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入资源广泛存在于亲子互动话语中。父母在和孩子对话中更倾向于使用对话扩展资源来打开对话,从而形成与孩子之间的积极互动。本文通过研究大型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以其中的亲子对话为例,分析评价理论中介入系统在会话中的作用,以期待强化双方的交际意图,最终促进有效沟通。
关键词:亲子交际,评价理论,介入系统
1.引言
随着大型亲子互动性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在社会上引发了育儿方法大讨论。按照节目的规定,在没有妈妈陪伴的情况下,由爸爸带着孩子单独旅行,这让爸爸们一时乱了方寸。
2.理论框架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人际功能的新发展 。传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 语言的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 和情态系统等语法手段来实现( 袁传有,2008)。评价理论超越了传统的语气和情态系统, 将人际功能的 实现方式拓展为态度、级差和介入三个系统,以考察语言使用者所表达的态度、观点和立场等人际意义(王振华 2001) 。在 Martin 和 Rose ( 2003) 的评价系统理论中, 态度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 而级差和介入都是为评价态度服务的。态度分为情感型、判断型和鉴赏型。级差是用来强化或弱化态度, 而介入则用来考察态度的来源, 在评价体系中起辅助或支撑作用。介入是指说话人对其所言所持态度、观点和立场: 主观的 主体的, 或客观的主体间的, 或中立的。这些态度、观点和立场的鲜明与否直接影响或控制对话者不同的声音。
White 更加关注介入, 在 Martin 等人的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了介入系统。他提 出“单声介入”和“多声介入”模式, 并将实现多声介入模式的语言资源归类为“对话延展”型和“对话紧缩”型。所谓对话延展, 是指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时能容纳或接受, 甚至鼓励对话人表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态度。而对话紧缩是指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时直接或间接地否定、反对或拒绝对话人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态度, 缩小或剥夺对话人的话语空间( White,2003)。对话延展的主要实现方式包括接纳和归属。王振华(2003) 对评价理论及其介入系统作了较为系统的引介和评价。他将单声介入称为自言 , 多 声 介 入 为 借 言 。王振华( 2003) 进一步提出三声介入系统。总之, 介入是指说话人对其所言所持态度、观点和立场。这些态度、观点和立场的鲜明与否直接影响或控制对话者不同的声音。
3.研究背景
亲子交际可以说是一个“恩威并施”的过程。家长既希望能够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也希望对孩子足够的爱,拉近与孩子的心理情感距离。这与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中的会话扩展与会话收缩的研究正好是契合的。
关鸿羽教授把亲子沟通的类型分为14类,本文主要研究指令性话语和批评性话语。本文将对亲子会话中的介入进行解读和分析。
4.结果与讨论
4,1指令性话语
指令性语言是随着指令性行为产生的会话。指令行为由塞尔提出,是言语行为理论中施事行为的一种。在亲子沟通中,指令性语言是十分常见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在指令性话语中,充满了对话收缩,强调说话人的权威。
下面是Angela与爸爸王岳伦的一段对话:
Angela:我不想戴帽子。
王岳伦:不行,外面下雨了。
Angela:妈妈不让我戴。
王岳伦:妈妈怎么不让你戴了?
Angela:妈妈说戴这个好丑的。
王岳伦:但是妈妈现在不在,爸爸觉得好看。
Angela:不好看
王岳伦:听我的,还是听妈妈的?
女儿Angela不想戴帽子,爸爸直接拒绝,使用不行这样的否定资源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实现对话收缩。Angela只好搬出妈妈,用他人的话语增加自己的主体间性同时也佐证了自己不想戴帽子的合理性。当Angela说帽子很难看,王爸爸说但是爸爸觉得好看,用觉得这个接纳性资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容纳妈妈觉得不好看的观点,增加主体间性的同时实现了对话延展。而当Angela仍然坚持不好看的时候,王爸爸用你现在是听爸爸的还是听妈妈的,貌似询问的语气,实则命令,实现会话收缩。
4.2 批评性话语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批评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此处的批评性话语,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使用的语言。在《爸爸去哪儿》中,爸爸郭涛对待是最严厉的,面对爱闯祸的儿子,他基本没有耐心,在与儿子的交谈中,多使用批评性话语。
郭涛:喂喂,干什么呢?喂,在干什么?(石头马上撒娇)宝贝这是农民伯伯他们的家,家里的这个砖和这些东西是不许动的,知道吗?记住了吗?
石头:记住了!
儿子石头搞破坏。郭涛知道了很不开心,他觉得儿子不懂事,于是开始批评儿子。起初他的语气很强硬,可是看见儿子撒娇似乎知道自己错了,所以他决定“委婉”地批评了儿子。一开始郭涛明明看到儿子做坏事,仍然问“干什么呢”,此处并不是真正想要问儿子在做什么,而是斥责,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实现了对话紧缩。而之后看见儿子撒娇,就马上语气缓和用“知道了吗,记住了吗”这种探寻疑问句,增加了双方平等性,实现对话扩展。
在批評子女时,家长不能一味的运用对话紧缩,也要顾及孩子幼小的心理,适当地交叉使用对话扩展,才能“恩威并济”,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6.结语
亲子会话中蕴藏着巨大智慧,从评价理论角度切入未尝不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文以《爸爸去哪儿》中的亲子会话为语料,分析了亲子会话中的对话扩展与对话收缩,其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但期望此研究为困惑于亲子交际的人提供一借鉴。
参考文献
Martin, J. & 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Continuum.2003.
White, P. R. R. Beyond modality and hedging: A dialogic view of the language of intersubjective stance[J]. 2003. 259-84.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J]. 外国语. 2001.
王振华. 介入: 言语互动中的一种评价视角 [D]. 河南大学. 2003.
袁传有. 警察讯问语言的人际意义———评价理论之“介入系统”视角[J]. 现代外语.2008.
作者简介:孙茜(1990.04- )女,汉族,籍贯湖北襄阳,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在读,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亲子交际,评价理论,介入系统
1.引言
随着大型亲子互动性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在社会上引发了育儿方法大讨论。按照节目的规定,在没有妈妈陪伴的情况下,由爸爸带着孩子单独旅行,这让爸爸们一时乱了方寸。
2.理论框架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人际功能的新发展 。传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 语言的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 和情态系统等语法手段来实现( 袁传有,2008)。评价理论超越了传统的语气和情态系统, 将人际功能的 实现方式拓展为态度、级差和介入三个系统,以考察语言使用者所表达的态度、观点和立场等人际意义(王振华 2001) 。在 Martin 和 Rose ( 2003) 的评价系统理论中, 态度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 而级差和介入都是为评价态度服务的。态度分为情感型、判断型和鉴赏型。级差是用来强化或弱化态度, 而介入则用来考察态度的来源, 在评价体系中起辅助或支撑作用。介入是指说话人对其所言所持态度、观点和立场: 主观的 主体的, 或客观的主体间的, 或中立的。这些态度、观点和立场的鲜明与否直接影响或控制对话者不同的声音。
White 更加关注介入, 在 Martin 等人的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了介入系统。他提 出“单声介入”和“多声介入”模式, 并将实现多声介入模式的语言资源归类为“对话延展”型和“对话紧缩”型。所谓对话延展, 是指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时能容纳或接受, 甚至鼓励对话人表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态度。而对话紧缩是指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时直接或间接地否定、反对或拒绝对话人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态度, 缩小或剥夺对话人的话语空间( White,2003)。对话延展的主要实现方式包括接纳和归属。王振华(2003) 对评价理论及其介入系统作了较为系统的引介和评价。他将单声介入称为自言 , 多 声 介 入 为 借 言 。王振华( 2003) 进一步提出三声介入系统。总之, 介入是指说话人对其所言所持态度、观点和立场。这些态度、观点和立场的鲜明与否直接影响或控制对话者不同的声音。
3.研究背景
亲子交际可以说是一个“恩威并施”的过程。家长既希望能够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也希望对孩子足够的爱,拉近与孩子的心理情感距离。这与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中的会话扩展与会话收缩的研究正好是契合的。
关鸿羽教授把亲子沟通的类型分为14类,本文主要研究指令性话语和批评性话语。本文将对亲子会话中的介入进行解读和分析。
4.结果与讨论
4,1指令性话语
指令性语言是随着指令性行为产生的会话。指令行为由塞尔提出,是言语行为理论中施事行为的一种。在亲子沟通中,指令性语言是十分常见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在指令性话语中,充满了对话收缩,强调说话人的权威。
下面是Angela与爸爸王岳伦的一段对话:
Angela:我不想戴帽子。
王岳伦:不行,外面下雨了。
Angela:妈妈不让我戴。
王岳伦:妈妈怎么不让你戴了?
Angela:妈妈说戴这个好丑的。
王岳伦:但是妈妈现在不在,爸爸觉得好看。
Angela:不好看
王岳伦:听我的,还是听妈妈的?
女儿Angela不想戴帽子,爸爸直接拒绝,使用不行这样的否定资源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实现对话收缩。Angela只好搬出妈妈,用他人的话语增加自己的主体间性同时也佐证了自己不想戴帽子的合理性。当Angela说帽子很难看,王爸爸说但是爸爸觉得好看,用觉得这个接纳性资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容纳妈妈觉得不好看的观点,增加主体间性的同时实现了对话延展。而当Angela仍然坚持不好看的时候,王爸爸用你现在是听爸爸的还是听妈妈的,貌似询问的语气,实则命令,实现会话收缩。
4.2 批评性话语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批评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此处的批评性话语,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使用的语言。在《爸爸去哪儿》中,爸爸郭涛对待是最严厉的,面对爱闯祸的儿子,他基本没有耐心,在与儿子的交谈中,多使用批评性话语。
郭涛:喂喂,干什么呢?喂,在干什么?(石头马上撒娇)宝贝这是农民伯伯他们的家,家里的这个砖和这些东西是不许动的,知道吗?记住了吗?
石头:记住了!
儿子石头搞破坏。郭涛知道了很不开心,他觉得儿子不懂事,于是开始批评儿子。起初他的语气很强硬,可是看见儿子撒娇似乎知道自己错了,所以他决定“委婉”地批评了儿子。一开始郭涛明明看到儿子做坏事,仍然问“干什么呢”,此处并不是真正想要问儿子在做什么,而是斥责,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实现了对话紧缩。而之后看见儿子撒娇,就马上语气缓和用“知道了吗,记住了吗”这种探寻疑问句,增加了双方平等性,实现对话扩展。
在批評子女时,家长不能一味的运用对话紧缩,也要顾及孩子幼小的心理,适当地交叉使用对话扩展,才能“恩威并济”,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6.结语
亲子会话中蕴藏着巨大智慧,从评价理论角度切入未尝不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文以《爸爸去哪儿》中的亲子会话为语料,分析了亲子会话中的对话扩展与对话收缩,其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但期望此研究为困惑于亲子交际的人提供一借鉴。
参考文献
Martin, J. & 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Continuum.2003.
White, P. R. R. Beyond modality and hedging: A dialogic view of the language of intersubjective stance[J]. 2003. 259-84.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J]. 外国语. 2001.
王振华. 介入: 言语互动中的一种评价视角 [D]. 河南大学. 2003.
袁传有. 警察讯问语言的人际意义———评价理论之“介入系统”视角[J]. 现代外语.2008.
作者简介:孙茜(1990.04- )女,汉族,籍贯湖北襄阳,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在读,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