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备考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吃透教材,对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自学都非常重要.深挖教材,发现编写者的隐含意图,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和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化学教材的重要作用.
一、手与浓硫酸相接触,应如何处理
此问题源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53页底部.教材中指出: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关于这个问题,曾困扰笔者许久.此方法在初高中衔接时出现问题.高中教师认为,这涉及浓硫酸量的多少的问题,若浓硫酸的量多,则应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洗,若浓硫酸的量少,直接先用大量水冲洗.为什么会存在两种答案?笔者认为,初中教材中用到了“沾”这个词体现浓硫酸的量少.因此人教版教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并未存在瑕疵,初中教材由于针对的是初中学生,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教材中的“沾”和“大量水”两个词对于浓硫酸接触到皮肤和衣物上的处理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向.严格而言,浓硫酸接触到皮肤用大量的水冲洗,温度不会超过40℃,也不会把皮肤烫伤,所以教材呈现了正确无误的简单处理方式.教材一定会注意科学性和后续知识的连接性的,挖掘教材的一字一句,能在众多疑难杂症中找到相应对策.
二、分清实验步骤与操作步骤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现,“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在操作步骤中的顺序问题一直困惑众多教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上册第45页中涉及的实验步骤为先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完成制取氧气的后续步骤.然而,某些中考题呈现的步骤却忽略了装置气密性检查这一环节,直接制取氧气.笔者深究认为,应理清实验步骤与操作步骤的区别,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属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应属于实验步骤,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就应只呈现实际制取氧气时所完成的动手操作流程.因此,教材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过错.
同理,待理清上述问题后,就能对其他众多问题进行解惑.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47页中关于“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中利用固体氯化钠配制溶液,提到的实验步骤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四个步骤,而“计算”只算作实验步骤,不能称为操作步骤;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16页“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师应注意:容量瓶的检漏与计算仅属于实验步骤,不能称为操作步骤.这是实验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三、CO2的检验
CO2的检验,源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118页的“练习与应用”第1题,初中教参对此题的解答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教学教参对该气体的解答并没有错误,因为初中阶段不要求掌握碳酸氢钙的生成.因此,教师只需要在高中衔接时,对CO2的检验的方法进行拓展延伸,即:将生成的无色无味(排除SO2的干扰)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因为足量二氧化碳会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会生成碳酸氢钙)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
四、读懂教材,过渡自然
中学化学教材,编写者在对知识点的衔接上做了非常巧妙的设计.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15页,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材非常巧妙地提到:在实验室,我们可以直接用固体或液体试剂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如果要求比较精确,就需使用容量瓶.教师可从“精确”二字入手,介绍初中关于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使用的定量工具为量筒与托盘天平;既然对浓度要求更精确,当然应该更换实验仪器.于是引出容量瓶,介绍容量瓶的精度为0.01mL,而10mL量筒的精度仅能达到0.1mL.另外,在对固体物质的计量时,高中教材提到了电子天平较托盘天平更加精确.由此可见,从教材中扣出的过渡语句,不仅能建立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并且能让课堂设计更加科学严密.
总之,中学化学教材中值得挖掘的地方很多,教师备课除了备学生、备教参,最重要的是备教材.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应单独召开一个关于研讨教材的会议流程.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很多“金矿”掩埋得很深,不易被挖掘出来.教师群体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结晶,返璞归真,珍惜手中的这一份宝贵资源,深挖教材,才能去伪求真,增强教学说服力.
一、手与浓硫酸相接触,应如何处理
此问题源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53页底部.教材中指出: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关于这个问题,曾困扰笔者许久.此方法在初高中衔接时出现问题.高中教师认为,这涉及浓硫酸量的多少的问题,若浓硫酸的量多,则应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洗,若浓硫酸的量少,直接先用大量水冲洗.为什么会存在两种答案?笔者认为,初中教材中用到了“沾”这个词体现浓硫酸的量少.因此人教版教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并未存在瑕疵,初中教材由于针对的是初中学生,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教材中的“沾”和“大量水”两个词对于浓硫酸接触到皮肤和衣物上的处理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向.严格而言,浓硫酸接触到皮肤用大量的水冲洗,温度不会超过40℃,也不会把皮肤烫伤,所以教材呈现了正确无误的简单处理方式.教材一定会注意科学性和后续知识的连接性的,挖掘教材的一字一句,能在众多疑难杂症中找到相应对策.
二、分清实验步骤与操作步骤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现,“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在操作步骤中的顺序问题一直困惑众多教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上册第45页中涉及的实验步骤为先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完成制取氧气的后续步骤.然而,某些中考题呈现的步骤却忽略了装置气密性检查这一环节,直接制取氧气.笔者深究认为,应理清实验步骤与操作步骤的区别,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属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应属于实验步骤,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就应只呈现实际制取氧气时所完成的动手操作流程.因此,教材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过错.
同理,待理清上述问题后,就能对其他众多问题进行解惑.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47页中关于“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中利用固体氯化钠配制溶液,提到的实验步骤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四个步骤,而“计算”只算作实验步骤,不能称为操作步骤;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16页“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师应注意:容量瓶的检漏与计算仅属于实验步骤,不能称为操作步骤.这是实验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三、CO2的检验
CO2的检验,源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118页的“练习与应用”第1题,初中教参对此题的解答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教学教参对该气体的解答并没有错误,因为初中阶段不要求掌握碳酸氢钙的生成.因此,教师只需要在高中衔接时,对CO2的检验的方法进行拓展延伸,即:将生成的无色无味(排除SO2的干扰)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因为足量二氧化碳会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会生成碳酸氢钙)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
四、读懂教材,过渡自然
中学化学教材,编写者在对知识点的衔接上做了非常巧妙的设计.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15页,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材非常巧妙地提到:在实验室,我们可以直接用固体或液体试剂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如果要求比较精确,就需使用容量瓶.教师可从“精确”二字入手,介绍初中关于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使用的定量工具为量筒与托盘天平;既然对浓度要求更精确,当然应该更换实验仪器.于是引出容量瓶,介绍容量瓶的精度为0.01mL,而10mL量筒的精度仅能达到0.1mL.另外,在对固体物质的计量时,高中教材提到了电子天平较托盘天平更加精确.由此可见,从教材中扣出的过渡语句,不仅能建立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并且能让课堂设计更加科学严密.
总之,中学化学教材中值得挖掘的地方很多,教师备课除了备学生、备教参,最重要的是备教材.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应单独召开一个关于研讨教材的会议流程.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很多“金矿”掩埋得很深,不易被挖掘出来.教师群体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结晶,返璞归真,珍惜手中的这一份宝贵资源,深挖教材,才能去伪求真,增强教学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