偿失了。
懂酒的人都说,酒不仅是酒,还是生活。关于酒的故事,带着酒的香醇和芬芳,彰显着酒的魅力和价值,让人欲罢不能。
“酒”的传说
杜康被尊为“酒圣”。但你知道“酒”为什么叫“酒”,而不叫别的吗?
据传,这要从杜康颇具神秘色彩的酿造过程说起。最初,由杜康发明出来的这种香醇的液体的名称并不叫“酒”。
杜康发现他酿造的这种汁水虽也香甜可口,但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他第一次尝到的理想滋味,百思不得其解。一夜,睡梦中一个白胡子的神仙老人指点他说:“要想造出这人间第一琼浆,你必须得到一个文人,一个武将和一个普通人三人各自的三滴血,加入其中!”杜康赶紧跪求怎么才能得到这三个人的三滴血,神仙老人告诉他明天酉时去村口的三岔路口等,就会遇见这三个人。
翌日,酉时,杜康去村口等,不一会就见一来人:身穿
长褂,一手折扇一手雨伞,一看就知道是个斯文的读书人。杜康拦住一说缘由,那人还真依了他。没过一会,又来一个骑马穿盔甲手提长枪的,不用说是一位武将,这人更加爽快,抽刀在手臂上划了个口子。杜康轻松地得到了两滴血,很是高兴。只等再来一个人凑足三滴血就大功告成了。可是他等了大半天也不见再有人来。眼看天色渐暗,再晚就过酉时了,焦急中看到不远处的大树下有一个无赖在那呼呼大睡。一想神仙也没说无赖不行,再说吉时也快过了,就只好从他身上取了一滴血。
杜康回家把三滴血加入那汁水中,顷刻间就觉得异香扑鼻,尝一口则沁人心脾,甘甜无比。杜康大喜,想这琼浆叫什么好呢,他一想是得神仙指点在酉时找到三滴血才得以成功,就叫它“酒”吧!
如今无酒不成席。一开始推杯换盏间,个个斯文礼貌,也许是那个文人的血在起作用;而后半酣中猜拳行令,吆五喝六,也许是那个武将的血在起作用;到最后醉醺醺的不是哭就是唱或是大睡过去人事不知,也许就是无赖的那滴血在起作用了。
碰杯的来历
酒会上人头攒动,清脆的碰杯声此起彼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举杯已经不足以表达当时的情绪,一定要“碰了”才算。为什么要碰杯呢?碰杯的礼仪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一种说法是碰杯的礼仪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传说当时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喝酒的时候,眼睛——能看到酒的颜色,鼻子——能闻到酒的香气,嘴巴和舌头——能尝到酒的味道,唯独耳朵没有享受到。人们觉得对待自己的五官应该一视同仁,不能亏待了耳朵,所以就用碰杯的方法也让耳朵享受到悦耳的声响。
另一种说法是,喝酒碰杯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古罗马人崇尚武功,常常开展名为“角力”的竞技活动。竞技前选手们习惯于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总有心术不正的人在酒中下毒谋害对手,于是人们想出了一种防范的方法,即通过碰杯,双方各将自己的酒洒到对方酒杯里一些,以示彼此的信任。显然今天我们的碰杯已经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了。
这样看来,第一种说法温情脉脉,第二种说法则饱含讽刺,不过,无论怎样,碰杯已是必不可少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伴随香醇的美酒,也成了祝酒的一部分。
周总理的拒酒艺术
真正会喝酒的人,不是来者不拒,有多少喝多少,谁劝都喝的人,而是懂得礼貌拒酒、机智对待的人。
1943年,在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的背景下,周恩来赴西安与胡宗南进行交涉。
胡宗南召集了一批黄埔军校校友,一同携夫人为欢迎周恩来举办了盛大的酒会,并嘱咐说在酒会上要多向周恩来敬酒,最好把他灌醉,以使“闪击延安”的问题在酒会上无法讨论和辩论。
酒会开始王凡超在欢迎词的末尾说道:“各位在座的黄埔同志,我提议,首先请周先生和我们一起,为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
周恩来不慌不忙站起来,手举酒杯微笑着说:“全国抗战的基础是国共合作,蒋委员长是国民党的总裁,为了表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诚意,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各位在座的都是国民党党员,也请各位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吧!”此话一出,弄得胡宗南及其部下不知所措。他们不知如何是好,周恩来见机说:“看来各位有为难之处,我不强人所难,这杯酒就免了吧!”
不一会儿,第二轮劝酒开始了。一位夫人对周恩来说:“周先生在黄埔军校倡导了著名的黄埔精神,为了发扬黄埔精神,我们每人敬周先生一杯。”
只见周恩来十分风趣地对那位夫人说:“我想问,我倡导的黄埔精神是什么?谁答得对,我就同谁干杯。”那些夫人们被问得张口结舌。那位敬酒的夫人,未喝酒就先弄了个脖子通红。
此番敬酒刚刚作罢。那边将军们又上场了。“周先生,当年我们在黄埔军校学习,你是政治部主任,同我们有师生之谊,作为弟子,我们每人敬老师一杯!”
周恩来未端酒杯,而是转身对身边的胡宗南说:“胡副长官刚才说了,今天我们不谈政治,政治部主任岂能不谈政治?那这杯酒该不该喝?”
将军们刚败下阵来,夫人们又来了。一位夫人说:“周先生,我们久仰周夫人,为表敬意,我们各为周夫人的健康干一杯。既然周夫人没来,就请周先生代劳了。周先生一向尊重妇女,我想一定不会不尊重我们的请求吧。”
周恩来收起笑容,严肃地说:“延安人民生活异常困难,如果让邓颖超喝这样的好酒,她会感到于心不安的。我尊重妇女,也尊重邓颖超的心情,请各位各自喝了酒,我代她喝茶。”夫人们听罢此言,无言以对,只好各自喝了酒,而周恩来只喝了茶。
整个宴会,周恩来机智沉着没有让胡宗南的诡计得逞。
酒风如作风,酒品如人品,大抵如此。素质能力和情商智商会在酒桌上体现。有人嗜酒如命,一喝就醉,一醉就闹;有人沾酒就醉,却能安静镇定,谨言慎行。倘若,仅是私人相聚、朋友相邀,喝上三五杯,尽兴闹一番,无伤大雅,属于正常,无可非议。但若在商场交际、职场交往、官场交流,不懂得规矩、不把握分寸,就可能出现负面影响,得不偿失了。
懂酒的人都说,酒不仅是酒,还是生活。关于酒的故事,带着酒的香醇和芬芳,彰显着酒的魅力和价值,让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