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物价波动、人民币升值以及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开始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焦点所在。本文以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研究背景,首先界定货币政策有效的内涵、政策目标的内涵,进而以三个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作为指标,对该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经过验证,该轮货币政策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出现了时滞。同时本文也指出关注该轮货币政策影响的必要性。
【关键词】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8-0142-01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界定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就是指货币政策在特定的金融环境和制度条件下,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能否稳定地影响实际产出,从而达到当局预定的政策目标。倘若该政策能及时有效地影响产出、价格、就业等真实经济变量,就表明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反之则无效。
1.2 货币政策目标的界定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标应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其的界定:“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结合我国实际,本文把货币政策目标界定为保持低的通货膨胀和实现高的经济增长。由此,评价货币政策是否实现这两个目标,本文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政策最终目标的评价指标,其间会通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中介指标作出分析。
2 本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回顾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由过热转向疲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生产者价格涨幅均高位回落。货币供应量增速较平稳,在存贷款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减缓,存款有定期化的趋势。针对我国发生的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场特大灾难、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出口增速回落等新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扩大内需,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最终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及时将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
在存款准备金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8年9月25日、10月15日、12月5日、12月25日,先后四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9月25日的16.5%下调至2008年12月25日的14.5%,2009年存款准备金率保持稳定。
在存贷款基准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8年9月16日、10月9日、10月30日、11月17日、11月27日连续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2009年利率政策保持稳定。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4.14%下调至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7.47%下调至5.31%。除了利用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信贷以及利用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外,中国人民银行还根据这一时期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新变化,适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3 对本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
3.1 通过GDP增长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路走低,年末GDP增长率回落至6.8%。2009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7%,而且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其中,第一季度实现GDP6.6万亿元,同比增长6.1%;第二季度实现GDP7.4万亿元,同比增长7.9%;前三季度实现GDP7.8万亿元,同比增长8.9%。第四季度实现GDP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GDP实现了年初提出的8%的增长目标。所以从GDP增长率来看,该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发挥了作用,即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保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3.2 通过CPI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2008年下半年,随着国内农副产品供求改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内生产企业存货调整以及翘尾因素的减少,物价水平上涨压力明显减轻,居民消费价格(CPI)从高位开始逐月回落。这正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
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下半年CPI逐月回落,每月下跌幅度在0.3至1.6个百分点之间。2009年CPI全年下降年末回升,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第一季度CPI同比下降0.6%,第二季度CPI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季度加大0.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CPI同比下降1.3%,同比降幅快速收窄,降幅比上季度缩小0.2个百分点。
理论上讲,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刺激需求,物價水平会上涨,至少不应下降。但除了年末CPI涨幅由负转正,物价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CPI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该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出现了一些时滞,未能及时避免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势头,但从最终效果来看,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7%,但年末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已出现正增长,逐渐走出了2008年经济危机通货紧缩阴影,说明货币政策效果取得了一定效果。
3.3 通过其它宏观经济指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回升。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万亿元,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进出口温和回升,贸易顺差收窄。2009年12月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7.7%;进口同比增幅连续12个月为负后,11月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26.7%,12月快速攀升至55.9%,国内需求增长强劲。全年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同比下降34.2%。尽管人民币有升值压力,但2009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保持稳定,基本在6.81至6.85区间内运行,人民币汇率预期相对平稳。
4 小结
综上所述,该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年初提出的“保八”目标,有力地抵抗了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消极影响,而在稳定币值稳定物价方面则出现了一些时滞,但最终保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出口增速快速反弹,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加强、在建项目后续投资所需的新增贷款增加,2010年经济增长可能面临超预期风险,即出口超预期的情况下导致经济过热、通胀快速上升。所以为防止经济过热、通胀率上升,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出现明显转向,后续将有更多从紧措施出台。
参考文献:
[1] 2008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 杨丽.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J].国际金融研究,2004(11)
【关键词】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8-0142-01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界定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就是指货币政策在特定的金融环境和制度条件下,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能否稳定地影响实际产出,从而达到当局预定的政策目标。倘若该政策能及时有效地影响产出、价格、就业等真实经济变量,就表明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反之则无效。
1.2 货币政策目标的界定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标应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其的界定:“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结合我国实际,本文把货币政策目标界定为保持低的通货膨胀和实现高的经济增长。由此,评价货币政策是否实现这两个目标,本文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政策最终目标的评价指标,其间会通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中介指标作出分析。
2 本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回顾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由过热转向疲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生产者价格涨幅均高位回落。货币供应量增速较平稳,在存贷款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减缓,存款有定期化的趋势。针对我国发生的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场特大灾难、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出口增速回落等新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扩大内需,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最终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及时将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
在存款准备金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8年9月25日、10月15日、12月5日、12月25日,先后四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9月25日的16.5%下调至2008年12月25日的14.5%,2009年存款准备金率保持稳定。
在存贷款基准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8年9月16日、10月9日、10月30日、11月17日、11月27日连续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2009年利率政策保持稳定。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4.14%下调至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7.47%下调至5.31%。除了利用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信贷以及利用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外,中国人民银行还根据这一时期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新变化,适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3 对本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
3.1 通过GDP增长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路走低,年末GDP增长率回落至6.8%。2009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7%,而且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其中,第一季度实现GDP6.6万亿元,同比增长6.1%;第二季度实现GDP7.4万亿元,同比增长7.9%;前三季度实现GDP7.8万亿元,同比增长8.9%。第四季度实现GDP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GDP实现了年初提出的8%的增长目标。所以从GDP增长率来看,该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发挥了作用,即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保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3.2 通过CPI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2008年下半年,随着国内农副产品供求改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内生产企业存货调整以及翘尾因素的减少,物价水平上涨压力明显减轻,居民消费价格(CPI)从高位开始逐月回落。这正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
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下半年CPI逐月回落,每月下跌幅度在0.3至1.6个百分点之间。2009年CPI全年下降年末回升,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第一季度CPI同比下降0.6%,第二季度CPI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季度加大0.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CPI同比下降1.3%,同比降幅快速收窄,降幅比上季度缩小0.2个百分点。
理论上讲,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刺激需求,物價水平会上涨,至少不应下降。但除了年末CPI涨幅由负转正,物价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CPI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该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出现了一些时滞,未能及时避免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势头,但从最终效果来看,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7%,但年末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已出现正增长,逐渐走出了2008年经济危机通货紧缩阴影,说明货币政策效果取得了一定效果。
3.3 通过其它宏观经济指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回升。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万亿元,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进出口温和回升,贸易顺差收窄。2009年12月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7.7%;进口同比增幅连续12个月为负后,11月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26.7%,12月快速攀升至55.9%,国内需求增长强劲。全年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同比下降34.2%。尽管人民币有升值压力,但2009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保持稳定,基本在6.81至6.85区间内运行,人民币汇率预期相对平稳。
4 小结
综上所述,该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年初提出的“保八”目标,有力地抵抗了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消极影响,而在稳定币值稳定物价方面则出现了一些时滞,但最终保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出口增速快速反弹,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加强、在建项目后续投资所需的新增贷款增加,2010年经济增长可能面临超预期风险,即出口超预期的情况下导致经济过热、通胀快速上升。所以为防止经济过热、通胀率上升,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出现明显转向,后续将有更多从紧措施出台。
参考文献:
[1] 2008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 杨丽.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J].国际金融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