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4月的一天,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生态监控摄像中闪过一个轻灵的身影,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竟然是一只漂亮的落基山猞猁!它越过摄像机镜头,走过动物通道,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
监控室里一片欢呼声,因为等待这位“稀客”已经很多年了——猞猁是落基山脉中极珍稀的大型野生动物,监控录像这首次确凿的记录,意味着这种动物已突破了公路对其家园的割裂和阻碍,而班夫公园关于动物通道的故事系列也记上了新一笔。
班夫国家公园:从“吃肉的公路”到生命廊道榜样区
众所周知,交通网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血脉”。然而,随着肆意“生长”的公路、铁路如蛛网般遍布大地,却也对地球上的野生动物们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作为高速公路系统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每天道路上致死的大小动物(包括鸟类)达100万只左右。据统计,从1976年到2002年间,仅佛罗里达州就有超过800头黑熊死于车轮之下,相关的人身财产损失也同样触目惊心。
在中国,情况也并不乐观,曾有研究者考察过某公路,在100公里长的路段中发现了61处被轧死的动物,包括兔子、刺猬、獾和数种鼠类。而诸多超级工程如河流大坝、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等,更是阻隔和割裂了诸多珍稀野生动物(鱼类)原有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还有不少科学家指出,野生动物命丧车轮下只是表面现象。人类交通网所导致的动物家园破碎才是更大的威胁——动物对于穿越交通线有着本能的恐惧和回避,这些庞大的人类工程对于它们来说是陌生和充满危险的,不敢贸然穿越。而栖息地破碎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割裂,野生动物无法正常觅食、迁徙和繁殖,近亲繁殖和稀有基因的丧失则导致种群退化甚至灭绝。
为此,人类做了诸多努力。今天,在世界各地的诸多动物通道工程中,加拿大的班夫国家公园算得上是最典型、最出色的榜样,被盛赞为野生动物生命通道的“标杆地区”。
班夫国家公园坐落于落基山脉心脏地带,风光极为壮美旖旎,拥有顶级的湖光山色,也是加拿大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带,是棕熊、黑熊、麋鹿、大角岩羊和丛林狼等动物的传统栖息地。更重要的是,横贯加拿大全境的国道Trans--CanadaHighway从班夫国家公园中穿过,在夏季,每天通过的车辆达数万辆,加上每年慕名而来的数百万游人,这一带堪称加拿大西部交通最繁忙的地段。曾经,穿越班夫国家公园的国道被称为“吃肉的公路”,每年在这里死于非命的野生动物不计其数。
为了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班夫公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82年,第一个野生动物过路隧道建成。今天,在公园83公里长的主要高速公路两侧已竖立起2.4米高的全封闭式动物防护栏,并陆续修建了45座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从横架山谷的桥洞、大型天桥到小规模的管道涵洞都有。其分布密度达到了每1.75公里便有一处,堪称是世界上野生动物通道最密集的地区。
自1996年该公园正式开始对野生动物通道进行监测以来,已积累了20多万次的野生动物通过记录。在一个长达6年的持续监测中,班夫公园记录到70只灰熊、637头黑熊、710头美洲豹、2899只狼、2801只豺、22173头麋鹿、12156只鹿和2107只羊成功穿越通道的详细信息……昔日事故高发地段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了80%,而有蹄类动物的道路死亡率则下降了96%,绿色通道拯救了无数生灵。
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道路还很长
在当今世界,类似班夫公园这样对动物通道苦心经营的地区和机构真是少之又少,动物通道的建设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不仅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还需要动物学、道路工程、生态学等方面专业人员的协同工作。而建成之后的监测、评估和不断的改进与维护,更是重中之重。
还有不少地方,虽然人们已经做出巨大努力,却为时已晚——例如,1999年美国拆掉了已建成100多年的缅因州埃德沃水库。可早在20多年前,这条河里的三文鱼就因大坝的存在,无法洄游繁殖而消失了,它们还能再度归来吗?
根据多年的观察统计,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对通道的适应过程各不相同——从“这是什么?”到“这可以做什么用?”再到真的迈出穿越的第一步,平均需要5年的时间。像麋鹿、黑熊这些适应性较强的动物或许只要两三年就能学会使用通道,而类似狼獾这样的“谨慎怀疑派”,可能一踌躇就是十几年。
从研究结果看,虽然运动学习曲线很长,但一旦开始使用,对通道的使用频率就会很快增加。也就是说,每有一只动物通过通道,就意味着它对公路障碍的一次突破,也是其物种延续的一个胜利。
一只美洲狼獾用了15年学会使用人类为它修建的通道,那么人类还需要多久才能真正走上与动物和谐共存的道路呢?
拿中国来说,我国野生动物通道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年底,河南驻马店一信阳高速公路穿越了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国内首次专门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的高速公路。此外,云南思茅一小勐养高速公路为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设计了通道,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共设计修建了30多处野生动物通道。根据近年来的观察,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对青藏铁路动物通道的利用率快速提升,这一生态保护工程初显成效。
除了路上的动物通道,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鱼道也十分重要。大坝会导致江河阻隔,使上下游水文改变。到20世纪晚期,北美已经拥有近400座鱼道,日本则有1000余座。进入21世纪后,我国新建的鱼道有安徽巢湖鱼道、北京上庄新闸鱼道、西藏狮泉河鱼道、青海湖柳沙河鱼道等。
几十年来,世界动物通道不断发展,可问题也接踵而至——人们发现,动物远没有人那样“聪明”,让其绕远去寻找“过街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实在是困难重重。即便是走到眼前,许多动物初看到这种奇怪的人类设施时也完全不知所措,胆小的甚至逃之夭夭。
班夫公園的动物通道看似浑然天成,实际煞费苦心。例如大型动物“过街天桥”被完全设计成野生环境,高大的树木遮挡视线,浓密的灌木则大大降低了桥下车流的噪声。小小的涵洞式通道也没有被忽视,涵洞在雨季会影响动物通行,工作人员细心地在洞壁上安装了“栈道”,作为小动物的避险和应急通道。
(蓝伟斌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3期)
监控室里一片欢呼声,因为等待这位“稀客”已经很多年了——猞猁是落基山脉中极珍稀的大型野生动物,监控录像这首次确凿的记录,意味着这种动物已突破了公路对其家园的割裂和阻碍,而班夫公园关于动物通道的故事系列也记上了新一笔。
班夫国家公园:从“吃肉的公路”到生命廊道榜样区
众所周知,交通网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血脉”。然而,随着肆意“生长”的公路、铁路如蛛网般遍布大地,却也对地球上的野生动物们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作为高速公路系统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每天道路上致死的大小动物(包括鸟类)达100万只左右。据统计,从1976年到2002年间,仅佛罗里达州就有超过800头黑熊死于车轮之下,相关的人身财产损失也同样触目惊心。
在中国,情况也并不乐观,曾有研究者考察过某公路,在100公里长的路段中发现了61处被轧死的动物,包括兔子、刺猬、獾和数种鼠类。而诸多超级工程如河流大坝、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等,更是阻隔和割裂了诸多珍稀野生动物(鱼类)原有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还有不少科学家指出,野生动物命丧车轮下只是表面现象。人类交通网所导致的动物家园破碎才是更大的威胁——动物对于穿越交通线有着本能的恐惧和回避,这些庞大的人类工程对于它们来说是陌生和充满危险的,不敢贸然穿越。而栖息地破碎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割裂,野生动物无法正常觅食、迁徙和繁殖,近亲繁殖和稀有基因的丧失则导致种群退化甚至灭绝。
为此,人类做了诸多努力。今天,在世界各地的诸多动物通道工程中,加拿大的班夫国家公园算得上是最典型、最出色的榜样,被盛赞为野生动物生命通道的“标杆地区”。
班夫国家公园坐落于落基山脉心脏地带,风光极为壮美旖旎,拥有顶级的湖光山色,也是加拿大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带,是棕熊、黑熊、麋鹿、大角岩羊和丛林狼等动物的传统栖息地。更重要的是,横贯加拿大全境的国道Trans--CanadaHighway从班夫国家公园中穿过,在夏季,每天通过的车辆达数万辆,加上每年慕名而来的数百万游人,这一带堪称加拿大西部交通最繁忙的地段。曾经,穿越班夫国家公园的国道被称为“吃肉的公路”,每年在这里死于非命的野生动物不计其数。
为了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班夫公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82年,第一个野生动物过路隧道建成。今天,在公园83公里长的主要高速公路两侧已竖立起2.4米高的全封闭式动物防护栏,并陆续修建了45座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从横架山谷的桥洞、大型天桥到小规模的管道涵洞都有。其分布密度达到了每1.75公里便有一处,堪称是世界上野生动物通道最密集的地区。
自1996年该公园正式开始对野生动物通道进行监测以来,已积累了20多万次的野生动物通过记录。在一个长达6年的持续监测中,班夫公园记录到70只灰熊、637头黑熊、710头美洲豹、2899只狼、2801只豺、22173头麋鹿、12156只鹿和2107只羊成功穿越通道的详细信息……昔日事故高发地段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了80%,而有蹄类动物的道路死亡率则下降了96%,绿色通道拯救了无数生灵。
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道路还很长
在当今世界,类似班夫公园这样对动物通道苦心经营的地区和机构真是少之又少,动物通道的建设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不仅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还需要动物学、道路工程、生态学等方面专业人员的协同工作。而建成之后的监测、评估和不断的改进与维护,更是重中之重。
还有不少地方,虽然人们已经做出巨大努力,却为时已晚——例如,1999年美国拆掉了已建成100多年的缅因州埃德沃水库。可早在20多年前,这条河里的三文鱼就因大坝的存在,无法洄游繁殖而消失了,它们还能再度归来吗?
根据多年的观察统计,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对通道的适应过程各不相同——从“这是什么?”到“这可以做什么用?”再到真的迈出穿越的第一步,平均需要5年的时间。像麋鹿、黑熊这些适应性较强的动物或许只要两三年就能学会使用通道,而类似狼獾这样的“谨慎怀疑派”,可能一踌躇就是十几年。
从研究结果看,虽然运动学习曲线很长,但一旦开始使用,对通道的使用频率就会很快增加。也就是说,每有一只动物通过通道,就意味着它对公路障碍的一次突破,也是其物种延续的一个胜利。
一只美洲狼獾用了15年学会使用人类为它修建的通道,那么人类还需要多久才能真正走上与动物和谐共存的道路呢?
拿中国来说,我国野生动物通道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年底,河南驻马店一信阳高速公路穿越了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国内首次专门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的高速公路。此外,云南思茅一小勐养高速公路为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设计了通道,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共设计修建了30多处野生动物通道。根据近年来的观察,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对青藏铁路动物通道的利用率快速提升,这一生态保护工程初显成效。
除了路上的动物通道,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鱼道也十分重要。大坝会导致江河阻隔,使上下游水文改变。到20世纪晚期,北美已经拥有近400座鱼道,日本则有1000余座。进入21世纪后,我国新建的鱼道有安徽巢湖鱼道、北京上庄新闸鱼道、西藏狮泉河鱼道、青海湖柳沙河鱼道等。
几十年来,世界动物通道不断发展,可问题也接踵而至——人们发现,动物远没有人那样“聪明”,让其绕远去寻找“过街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实在是困难重重。即便是走到眼前,许多动物初看到这种奇怪的人类设施时也完全不知所措,胆小的甚至逃之夭夭。
班夫公園的动物通道看似浑然天成,实际煞费苦心。例如大型动物“过街天桥”被完全设计成野生环境,高大的树木遮挡视线,浓密的灌木则大大降低了桥下车流的噪声。小小的涵洞式通道也没有被忽视,涵洞在雨季会影响动物通行,工作人员细心地在洞壁上安装了“栈道”,作为小动物的避险和应急通道。
(蓝伟斌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