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目前国家发改委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特大城市的标准“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到200万”,有望被提升到“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而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标准也会进行上调。
点评:如果按照旧的城市人口标准,不少地级城市已经变成特大城市;但如果上调了特大城市的人口标准,某些省可能没有一个特大城市。那么,很多地级城市提出的口号如 “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发展特大城市”等,就变得毫无意义。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各种城市标准都有可能上调,而且调整标准只有一个:人口总量。小城市标准从20万人以下调整到20万~50万人,中等城市标准从20万~50万人变为50万~100万人,大城市标准从50万~100万人提高到100万~500万人,超级大城市人口标准有望设定为1000万以上。
如果城市标准“升级”,显然有多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减少某些城市浮躁症,让那些一味追求“特大城市”称号的城市负责人回归理性;二是有利于引导农业人口向中小城市流动,以控制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规模;三是让城市标准更适应发展需要,因为随着城镇化发展,某些城市标准已经明显过时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旧的城市规划法,还是最新的城市标准认定,都是通过“人口总量”来认定城市大小。以人口数量来认定城市大小有一定合理性,这是因为,人是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人口多城市规模相应就大,人口少城市规模自然就小。但认定城市大小不能只看人口总量,而要看综合指标,人口数量只是综合指标之一。如果只是以人口总量作为城市标准,标准似乎过于简单。
最近,很多地方在描绘新型城镇化宏伟蓝图,诚如很多专家所指出的,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如果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即使城市人口再多,恐怕也不能产生正能量,因为有产业支撑才能拉动就业、消费增长。所以,上调城市标准除了看人口总量,还要看产业规模,特别是上调城市标准要看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首先要编制城市公共服务规划,包括公共交通、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如果城市公共服务不能与人口总量相适应,就会带来很多“城市病”。上调城市人口标准的同时,城市相关制度更要升级。只有制度为城市保驾护航,城市的公共服务才能更公平更合理。
点评:如果按照旧的城市人口标准,不少地级城市已经变成特大城市;但如果上调了特大城市的人口标准,某些省可能没有一个特大城市。那么,很多地级城市提出的口号如 “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发展特大城市”等,就变得毫无意义。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各种城市标准都有可能上调,而且调整标准只有一个:人口总量。小城市标准从20万人以下调整到20万~50万人,中等城市标准从20万~50万人变为50万~100万人,大城市标准从50万~100万人提高到100万~500万人,超级大城市人口标准有望设定为1000万以上。
如果城市标准“升级”,显然有多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减少某些城市浮躁症,让那些一味追求“特大城市”称号的城市负责人回归理性;二是有利于引导农业人口向中小城市流动,以控制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规模;三是让城市标准更适应发展需要,因为随着城镇化发展,某些城市标准已经明显过时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旧的城市规划法,还是最新的城市标准认定,都是通过“人口总量”来认定城市大小。以人口数量来认定城市大小有一定合理性,这是因为,人是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人口多城市规模相应就大,人口少城市规模自然就小。但认定城市大小不能只看人口总量,而要看综合指标,人口数量只是综合指标之一。如果只是以人口总量作为城市标准,标准似乎过于简单。
最近,很多地方在描绘新型城镇化宏伟蓝图,诚如很多专家所指出的,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如果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即使城市人口再多,恐怕也不能产生正能量,因为有产业支撑才能拉动就业、消费增长。所以,上调城市标准除了看人口总量,还要看产业规模,特别是上调城市标准要看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首先要编制城市公共服务规划,包括公共交通、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如果城市公共服务不能与人口总量相适应,就会带来很多“城市病”。上调城市人口标准的同时,城市相关制度更要升级。只有制度为城市保驾护航,城市的公共服务才能更公平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