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彦没有伟岸的身材,骨架偏小,一副南方男人的模样。追述祖上,他已是第六代的北京砖雕人。
他从小开始搬砖磨砖,已经坚持了五十年。2008 年,他受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邀请,雕了一幅名为《国腾》的作品。张彦认为,世家传承是一种精神,是沉淀在骨子里的。
艺德为先
北京顺义一座农家院儿的门口,张彦站在寒风中微笑着迎接我们,他欢迎一切关注砖雕艺术的人。小院儿只有四间房,所谓的工作室仅仅是在院内由塑料布支起、隔开的一个小空间。它是张彦和徒弟共同的工作室,也是张彦平时的住所。
北京郊区的冬天,冷得出不来手,裸露在外的水管子也全部被冻住了。张彦只能在屋内烧热水,再端到工作室来将灰砖表面的霜融化,然后才能进行创作。这两天气温实在太低,张彦只能将工作暂停。也因此,有了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环顾四下里的工作环境,张彦有些无奈,但是说起砖雕,他立刻兴奋起来。他介绍说,我国有四大传统砖雕,即京雕、徽雕、苏雕和晋雕。京雕的风格带有明显的官式特征,形成了一种皇家官式风格特征的京派砖雕派系,广泛用于老北京的四合院建筑。
四大砖雕以京雕为首,这要追溯到帝制时代。当时,全國各个地方都会召集当地最好的手艺人送往宫廷,专为皇族建筑营造服务。但不论他们的手艺有多么精细,构思多么巧妙,入宫之后都要按照工部颁布的标准来进行创作,所以无论来自何地的砖雕手艺人,只要做的是北京砖雕,样式和标准都是一样的。
张彦的家族祖籍江宁,起初从事的是木雕工艺。清嘉庆年间,先祖张尚祖在被召到京城建造皇城。由于技艺精湛受到重视,从木雕组被分配到砖雕组。由此,张尚祖之子张靖堂掌握了砖雕、木刻两门手艺。然而直至第三代传人张廷相,张家才开始专攻北京砖雕。
“德明阁”是张家第四代传承人张俊德创立的字号,盛时,张家人用专为皇家服务的手艺为平民百姓雕砖,当年的京城人往往以拥有“德明阁”出品之物件为傲。可惜的是,这个名号在民国后期就开始逐渐衰落了,其原因不问可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食不能果腹、命尚且难保,谁有那闲心盖房子呢?新中国成立后,张彦的父亲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张家祖业一度消失于京城。
好在,张家的手艺并没失传。张彦从六岁起开始帮着父亲磨砖,八岁正式开始学习砖雕技艺。为什么?他的回答十分简单:每天看着父亲磨砖,我就想:自己也要把砖磨得和父亲一样平整,成为像父亲一样的“砖雕巨人”。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磨就磨了五十年。
为了保证雕砖的品质,张彦选择亲自烧砖、亲自制作刀具。雕砖启示,他首先做的是半蹲马步,用一块砖在要雕刻的砖上磨,这是磨砖。磨砖十分考验耐心和体力。张彦从六岁就开始学习,在他手下磨过的砖不计其数。
砖磨好了,要用笔在磨得异常平整光滑的砖上进行绘画、设计,再用特制的锯子将多余的边角料切割下,最后进行雕刻。张彦颇有些国画功底,但是在灰砖上绘图和在纸上画画还是不一样的,画完之后,要在砖上做线稿(在砖上画画,叫做线稿)。此外,砖雕所需要用到的刀具也多种多样,包括蝴蝶铲、平刀、月牙刀、马蹄刀等等几十种刀具,哪一个步骤用什么样的刀具,都有讲究。日积月累,如今张彦不仅是砖雕大师,在画画、剪纸和刀法上也很有造诣。
砖雕是个费心费身体的工作。一旦开始雕砖,从磨砖开始到最后的完成。每一次的制作,地上都会积上厚厚的灰尘,空气中满是飞扬的尘。由于长年累月创作,张彦的身体已经出现不适。视力越来越不好,但是他从不曾想过退休。反而,他选择多抽点时间多带徒弟,雕一些留世作品,直到雕不动为止。
世家传承
工业时代,手艺人的生活压力巨大,张彦也不例外:“我父亲于1992年去世。在他之后,这个手艺我做还是不做?我想过不做,但最终选择做下去。”
父亲从出生起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口肉,但是至死都记挂着张家的砖雕事业。临终前,父亲让儿子亲口承诺继续做北京砖雕,努力创作微型古建筑。谈起父亲,张彦的音量开始变小,甚至有点哽咽,眼睛黑得像一口井。没说两句他掉过头去,这事就不谈了。
“你看如今,我们带徒弟还得给徒弟钱,给徒弟提供场地。”张彦笑起来。学徒环境的转变是张彦面临的另一大困境。早年间,徒弟拜师学艺是需要“交学费”的,因为师父有授业之恩,有活命之德。现在可别说收学费,能够静下心来学一门手艺的人都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为学习砖雕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多,另一方面是出徒的周期长,对砖雕技艺的喜爱无法对抗赚钱养家的压力。
随着四合院的逐渐减少,带有京城官式砖雕风格的北京砖雕艺术也渐渐地面临失传,砖雕界人才凋零,仿佛只有张家一直在坚持。随着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被重视,以及张彦对父亲的振兴家族的承诺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让更多人意识到北京砖雕的手艺,并且一直保留到了现在。2009年,张彦被北京市评为北京砖雕的第六代传承人。
如今,张彦大师也已经开始变老,所幸子女们能继承他的衣钵。说到此处,张彦尤为激动,他认为那些动不动就说“我们孩子不做这些,也做不来这些”的手艺人不是真正的手艺人。他坚信,世家传承是会沉淀在血液中的。子女从小就耳闻目染,在手艺的环境下长大,怎会没有影响?那些将孩子隔离在手艺之外的手艺人并不具备传承的信念。因为作为工艺世家,砖雕手艺不是一项工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家族的传承。
张彦的长女张金晖,从五岁起就学习磨砖雕砖。初中开始寄宿在学校,每周回一次家。回到家中,她就会和父亲雕砖花。用张彦的话来说,女儿对砖雕是骨子里的喜欢,所以张金晖每周回到家中也会主动的去学习,这甚至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张金晖在父亲的影响下,大学时期就创办了“非遗青年”社团,现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就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硕士,在各个高校中宣扬优秀的非遗文化,而张彦也开始在高校之间进行简单的砖雕教学指导。但是他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在未来的规划中,他更愿意创办一个基地,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从小就感受北京砖雕的艺术魅力。 问起张金晖是否有意愿要成为北京砖雕第七代传承人的时候,她的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传承人,应该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提升技艺,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需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再加上“传承人”不仅是一种名号,更是一种传承的责任,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关于北京砖雕的制作技艺研究,希望从学理和实践的两方面让北京砖雕得到更好的传承。
北京砖雕作品的诞生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的过程。张彦表示女儿很喜欢砖雕,希望女儿能在砖雕上付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造。但是同时也表态尊重女儿自己的选择。除了向父亲学习砖雕技艺,张金晖还非常偏爱家族的五花剪纸,在她的手中,剪纸的艺术表达更为灵活,她觉得剪纸不仅是传统吉祥的祈福寓意,更具有作为当代艺术的表达张力,不仅是“中国红”的审美,也更能够倾注个人创作思想。因此,张金晖在传统五花剪纸的基础上,创作了以二十四节气为元素的综合材料作品《滚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传统节气展览当中显得别具一格。
张彦不仅在技艺上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在家庭教育上也丝毫不逊色。“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優秀家庭教育,我做过好几次的家庭教育的报告”,女儿张金晖也在侧面验证了这一点。据她回忆,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推动他们进行阅读,在小的时候家里甚至是没有电视机的。张彦认为让小孩亲近自然,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比盲目报一些兴趣班更重要。甚至是等到金晖长大后,张彦也会特地放下工作,趁着2002年狮子座流星雨的机会,驾车带着孩子们去离北京较远的郊区欣赏稀有的流星雨。“你会觉得流星雨快来的时候,整个天都是在动的”,张金晖到现在说起当时那个画面都是眼睛内有光。
在张金晖看来,张彦是为了家庭牺牲了很多自己空间的人。父亲将原本很多可以用来创作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家庭上。她说,能够拥有这样一个父亲是十分幸运的,她觉得父亲很厉害。
工、匠、师、圣,代表着四个不同的阶段。作为匠人的张彦坦言现在很多所谓的手艺人连工都没有达到。自从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热后,很多所谓的手艺人站出来。“现在所谓的手艺人,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手艺人的本色。”张彦认为,世家传承是一种精神,是沉淀在骨子里的。
他从小开始搬砖磨砖,已经坚持了五十年。2008 年,他受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邀请,雕了一幅名为《国腾》的作品。张彦认为,世家传承是一种精神,是沉淀在骨子里的。
艺德为先
北京顺义一座农家院儿的门口,张彦站在寒风中微笑着迎接我们,他欢迎一切关注砖雕艺术的人。小院儿只有四间房,所谓的工作室仅仅是在院内由塑料布支起、隔开的一个小空间。它是张彦和徒弟共同的工作室,也是张彦平时的住所。
北京郊区的冬天,冷得出不来手,裸露在外的水管子也全部被冻住了。张彦只能在屋内烧热水,再端到工作室来将灰砖表面的霜融化,然后才能进行创作。这两天气温实在太低,张彦只能将工作暂停。也因此,有了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环顾四下里的工作环境,张彦有些无奈,但是说起砖雕,他立刻兴奋起来。他介绍说,我国有四大传统砖雕,即京雕、徽雕、苏雕和晋雕。京雕的风格带有明显的官式特征,形成了一种皇家官式风格特征的京派砖雕派系,广泛用于老北京的四合院建筑。
四大砖雕以京雕为首,这要追溯到帝制时代。当时,全國各个地方都会召集当地最好的手艺人送往宫廷,专为皇族建筑营造服务。但不论他们的手艺有多么精细,构思多么巧妙,入宫之后都要按照工部颁布的标准来进行创作,所以无论来自何地的砖雕手艺人,只要做的是北京砖雕,样式和标准都是一样的。
张彦的家族祖籍江宁,起初从事的是木雕工艺。清嘉庆年间,先祖张尚祖在被召到京城建造皇城。由于技艺精湛受到重视,从木雕组被分配到砖雕组。由此,张尚祖之子张靖堂掌握了砖雕、木刻两门手艺。然而直至第三代传人张廷相,张家才开始专攻北京砖雕。
“德明阁”是张家第四代传承人张俊德创立的字号,盛时,张家人用专为皇家服务的手艺为平民百姓雕砖,当年的京城人往往以拥有“德明阁”出品之物件为傲。可惜的是,这个名号在民国后期就开始逐渐衰落了,其原因不问可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食不能果腹、命尚且难保,谁有那闲心盖房子呢?新中国成立后,张彦的父亲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张家祖业一度消失于京城。
好在,张家的手艺并没失传。张彦从六岁起开始帮着父亲磨砖,八岁正式开始学习砖雕技艺。为什么?他的回答十分简单:每天看着父亲磨砖,我就想:自己也要把砖磨得和父亲一样平整,成为像父亲一样的“砖雕巨人”。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磨就磨了五十年。
为了保证雕砖的品质,张彦选择亲自烧砖、亲自制作刀具。雕砖启示,他首先做的是半蹲马步,用一块砖在要雕刻的砖上磨,这是磨砖。磨砖十分考验耐心和体力。张彦从六岁就开始学习,在他手下磨过的砖不计其数。
砖磨好了,要用笔在磨得异常平整光滑的砖上进行绘画、设计,再用特制的锯子将多余的边角料切割下,最后进行雕刻。张彦颇有些国画功底,但是在灰砖上绘图和在纸上画画还是不一样的,画完之后,要在砖上做线稿(在砖上画画,叫做线稿)。此外,砖雕所需要用到的刀具也多种多样,包括蝴蝶铲、平刀、月牙刀、马蹄刀等等几十种刀具,哪一个步骤用什么样的刀具,都有讲究。日积月累,如今张彦不仅是砖雕大师,在画画、剪纸和刀法上也很有造诣。
砖雕是个费心费身体的工作。一旦开始雕砖,从磨砖开始到最后的完成。每一次的制作,地上都会积上厚厚的灰尘,空气中满是飞扬的尘。由于长年累月创作,张彦的身体已经出现不适。视力越来越不好,但是他从不曾想过退休。反而,他选择多抽点时间多带徒弟,雕一些留世作品,直到雕不动为止。
世家传承
工业时代,手艺人的生活压力巨大,张彦也不例外:“我父亲于1992年去世。在他之后,这个手艺我做还是不做?我想过不做,但最终选择做下去。”
父亲从出生起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口肉,但是至死都记挂着张家的砖雕事业。临终前,父亲让儿子亲口承诺继续做北京砖雕,努力创作微型古建筑。谈起父亲,张彦的音量开始变小,甚至有点哽咽,眼睛黑得像一口井。没说两句他掉过头去,这事就不谈了。
“你看如今,我们带徒弟还得给徒弟钱,给徒弟提供场地。”张彦笑起来。学徒环境的转变是张彦面临的另一大困境。早年间,徒弟拜师学艺是需要“交学费”的,因为师父有授业之恩,有活命之德。现在可别说收学费,能够静下心来学一门手艺的人都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为学习砖雕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多,另一方面是出徒的周期长,对砖雕技艺的喜爱无法对抗赚钱养家的压力。
随着四合院的逐渐减少,带有京城官式砖雕风格的北京砖雕艺术也渐渐地面临失传,砖雕界人才凋零,仿佛只有张家一直在坚持。随着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被重视,以及张彦对父亲的振兴家族的承诺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让更多人意识到北京砖雕的手艺,并且一直保留到了现在。2009年,张彦被北京市评为北京砖雕的第六代传承人。
如今,张彦大师也已经开始变老,所幸子女们能继承他的衣钵。说到此处,张彦尤为激动,他认为那些动不动就说“我们孩子不做这些,也做不来这些”的手艺人不是真正的手艺人。他坚信,世家传承是会沉淀在血液中的。子女从小就耳闻目染,在手艺的环境下长大,怎会没有影响?那些将孩子隔离在手艺之外的手艺人并不具备传承的信念。因为作为工艺世家,砖雕手艺不是一项工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家族的传承。
张彦的长女张金晖,从五岁起就学习磨砖雕砖。初中开始寄宿在学校,每周回一次家。回到家中,她就会和父亲雕砖花。用张彦的话来说,女儿对砖雕是骨子里的喜欢,所以张金晖每周回到家中也会主动的去学习,这甚至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张金晖在父亲的影响下,大学时期就创办了“非遗青年”社团,现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就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硕士,在各个高校中宣扬优秀的非遗文化,而张彦也开始在高校之间进行简单的砖雕教学指导。但是他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在未来的规划中,他更愿意创办一个基地,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从小就感受北京砖雕的艺术魅力。 问起张金晖是否有意愿要成为北京砖雕第七代传承人的时候,她的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传承人,应该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提升技艺,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需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再加上“传承人”不仅是一种名号,更是一种传承的责任,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关于北京砖雕的制作技艺研究,希望从学理和实践的两方面让北京砖雕得到更好的传承。
北京砖雕作品的诞生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的过程。张彦表示女儿很喜欢砖雕,希望女儿能在砖雕上付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造。但是同时也表态尊重女儿自己的选择。除了向父亲学习砖雕技艺,张金晖还非常偏爱家族的五花剪纸,在她的手中,剪纸的艺术表达更为灵活,她觉得剪纸不仅是传统吉祥的祈福寓意,更具有作为当代艺术的表达张力,不仅是“中国红”的审美,也更能够倾注个人创作思想。因此,张金晖在传统五花剪纸的基础上,创作了以二十四节气为元素的综合材料作品《滚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传统节气展览当中显得别具一格。
张彦不仅在技艺上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在家庭教育上也丝毫不逊色。“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優秀家庭教育,我做过好几次的家庭教育的报告”,女儿张金晖也在侧面验证了这一点。据她回忆,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推动他们进行阅读,在小的时候家里甚至是没有电视机的。张彦认为让小孩亲近自然,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比盲目报一些兴趣班更重要。甚至是等到金晖长大后,张彦也会特地放下工作,趁着2002年狮子座流星雨的机会,驾车带着孩子们去离北京较远的郊区欣赏稀有的流星雨。“你会觉得流星雨快来的时候,整个天都是在动的”,张金晖到现在说起当时那个画面都是眼睛内有光。
在张金晖看来,张彦是为了家庭牺牲了很多自己空间的人。父亲将原本很多可以用来创作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家庭上。她说,能够拥有这样一个父亲是十分幸运的,她觉得父亲很厉害。
工、匠、师、圣,代表着四个不同的阶段。作为匠人的张彦坦言现在很多所谓的手艺人连工都没有达到。自从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热后,很多所谓的手艺人站出来。“现在所谓的手艺人,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手艺人的本色。”张彦认为,世家传承是一种精神,是沉淀在骨子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