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探讨巢湖污染状况及原因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
关键词 巢湖;污染;状况;原因;治理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3-099-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3.042
巢湖是国内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微中部江淮之间的丘陵地带,处于长江与淮河流域之间,属于长江中下游北岸水系,涵盖合肥、(原)巢湖和六安3市的9县(区)。巢湖接纳南淝河、杭埠河、裕溪河等33条河流,集水范围包括合肥、(原)巢湖、无为、庐江、舒城、肥东、肥西2市5县,岸线周长180 km。巢湖水产资源丰富,尤以产银鱼、虾米、螃蟹著称,享有"江淮明珠"之誉,对长江水量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防涝抗早、灌溉农田、扩大水运、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显著,是沿湖人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基础[1]。巢湖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及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给巢湖流域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生态压力。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和滥施化肥、农药,使水体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污染,其纳污负担、富营养化和氮磷超标程度,均居国内五大淡水湖之首。为此,国家确定巢湖是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并把巢湖治污纳入"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之中。基于此,在探讨巢湖污染状况及原因的基础上總结了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
1 巢湖污染状况
目前,巢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湖盆淤积,水质恶化,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巢湖的富营养化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多次出现水华现象。自"九五"时期就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流域和区域。"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对巢湖流域治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用于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巢湖蓝藻发生呈加速趋势,出现频度增加,范围扩大到全湖。水质的严重恶化已成为巢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巢湖水体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无锡召开的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治理"三湖"作为国家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不懈地把"三湖"治理好。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但巢湖湖体水质总氮、总磷还是超标严重,湖体为劣V类水质,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巢湖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全湖平均为中度富营养。其特点是面源污染大于点源污染,流入湖泊的氮、磷营养盐与耗氧有机物为主要污染成分。
根据调查,巢湖的污染物有:致浊物、致嗅物、病原微生物、需氧有机物、植物营养物质、无机有害物、无机有毒物质,重金属,易分解有机有毒物、难分解有毒物,以及油热、放射性、硫、氮的氧化物等,在浊度、色度、嗅度、传染病、耗氧、富营养、硬度、毒性、油污染、热污染、放射性、酸化富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水、工业污染、农田排水污染、矿山排水污染,以及垃圾和废渣堆积雨水淋流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其中巢湖的主要控制污染物是氮(N)、磷(P)和化学需氧量(COD),需重点防治。
2 污染原因
2.1 自然环境因素
对流域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表明,造成巢湖严重污染的原因比较复杂。自然环境因素是造成巢湖水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巢湖光热资源丰富、湖水浅,阳光穿透性好,水体温度上升快,有利于水藻生长;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湖水封闭,容易加剧营养物质在湖内滞留和水生生态环境的悉化;地层中的含磷层位是磷污染来源之一。
此外,巢湖的主要入湖河道受雨季洪水影响,导致侵蚀极为严重,水土流失又使河道淤积堵塞,河床普遍加宽,其他河流的淤积情况也都很严重。巢湖污染已严重影响巢湖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以及该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根据巢湖水质的污染及治理对策研究报告,可以知道巢湖已出现明显的人为富营养化;上游水源林遭砍伐和土地资源的掠夺性经营,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加快了湖盆淤积速度,巢湖闸兴建后,因水位维持过高,加上历次洪水冲击,使巢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破坏殆尽;巢湖湖底由西向东倾斜,湖水浑浊,呈黄褐色,透明度较差,围湖造田、鱼类产卵场遭到破坏。
2.2 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
从经济学理论而言,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是造成污染加重的重要人为因素[2]。随着巢湖流域人口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管理不善、措施不力的情况下,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强化利用土地资源,工业生产的发展在全流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工农业造成的污染,由于入湖废水量增多,使水域环境质量下降;沿湖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入湖泥沙量增加,淤积愈益严重;闸坝改变了湖泊水情,又阻隔了鱼类回游通道;围湖造田破坏了鱼类的饵料基础,也殃及鱼类的栖息和产卵场所;水生植物的减少,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导致鱼类组成发生变化,种群结构失衡,使巢湖水质污染程度逐年增加。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层面(见表1)。
2.2.1 工业污染源 巢湖全流域有工矿企业3000多家,排人巢湖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年达50万吨以上,其中大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巢湖。合肥市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主要由流经合肥的南淝河排入巢湖,是巢湖污染的主要来源。
2.2.2 农业污染源 农村面源染源是巢潮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巢湖沿湖四周均是农田,是安省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污染源分散,细水慢汇,并且流域内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增加。由于肥料结构和施用方法不科学,实际利用率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氯、磷流失人湖,成为巢湖水体富营养化面源污染氮、磷的重要来源。全流域每年化肥使用量约为27万吨,每年至少携带氮6000 t和磷2800 t入湖。 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废物产出量大,且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利用。目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已得到广泛重视,但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3 污染治理措施
为保护巢湖水源不受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结合巢湖的实际情况,制定巢湖水源保护方针是:加强领导、依靠群众、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安徽省在治理重点流域水污染工作中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分阶段推进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果。同时,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下,合肥市居民饮用水源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安徽省还于2008年年初在巢湖流域全面禁止新上排放氮、磷污染物的工业建设项目,减少污染物排放。具体有以下措施。
3.1 底泥生态清淤
目前流域內农业非点源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城镇污水处理率、处理程度都不高,重点工业污染源仅实现浓度达标。虽然底泥生态疏浚可以去除沉积物中大量营养盐,但在未消减外源负荷以前,采用单一的底泥清除只是治标之计[3]。
3.2 恢复和重建湖泊滨岸带生态系统
巢湖建闸使水位抬高以及为防汛不断加固、加高沿湖湖堤,沿岸滩涂、湿地已由建闸前1.5万 hm2左右锐减到0.2万 hm2以下。原有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范围大幅下降。建立环湖湿地保护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重建湖滨带水生植被,特别是提高水生植被覆盖率,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发挥水生动植物转化输出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净化水质的优势,是实现巢湖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
3.3 实行投放食藻鱼类等生物措施
通过投放鲢、鳙鱼类和扩大水生植被覆盖率等生物措施,增加氮、磷生物输出,缓和水体污染。鱼种投放以鲢鱼为主,辅之鳙鱼,同时注意鱼种比例搭配和控制放养总量。近几年,春季巢湖市向湖区投放食藻鱼类,夏季投放区域蓝藻对湖水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湖水水质得到改善。
3.4 防治技术与科学管理并重
综合治理巢湖污染,好的技术和项目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实施。为此要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管理。目前巢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已形成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局面,但在体制机制上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消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弊端,防止出现利益驱动,责权不清的情况。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强调统一管理、集中执法。管理上既要重视行政、法律手段,也应重视经济、市场手段。
4展望
生态环境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人类自身的生活要求和人为活动造成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及资源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如此反复。因此,环境问题不单纯是生态范畴的问题,它受到不同部门资源配置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和相应产业结构的影响。一方面,单从生态环境治理角度出发,势必会造成过分强调经济污染治理而忽视由此带来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单从经济学原理角度出发,会导致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阶段性成果,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会造成一系列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巢湖污染问题,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断开污染源。传统产业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增长方式已不适应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学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来.区域战略: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
[2] 张谋贵,胡丽霞.巢湖污染治理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建设,2012(6):64-68.
[3] 熊严军.浅谈巢湖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科技展望,2017(23):137.
责任编辑:黄艳飞
关键词 巢湖;污染;状况;原因;治理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3-099-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3.042
巢湖是国内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微中部江淮之间的丘陵地带,处于长江与淮河流域之间,属于长江中下游北岸水系,涵盖合肥、(原)巢湖和六安3市的9县(区)。巢湖接纳南淝河、杭埠河、裕溪河等33条河流,集水范围包括合肥、(原)巢湖、无为、庐江、舒城、肥东、肥西2市5县,岸线周长180 km。巢湖水产资源丰富,尤以产银鱼、虾米、螃蟹著称,享有"江淮明珠"之誉,对长江水量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防涝抗早、灌溉农田、扩大水运、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显著,是沿湖人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基础[1]。巢湖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及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给巢湖流域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生态压力。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和滥施化肥、农药,使水体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污染,其纳污负担、富营养化和氮磷超标程度,均居国内五大淡水湖之首。为此,国家确定巢湖是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并把巢湖治污纳入"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之中。基于此,在探讨巢湖污染状况及原因的基础上總结了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
1 巢湖污染状况
目前,巢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湖盆淤积,水质恶化,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巢湖的富营养化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多次出现水华现象。自"九五"时期就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流域和区域。"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对巢湖流域治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用于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巢湖蓝藻发生呈加速趋势,出现频度增加,范围扩大到全湖。水质的严重恶化已成为巢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巢湖水体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无锡召开的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治理"三湖"作为国家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不懈地把"三湖"治理好。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但巢湖湖体水质总氮、总磷还是超标严重,湖体为劣V类水质,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巢湖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全湖平均为中度富营养。其特点是面源污染大于点源污染,流入湖泊的氮、磷营养盐与耗氧有机物为主要污染成分。
根据调查,巢湖的污染物有:致浊物、致嗅物、病原微生物、需氧有机物、植物营养物质、无机有害物、无机有毒物质,重金属,易分解有机有毒物、难分解有毒物,以及油热、放射性、硫、氮的氧化物等,在浊度、色度、嗅度、传染病、耗氧、富营养、硬度、毒性、油污染、热污染、放射性、酸化富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水、工业污染、农田排水污染、矿山排水污染,以及垃圾和废渣堆积雨水淋流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其中巢湖的主要控制污染物是氮(N)、磷(P)和化学需氧量(COD),需重点防治。
2 污染原因
2.1 自然环境因素
对流域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表明,造成巢湖严重污染的原因比较复杂。自然环境因素是造成巢湖水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巢湖光热资源丰富、湖水浅,阳光穿透性好,水体温度上升快,有利于水藻生长;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湖水封闭,容易加剧营养物质在湖内滞留和水生生态环境的悉化;地层中的含磷层位是磷污染来源之一。
此外,巢湖的主要入湖河道受雨季洪水影响,导致侵蚀极为严重,水土流失又使河道淤积堵塞,河床普遍加宽,其他河流的淤积情况也都很严重。巢湖污染已严重影响巢湖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以及该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根据巢湖水质的污染及治理对策研究报告,可以知道巢湖已出现明显的人为富营养化;上游水源林遭砍伐和土地资源的掠夺性经营,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加快了湖盆淤积速度,巢湖闸兴建后,因水位维持过高,加上历次洪水冲击,使巢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破坏殆尽;巢湖湖底由西向东倾斜,湖水浑浊,呈黄褐色,透明度较差,围湖造田、鱼类产卵场遭到破坏。
2.2 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
从经济学理论而言,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是造成污染加重的重要人为因素[2]。随着巢湖流域人口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管理不善、措施不力的情况下,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强化利用土地资源,工业生产的发展在全流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工农业造成的污染,由于入湖废水量增多,使水域环境质量下降;沿湖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入湖泥沙量增加,淤积愈益严重;闸坝改变了湖泊水情,又阻隔了鱼类回游通道;围湖造田破坏了鱼类的饵料基础,也殃及鱼类的栖息和产卵场所;水生植物的减少,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导致鱼类组成发生变化,种群结构失衡,使巢湖水质污染程度逐年增加。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层面(见表1)。
2.2.1 工业污染源 巢湖全流域有工矿企业3000多家,排人巢湖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年达50万吨以上,其中大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巢湖。合肥市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主要由流经合肥的南淝河排入巢湖,是巢湖污染的主要来源。
2.2.2 农业污染源 农村面源染源是巢潮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巢湖沿湖四周均是农田,是安省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污染源分散,细水慢汇,并且流域内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增加。由于肥料结构和施用方法不科学,实际利用率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氯、磷流失人湖,成为巢湖水体富营养化面源污染氮、磷的重要来源。全流域每年化肥使用量约为27万吨,每年至少携带氮6000 t和磷2800 t入湖。 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废物产出量大,且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利用。目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已得到广泛重视,但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3 污染治理措施
为保护巢湖水源不受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结合巢湖的实际情况,制定巢湖水源保护方针是:加强领导、依靠群众、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安徽省在治理重点流域水污染工作中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分阶段推进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果。同时,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下,合肥市居民饮用水源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安徽省还于2008年年初在巢湖流域全面禁止新上排放氮、磷污染物的工业建设项目,减少污染物排放。具体有以下措施。
3.1 底泥生态清淤
目前流域內农业非点源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城镇污水处理率、处理程度都不高,重点工业污染源仅实现浓度达标。虽然底泥生态疏浚可以去除沉积物中大量营养盐,但在未消减外源负荷以前,采用单一的底泥清除只是治标之计[3]。
3.2 恢复和重建湖泊滨岸带生态系统
巢湖建闸使水位抬高以及为防汛不断加固、加高沿湖湖堤,沿岸滩涂、湿地已由建闸前1.5万 hm2左右锐减到0.2万 hm2以下。原有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范围大幅下降。建立环湖湿地保护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重建湖滨带水生植被,特别是提高水生植被覆盖率,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发挥水生动植物转化输出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净化水质的优势,是实现巢湖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
3.3 实行投放食藻鱼类等生物措施
通过投放鲢、鳙鱼类和扩大水生植被覆盖率等生物措施,增加氮、磷生物输出,缓和水体污染。鱼种投放以鲢鱼为主,辅之鳙鱼,同时注意鱼种比例搭配和控制放养总量。近几年,春季巢湖市向湖区投放食藻鱼类,夏季投放区域蓝藻对湖水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湖水水质得到改善。
3.4 防治技术与科学管理并重
综合治理巢湖污染,好的技术和项目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实施。为此要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管理。目前巢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已形成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局面,但在体制机制上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消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弊端,防止出现利益驱动,责权不清的情况。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强调统一管理、集中执法。管理上既要重视行政、法律手段,也应重视经济、市场手段。
4展望
生态环境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人类自身的生活要求和人为活动造成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及资源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如此反复。因此,环境问题不单纯是生态范畴的问题,它受到不同部门资源配置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和相应产业结构的影响。一方面,单从生态环境治理角度出发,势必会造成过分强调经济污染治理而忽视由此带来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单从经济学原理角度出发,会导致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阶段性成果,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会造成一系列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巢湖污染问题,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断开污染源。传统产业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增长方式已不适应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学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来.区域战略: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
[2] 张谋贵,胡丽霞.巢湖污染治理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建设,2012(6):64-68.
[3] 熊严军.浅谈巢湖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科技展望,2017(23):137.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