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说物理课堂同其他课程一样,是在不断的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设疑,巧妙解疑,对于学好物理知识,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
一、导学设疑
一般用于指导学生预习,如疑问式导学提纲就属于这一类。每节课印发导学提纲,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或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看书,使预习有序并能抓住重点。如讲“杠杆”一节,导学提纲三点设疑。什么是杠杆?有关杠杆的五个名词的意义是什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给出几组杠杆模型图,要求学生标出支点和力臂。像这样的导学提纲,不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更能组织学生按此设疑顺序自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中、合作中不但抓住了重难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导入设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般用在每节授课的开始,目的是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方法可以用教师提问法、学生练习法、实验法等。设疑的内容可以是基本概念的复习,定理定律的应用,运用公式解题等。设疑的要求是抓住重点,步骤简捷,力求吸引学生,使引入新课自然。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科学史实很多,由故事引入新课可以一开始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
例如在讲到简单运动时,有位教师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法国的飞行员驾驶一架战斗机在空中飞行时,发现在耳边有一只“昆虫”,他伸手一抓,竟然抓到了一颗子弹的故事。讲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导入新课;讲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三、递进设疑
一般用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逐步设疑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本质,领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设疑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照顾释疑推理的逻辑性和由易到难的梯度。
如初中物理“浮力”一节。一上课首先设疑: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通过实验得到答案后,进而设疑: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做了正立方体浸没在水中时上、下表面所受压力的有关计算得出结论后,第三次设疑:任意形状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又等于什么?如此设疑、释疑,不但讲清了浮力的两种计算方法,而且为下一节将阿基米德定律埋下了伏笔。
四、随机设疑
在教学中,为了扩展学生的思路,获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要围绕教学目标随机设疑。如讲压强时,课本有一道习题,一个质量为60千克的人,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70平方厘米,这个人站立时对于地面的压强是多少?讲完此题后教师可随机设疑:这个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这种设疑只要掌握得当虽是举手之劳,却能收到满意的效果。随机设疑是课堂生成的表现,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求异设疑
许多物理问题从某一角度去看学生了解了,但换个角度却又糊涂了,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疑,这样不仅能有效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如飘浮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如果问飘浮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自如。但如果问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为什么?就没有那么容易回答了,可见求异设疑的必要。
六、类比设疑
一般在复习课中,对于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等相似易混淆之处归类设疑,不但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且从共性中了解个性,增强了区分度。如在复习提出如下问题:长度的测量、力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上述三种测量和用天平测量质量在手段上的区别是什么?均属于此类设疑。
七、巩固设疑
每节课的巩固环节除了回顾当堂所讲的知识链外,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疑,通过释疑可以取得巩固知识的良好效果。在巩固设疑中要体现这样三个要求:(1)重视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梳理,让学生在解疑中形成物理知识树,促使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衔接。(2)强调探究性,要求设疑要有启发性,要体现对物理知识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3)体现生活性,在设疑中要求围绕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使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设疑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解疑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导学设疑
一般用于指导学生预习,如疑问式导学提纲就属于这一类。每节课印发导学提纲,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或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看书,使预习有序并能抓住重点。如讲“杠杆”一节,导学提纲三点设疑。什么是杠杆?有关杠杆的五个名词的意义是什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给出几组杠杆模型图,要求学生标出支点和力臂。像这样的导学提纲,不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更能组织学生按此设疑顺序自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中、合作中不但抓住了重难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导入设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般用在每节授课的开始,目的是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方法可以用教师提问法、学生练习法、实验法等。设疑的内容可以是基本概念的复习,定理定律的应用,运用公式解题等。设疑的要求是抓住重点,步骤简捷,力求吸引学生,使引入新课自然。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科学史实很多,由故事引入新课可以一开始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
例如在讲到简单运动时,有位教师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法国的飞行员驾驶一架战斗机在空中飞行时,发现在耳边有一只“昆虫”,他伸手一抓,竟然抓到了一颗子弹的故事。讲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导入新课;讲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三、递进设疑
一般用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逐步设疑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本质,领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设疑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照顾释疑推理的逻辑性和由易到难的梯度。
如初中物理“浮力”一节。一上课首先设疑: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通过实验得到答案后,进而设疑: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做了正立方体浸没在水中时上、下表面所受压力的有关计算得出结论后,第三次设疑:任意形状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又等于什么?如此设疑、释疑,不但讲清了浮力的两种计算方法,而且为下一节将阿基米德定律埋下了伏笔。
四、随机设疑
在教学中,为了扩展学生的思路,获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要围绕教学目标随机设疑。如讲压强时,课本有一道习题,一个质量为60千克的人,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70平方厘米,这个人站立时对于地面的压强是多少?讲完此题后教师可随机设疑:这个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这种设疑只要掌握得当虽是举手之劳,却能收到满意的效果。随机设疑是课堂生成的表现,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求异设疑
许多物理问题从某一角度去看学生了解了,但换个角度却又糊涂了,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疑,这样不仅能有效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如飘浮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如果问飘浮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自如。但如果问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为什么?就没有那么容易回答了,可见求异设疑的必要。
六、类比设疑
一般在复习课中,对于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等相似易混淆之处归类设疑,不但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且从共性中了解个性,增强了区分度。如在复习提出如下问题:长度的测量、力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上述三种测量和用天平测量质量在手段上的区别是什么?均属于此类设疑。
七、巩固设疑
每节课的巩固环节除了回顾当堂所讲的知识链外,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疑,通过释疑可以取得巩固知识的良好效果。在巩固设疑中要体现这样三个要求:(1)重视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梳理,让学生在解疑中形成物理知识树,促使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衔接。(2)强调探究性,要求设疑要有启发性,要体现对物理知识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3)体现生活性,在设疑中要求围绕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使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设疑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解疑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