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师,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作了一些思考,有了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总结,不当之处,敬请同行及专家指正。
我觉得在高中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信息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没有了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向学生传授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习惯、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培养学生能力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前提。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恩格斯也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思维。”启发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因此,新课程改革也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点之一。我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在课改中一味追求创新,认为传统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传授,忽视思维能力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否定。他们片面提倡能力培养,结果学生却收获甚少。
的确,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是,能力源自知识,如果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空都糊里糊涂甚至茫然不知,怎么可能会作出正确的分析、又怎么可能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呢?所以,我认为高中教师绝不应该忽视基础知识,反而要强化。当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积、罗列,而应在讲解时理清线索,注意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以形成知识网络。如果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注意横向知识和纵向知识的有机统一,注意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益处的。我们可以在一学期搞一两次辩论或研究,但绝对不能流于形式,应当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精心选题,并加以引导与指点,这样才有可能在思考中迸出一个又一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因此,在历史教学创新中,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要处理好传统教学过程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影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越来越远了。当然,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但是,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乐学氛围。多媒体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优点,有着鲜艳的色彩,优美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将抽象、死板的历史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离学生现实遥远的历史立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更利于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运用多媒体省去教学大量板书的时间,易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在教学手段的改革这方面,我觉得应该以适合学生发展为前提。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好文章,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应该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第三,转变教育观念,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是观众或听众。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忠实的观众或听众,他们也成为舞台上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则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就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进行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以主人的地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实施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贯彻新课改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实践与探索,探讨新对策,研究新方法,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让高中历史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从而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我觉得在高中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信息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没有了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向学生传授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习惯、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培养学生能力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前提。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恩格斯也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思维。”启发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因此,新课程改革也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点之一。我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在课改中一味追求创新,认为传统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传授,忽视思维能力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否定。他们片面提倡能力培养,结果学生却收获甚少。
的确,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是,能力源自知识,如果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空都糊里糊涂甚至茫然不知,怎么可能会作出正确的分析、又怎么可能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呢?所以,我认为高中教师绝不应该忽视基础知识,反而要强化。当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积、罗列,而应在讲解时理清线索,注意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以形成知识网络。如果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注意横向知识和纵向知识的有机统一,注意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益处的。我们可以在一学期搞一两次辩论或研究,但绝对不能流于形式,应当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精心选题,并加以引导与指点,这样才有可能在思考中迸出一个又一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因此,在历史教学创新中,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要处理好传统教学过程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影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越来越远了。当然,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但是,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乐学氛围。多媒体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优点,有着鲜艳的色彩,优美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将抽象、死板的历史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离学生现实遥远的历史立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更利于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运用多媒体省去教学大量板书的时间,易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在教学手段的改革这方面,我觉得应该以适合学生发展为前提。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好文章,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应该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第三,转变教育观念,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是观众或听众。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忠实的观众或听众,他们也成为舞台上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则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就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进行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以主人的地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实施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贯彻新课改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实践与探索,探讨新对策,研究新方法,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让高中历史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从而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