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关注生活,贴近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生活。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
早在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提倡发挥现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语文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更应该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然而,由于我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的限制和束缚,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盲目进行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训练的现象,教学内容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生活,关注生活,贴近生活。
一、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内涵及必要性
所谓教学回归生活就是指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当下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已有生活、知识经验,使其在真实的情景中理解学习内容,改造已有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具体来说,有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要将与学生相联系的生活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其次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学生通过已有经验、感受或知识、技能的迁移来建构新的知识内容;其三,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生活过程的一部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产生真实的体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发展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源于生活的,课堂教学理应以生活为起点,让语文学科的外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符合,让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揭示语文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生命活力,赋予语文教学更大的生机。
二、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实施方法
(一)观察生活,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而有些课文中描述的人和事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导致认知出现一定的偏差;有些课文虽然描述的是学生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事物或现象,但由于熟视无睹或缺乏认真观察的精神,导致学生认识不全面。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小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在直接观察和感触中建构对于生活和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一些课文中与现实生活时空距离较远的事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将一些学生感到较为陌生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表现生活,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内容都是对生活的文字性描述,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纯粹的文字性学习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厌倦。如果教师能够将课文中的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去学习语文知识,直观地去感知课文中描述的事物和现象,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一些人物较多的课文时,可以将课文改编成课堂情景剧,让学生化身为文中的主人公演一演、说一说,把枯燥的文字转换成生动具体的人和事,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文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在表演中全面认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学生顺利地跨越了时空界限,在生动的情境下去感悟课文。
(三)体验生活,加深语文学习的感悟
语文教学要真正回归生活,就应该积极拓展开放性的语文教学空间,将语文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个特殊内容,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主动体验,主动感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更加真实、直观、具体的认知。作为教师,要积极组织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真正融入生活,体验生活。例如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动手动脑的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干农活,也可以指导学生种植花草、养殖小动物,在种植、养殖过程中观察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特性,并通过借鉴相关书籍或文章写出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总之,语文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我判断和自我情感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美锦.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2):52.
[2]高春艳.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9):29.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
早在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提倡发挥现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语文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更应该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然而,由于我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的限制和束缚,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盲目进行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训练的现象,教学内容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生活,关注生活,贴近生活。
一、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内涵及必要性
所谓教学回归生活就是指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当下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已有生活、知识经验,使其在真实的情景中理解学习内容,改造已有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具体来说,有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要将与学生相联系的生活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其次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学生通过已有经验、感受或知识、技能的迁移来建构新的知识内容;其三,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生活过程的一部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产生真实的体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发展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源于生活的,课堂教学理应以生活为起点,让语文学科的外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符合,让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揭示语文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生命活力,赋予语文教学更大的生机。
二、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实施方法
(一)观察生活,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而有些课文中描述的人和事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导致认知出现一定的偏差;有些课文虽然描述的是学生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事物或现象,但由于熟视无睹或缺乏认真观察的精神,导致学生认识不全面。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小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在直接观察和感触中建构对于生活和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一些课文中与现实生活时空距离较远的事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将一些学生感到较为陌生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表现生活,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内容都是对生活的文字性描述,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纯粹的文字性学习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厌倦。如果教师能够将课文中的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去学习语文知识,直观地去感知课文中描述的事物和现象,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一些人物较多的课文时,可以将课文改编成课堂情景剧,让学生化身为文中的主人公演一演、说一说,把枯燥的文字转换成生动具体的人和事,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文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在表演中全面认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学生顺利地跨越了时空界限,在生动的情境下去感悟课文。
(三)体验生活,加深语文学习的感悟
语文教学要真正回归生活,就应该积极拓展开放性的语文教学空间,将语文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个特殊内容,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主动体验,主动感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更加真实、直观、具体的认知。作为教师,要积极组织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真正融入生活,体验生活。例如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动手动脑的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干农活,也可以指导学生种植花草、养殖小动物,在种植、养殖过程中观察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特性,并通过借鉴相关书籍或文章写出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总之,语文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我判断和自我情感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美锦.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2):52.
[2]高春艳.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9):29.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