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知识传授,同时也重视思想品德的渗透。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现行的小学数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学习中不断地渗透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教育。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有着重要的领航作用。”现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深掘教材,渗透“三热爱”的思想情感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中包含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利用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例如:第一册数学第一节“准备课”中的主题画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看到图上五星红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每周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聆听国旗下的讲话,这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热爱祖国的种子。诸如爱劳动、学雷锋做好事、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等许多具体事例的数据资料都能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而这些数据材料随着知识的拓展和学生见识增多逐步充实,从校内到校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际,教材都作了一定的反映。比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气,为祖国争光。
二、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的发现,数学的发展,数学内在矛盾的运动,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处处皆含“实践第一”、“对立统一”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1.实践第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运用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我们教师就是要根据这种认知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操作、体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亲历动态生成。比如:教学11至20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左边摆1捆小棒,右边1根小棒,学生必然知道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当左边摆2根小棒时,学生自己就知道了20是由2个十组成的。另外几何知识的教学也大都可以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数一数、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进行教学。这样学生都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并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道理。
2.对立统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数学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知识点,如整数和分数的对立统一;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对立统一;精确和近似的对立统一;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另外辨证的思维方法诸如分析与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教材第九册140页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工人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小时加工20个,12小时可以完成。(1)现在要提前2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要多加工多少个零件?(2))如果每小时多加工4个,可以提前几小时完成?(3)前4小时平均每小时加工了24个。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要加工多少小时?这道题中每一小题的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及工作总量都在发生变化,题与题之间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也在不断的变化。第一题的工作时间减少,那么工作效率发生变化,每小时比原来要多加工一些,这道题便是求平均每小时比原来多加工几个。第二题却恰恰相反,工作效率提高了,这就使得所需的工作时间减少,题目的问题正是“可以提前几小时完成”。第三题在第一题与第二题的基础上,已知一定工作时间和相对应的工作总量,通过两个变化的量求出工作效率这个不变的量,再利用工作效率求出生产余下的零件所需工作时间。通过辩证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这三个量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知道其中任两个量可以求出相对应的另一个量,其中一个量一定,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这也正是正比与反比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体现,通过这种题的练习,不仅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优良品质
首先可以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如:讲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讲人类的伟大发明,提高学习积极性;讲数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的应用,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都有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利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疑问,激发其探索学习的兴趣。再次,教师对事业的热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学生身边最近、最真、最好的榜样。
诚然,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数学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深掘教材,渗透“三热爱”的思想情感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中包含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利用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例如:第一册数学第一节“准备课”中的主题画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看到图上五星红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每周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聆听国旗下的讲话,这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热爱祖国的种子。诸如爱劳动、学雷锋做好事、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等许多具体事例的数据资料都能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而这些数据材料随着知识的拓展和学生见识增多逐步充实,从校内到校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际,教材都作了一定的反映。比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气,为祖国争光。
二、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的发现,数学的发展,数学内在矛盾的运动,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处处皆含“实践第一”、“对立统一”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1.实践第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运用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我们教师就是要根据这种认知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操作、体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亲历动态生成。比如:教学11至20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左边摆1捆小棒,右边1根小棒,学生必然知道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当左边摆2根小棒时,学生自己就知道了20是由2个十组成的。另外几何知识的教学也大都可以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数一数、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进行教学。这样学生都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并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道理。
2.对立统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数学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知识点,如整数和分数的对立统一;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对立统一;精确和近似的对立统一;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另外辨证的思维方法诸如分析与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教材第九册140页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工人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小时加工20个,12小时可以完成。(1)现在要提前2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要多加工多少个零件?(2))如果每小时多加工4个,可以提前几小时完成?(3)前4小时平均每小时加工了24个。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要加工多少小时?这道题中每一小题的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及工作总量都在发生变化,题与题之间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也在不断的变化。第一题的工作时间减少,那么工作效率发生变化,每小时比原来要多加工一些,这道题便是求平均每小时比原来多加工几个。第二题却恰恰相反,工作效率提高了,这就使得所需的工作时间减少,题目的问题正是“可以提前几小时完成”。第三题在第一题与第二题的基础上,已知一定工作时间和相对应的工作总量,通过两个变化的量求出工作效率这个不变的量,再利用工作效率求出生产余下的零件所需工作时间。通过辩证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这三个量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知道其中任两个量可以求出相对应的另一个量,其中一个量一定,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这也正是正比与反比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体现,通过这种题的练习,不仅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优良品质
首先可以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如:讲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讲人类的伟大发明,提高学习积极性;讲数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的应用,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都有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利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疑问,激发其探索学习的兴趣。再次,教师对事业的热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学生身边最近、最真、最好的榜样。
诚然,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数学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