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访谈等方法,以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为视角,审视其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作用及改革失效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与深化场馆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职能转变 大型体育场馆 管理体制 改革
一、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界定及其对大型体育场馆(以下简称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作用
目前,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指我国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为适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在职能重心、职能方式和职能关系等方面的转变[1]。
就场馆管理体制改革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发挥其作用:(1)职能重心的转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体育管理职能重心应由传统的行政干预机制转向积极参与、培育并推动场馆的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机制。(2)职能方式的转变。随着政府体育管理职能重心的转变,政府体育管理职能方式也在发生相适应的变化,进而,对场馆的管理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与借鉴作用。(3)职能关系的转变。职能关系问题是不同管理职能由谁管理及管理主体之间责权利的划分问题。依照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场馆管理的职能关系转变要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政事分开”,明晰产权,避免出现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加强对场馆管理的监管和宏观调控职能,界定和理顺各部门的职能关系,消除场馆各微观主体的运行不规范、责权利不统一、自我生存能力弱及专业化程度低等不和谐因素,提高场馆管理绩效,让一切知识、技术、管理、资产的活力竞相迸发,使场馆管理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影响场馆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体育管理职能失效的主要因素
我国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进程中囿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致使政府体育管理职能弱化,甚至失效,具体表现
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受思想观念的桎梏,场馆计划、服务职能弱化。我国场馆囿于长期在事业单位体制下运作,改革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思想障碍。研究认为,在场馆管理层中,对场馆功能及资产性质认识不清晰、“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及公共服务主体意识淡薄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毋庸讳言,思想观念的滞后,将妨碍场馆计划、服务职能的落实。
(2)场馆冗员过多,人员分流制度有待完善,场馆建设职能弱化。对161个场馆调查结果显示:场馆人员均数为61,人员超过100人的场馆占总场馆数的15.75%,其中人员最高的达到593人(含临时工)。
(3)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管理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体育中介组织力量薄弱,致使场馆组织、决策职能弱化。对161个场馆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性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没有专职或兼职的市场经营开发人才的场馆占总场馆数的55.28%,其中效益最好的场馆经营管理人才所占比例也仅为33.61%;管理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34.40%,中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却高达65.60%。
三、推进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与深化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重新审视和定位政府体育管理职能
思想决定发展快慢,攸关事业成败,谁率先冲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树立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谁就能抓住市场先机、赢得竞争优势。因此,在转型期加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其思想精髓——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陈出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界。解放思想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转变政府体育管理职能,从整体上把握场馆管理体制的全局,认清当前制约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外环境关系的复杂性与严峻性,重新审视和定位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这样才能站得更高、观得更远、思得更深,确保我国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向正确的方向挺进。
(2)加快场馆管理方式向服务型管理转变步伐,强化场馆管理的服务职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塑造为管制型政府。管制型政府有其自身的弊端,包括善权专权,失去监督、救世主观念、政府职能膨胀等。现如今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期,为此,建立一个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
(3)精简人员,建立完善的人员分流制度,强化场馆管理的建设职能
场馆富余人员过多,一些场馆人员超编严重,使一些原本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场馆被拖垮,一些财政赤字的场馆更加疲软,因此,优化现有的人员结构,建立精干、高效、廉洁的场馆人员分流制度势在必行。场馆管理体制从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在场馆人员分流制度的改革进程中,应遵循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加强培训、保持稳定的原则。其具体改革途径要结合场馆人员的实际情况,采取流动调剂、退休和离岗待退、教育培训、转岗聘用、待聘、托管、鼓励再创业等多元化形式完善人员分流制度。通过场馆人员分流制度改革实现场馆的“精兵简政”,这些“精兵”无疑将成为场馆管理的组织文化、思想等建设的主力军。毋庸讳言,人流分流制度的完善恰如其分地强化了场馆的建设职能。
(4)把培养场馆管理、经营、开发的专业化人才和培育场馆内外市场环境作为重要抓手,强化场馆管理的组织、决策职能
随着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转变,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对场馆管理范围逐步缩减,场馆管理的成败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场馆管理中的具体实施者的管理水平。可见,政府体育管理的组织与决策职能的能否有效发挥与场馆管理的具体实施者的管理水平不无关系。因此,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理应把培养场馆管理、经营、开发的专业化人才与培育场馆内外市场环境作为提升场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抓手,并积极与教育、经济管理机构合作,形成资源整合,强强联合的长效合作机制,而不是将其作为缓解场馆管理体制障碍的权宜之计,乃不失为提高场馆管理层的组织与决策能力水平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青主编.政府体育事业职能界定[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96.
[2]徐文强,陈元欣,张洪武,王健.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3):4
[3] 郭敏刚,王健,陈元欣等.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特征、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1):35-38.
关键词:职能转变 大型体育场馆 管理体制 改革
一、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界定及其对大型体育场馆(以下简称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作用
目前,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指我国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为适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在职能重心、职能方式和职能关系等方面的转变[1]。
就场馆管理体制改革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发挥其作用:(1)职能重心的转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体育管理职能重心应由传统的行政干预机制转向积极参与、培育并推动场馆的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机制。(2)职能方式的转变。随着政府体育管理职能重心的转变,政府体育管理职能方式也在发生相适应的变化,进而,对场馆的管理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与借鉴作用。(3)职能关系的转变。职能关系问题是不同管理职能由谁管理及管理主体之间责权利的划分问题。依照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场馆管理的职能关系转变要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政事分开”,明晰产权,避免出现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加强对场馆管理的监管和宏观调控职能,界定和理顺各部门的职能关系,消除场馆各微观主体的运行不规范、责权利不统一、自我生存能力弱及专业化程度低等不和谐因素,提高场馆管理绩效,让一切知识、技术、管理、资产的活力竞相迸发,使场馆管理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影响场馆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体育管理职能失效的主要因素
我国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进程中囿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致使政府体育管理职能弱化,甚至失效,具体表现
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受思想观念的桎梏,场馆计划、服务职能弱化。我国场馆囿于长期在事业单位体制下运作,改革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思想障碍。研究认为,在场馆管理层中,对场馆功能及资产性质认识不清晰、“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及公共服务主体意识淡薄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毋庸讳言,思想观念的滞后,将妨碍场馆计划、服务职能的落实。
(2)场馆冗员过多,人员分流制度有待完善,场馆建设职能弱化。对161个场馆调查结果显示:场馆人员均数为61,人员超过100人的场馆占总场馆数的15.75%,其中人员最高的达到593人(含临时工)。
(3)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管理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体育中介组织力量薄弱,致使场馆组织、决策职能弱化。对161个场馆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性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没有专职或兼职的市场经营开发人才的场馆占总场馆数的55.28%,其中效益最好的场馆经营管理人才所占比例也仅为33.61%;管理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34.40%,中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却高达65.60%。
三、推进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与深化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重新审视和定位政府体育管理职能
思想决定发展快慢,攸关事业成败,谁率先冲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树立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谁就能抓住市场先机、赢得竞争优势。因此,在转型期加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其思想精髓——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陈出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界。解放思想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转变政府体育管理职能,从整体上把握场馆管理体制的全局,认清当前制约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外环境关系的复杂性与严峻性,重新审视和定位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这样才能站得更高、观得更远、思得更深,确保我国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向正确的方向挺进。
(2)加快场馆管理方式向服务型管理转变步伐,强化场馆管理的服务职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塑造为管制型政府。管制型政府有其自身的弊端,包括善权专权,失去监督、救世主观念、政府职能膨胀等。现如今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期,为此,建立一个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
(3)精简人员,建立完善的人员分流制度,强化场馆管理的建设职能
场馆富余人员过多,一些场馆人员超编严重,使一些原本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场馆被拖垮,一些财政赤字的场馆更加疲软,因此,优化现有的人员结构,建立精干、高效、廉洁的场馆人员分流制度势在必行。场馆管理体制从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在场馆人员分流制度的改革进程中,应遵循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加强培训、保持稳定的原则。其具体改革途径要结合场馆人员的实际情况,采取流动调剂、退休和离岗待退、教育培训、转岗聘用、待聘、托管、鼓励再创业等多元化形式完善人员分流制度。通过场馆人员分流制度改革实现场馆的“精兵简政”,这些“精兵”无疑将成为场馆管理的组织文化、思想等建设的主力军。毋庸讳言,人流分流制度的完善恰如其分地强化了场馆的建设职能。
(4)把培养场馆管理、经营、开发的专业化人才和培育场馆内外市场环境作为重要抓手,强化场馆管理的组织、决策职能
随着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转变,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对场馆管理范围逐步缩减,场馆管理的成败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场馆管理中的具体实施者的管理水平。可见,政府体育管理的组织与决策职能的能否有效发挥与场馆管理的具体实施者的管理水平不无关系。因此,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理应把培养场馆管理、经营、开发的专业化人才与培育场馆内外市场环境作为提升场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抓手,并积极与教育、经济管理机构合作,形成资源整合,强强联合的长效合作机制,而不是将其作为缓解场馆管理体制障碍的权宜之计,乃不失为提高场馆管理层的组织与决策能力水平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青主编.政府体育事业职能界定[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96.
[2]徐文强,陈元欣,张洪武,王健.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3):4
[3] 郭敏刚,王健,陈元欣等.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特征、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