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热爱数学,迫切希望了解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方式;教学理念;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8-0149-01
数学教师应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地课堂教学导入,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课堂导入上却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可形式过于单一且呆板。回顾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从这些预备知识中转入本节课的学习;还也有些教师一直都很注重课堂导入,但是“事倍功半”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如何合理地、新颖地设计课堂导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明确设计新课导入的原则,是运用好新课导入的关键。符合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取。体现启发性,切忌导而不入。如果设计的导语不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学生是很难进入角色的。增加互动性,切忌机械被动。具有互动性的导入,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根据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如果在上课伊始,注意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就能牢牢抓住儿童的注意力。富有趣味性,切忌枯燥乏味。我们在设计导语时,应在“趣”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加强针对性,切忌漫无目标。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注意简洁性,切忌拖沓冗长。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我们要注重导语的简洁性,用最少的话语,花最少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以取得最佳的导入效果。讲究艺术性,切忌平淡生硬。要想一开讲就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导语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对不同课型的导入,教师要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如果为创设情境而设计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感染力;如果选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如果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启发性,发人深思。
导入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这里介绍几种基本方法。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构思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构思相关的故事。 课堂上讲故事,其目的在于引入教学,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而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导入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有时还需要启发引导,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情趣,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 、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创境导入艺术,让学生“未入其文,先动其情”,能够达到“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交融统一,往往能产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一定的理性思考,学生在导入教学中积蓄的情感,也会转化为他们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导入时的情境创设要巧妙精当,贴近实际生活,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启发他们的情绪想象。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思趣, 思趣又称思维兴趣,它不同于吸引人感官的外在表象的兴趣层次,也高于生动形象的情感兴趣。它是外部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在人产生对物的情感基础之上所引发的思维能动;它虽然与情感密切相连,但却更具有理性的特征。一个好的问题引入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激发起学生的思趣。创设出良好的入课情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的引入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实际和认知实际出发,所提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问题有思考的价值并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既不可肤浅到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随口可答的程度,也不可深奥到学生思索了许久都答不上来而导致“冷场”或老师自问自答的程度;同时,将提问放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如讲完故事,广告、诗歌、音乐、绘画作品展示之后马上提问,效果最好。
由于导入过程中所涉及的素材的表现形式和适合情况不同,上述导入方式也可同时配合选择讲故事、实验演示、做游戏、设悬念、开展竞赛、讨论等。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有助于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热爱数学,迫切希望了解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方式;教学理念;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8-0149-01
数学教师应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地课堂教学导入,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课堂导入上却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可形式过于单一且呆板。回顾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从这些预备知识中转入本节课的学习;还也有些教师一直都很注重课堂导入,但是“事倍功半”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如何合理地、新颖地设计课堂导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明确设计新课导入的原则,是运用好新课导入的关键。符合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取。体现启发性,切忌导而不入。如果设计的导语不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学生是很难进入角色的。增加互动性,切忌机械被动。具有互动性的导入,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根据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如果在上课伊始,注意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就能牢牢抓住儿童的注意力。富有趣味性,切忌枯燥乏味。我们在设计导语时,应在“趣”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加强针对性,切忌漫无目标。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注意简洁性,切忌拖沓冗长。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我们要注重导语的简洁性,用最少的话语,花最少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以取得最佳的导入效果。讲究艺术性,切忌平淡生硬。要想一开讲就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导语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对不同课型的导入,教师要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如果为创设情境而设计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感染力;如果选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如果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启发性,发人深思。
导入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这里介绍几种基本方法。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构思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构思相关的故事。 课堂上讲故事,其目的在于引入教学,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而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导入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有时还需要启发引导,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情趣,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 、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创境导入艺术,让学生“未入其文,先动其情”,能够达到“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交融统一,往往能产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一定的理性思考,学生在导入教学中积蓄的情感,也会转化为他们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导入时的情境创设要巧妙精当,贴近实际生活,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启发他们的情绪想象。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思趣, 思趣又称思维兴趣,它不同于吸引人感官的外在表象的兴趣层次,也高于生动形象的情感兴趣。它是外部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在人产生对物的情感基础之上所引发的思维能动;它虽然与情感密切相连,但却更具有理性的特征。一个好的问题引入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激发起学生的思趣。创设出良好的入课情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的引入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实际和认知实际出发,所提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问题有思考的价值并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既不可肤浅到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随口可答的程度,也不可深奥到学生思索了许久都答不上来而导致“冷场”或老师自问自答的程度;同时,将提问放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如讲完故事,广告、诗歌、音乐、绘画作品展示之后马上提问,效果最好。
由于导入过程中所涉及的素材的表现形式和适合情况不同,上述导入方式也可同时配合选择讲故事、实验演示、做游戏、设悬念、开展竞赛、讨论等。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有助于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热爱数学,迫切希望了解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