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乐常与祸双行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闯王李自成进京,政权到手之际败亡,令人扼腕长叹,也值得人们警醒。
  李自成是个平民英雄,领导农民起义军由星星之火迅速发展到百万之师,建立了大顺政权。随后又指挥百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确实让人惊叹。令人痛心的是,他攻入北京城后,仅支撑了一个多月即迅速败亡,由大胜转为大败。这种夺得了天下却又迅速失去政权的结局,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因胜而骄,尽情享乐,是导致李自成的惨痛失败的主因。
  李自成在夺取政权之前待人处事,审时度势,各方面比较谨慎。然而,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尽,李自成在巨大的成功面前,没有看到内忧外患,反而迅速滋长了骄傲自满、盲目乐观、麻痹轻敌、不思进取的思想和作风,犯了导致失败的严重错误。他没走出胜即骄傲、胜即变质的怪圈。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原本不好酒色的李自成,也开始蓄养美女,沉迷声色,饮酒为乐。军中官兵从上到下花天酒地,贪图享乐。大堆的金银珠宝使他们眼花缭乱,革命精神迅速丧失,追赃变成了分赃,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强占民女,竟然忘记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更忘记了在关外虎视眈眈、彪悍骁勇的清军。百姓认为大顺还不如大明,一股反对大顺政权的潮流迅速掀起。大将刘宗敏所忙的是拶挟降官,搜刮赃款,严刑杀人。刘宗敏收拷的大小官僚有一两千人,其他将领收拷的官吏又不知多少人。刘宗敏制造夹棍5000副散发各营,夹人无不骨碎。由于打击面过宽,促使更多的人反对新政权。起义亡明霸业红,骄奢淫逸弃前功。
  更有甚者,刘宗敏还霸占了明朝镇守山海关的大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致使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愤而降清。据《平吴录》和《吴三桂请兵始末》记载,吴三桂本来准备投靠闯王李自成,而且已经接受了李自成送去的4万两银子。可吴三桂大军行至滦州时,听说自己的美人被占。吴三桂无法再信任李自成,当即退回山海关,并且联络多尔衮,引清兵入关进攻李自成,充当消灭李自成起义军和明朝残余力量的急先锋。李自成无视吴三桂的力量,是因为过于迷信自己军事上的强大。对完全可以笼络利用的吴三桂,不予理睬则罢,还逼他跳墙。这与他缺乏政治上的远见和不能珍惜人才有关。
  军纪不严、军心涣散,令行不畅,是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痛失大顺政权的又一重要原因。进京之初,李自成曾下令不许扰民,但军队进城后很快失去控制,在40多天里,几十万大军驻屯京城,杀烧抢掠,尽情享乐,往昔严明的军纪荡然无存,起义军的战斗力迅速丧失。吴三桂大军压境,危难之际,李自成令刘宗敏出兵,但刘宗敏竟因耽于声色,以诸般借口予以拒绝。李自成等人在京城享乐了一个多月,才仓皇出征。
  细想李自成进京后的种种,这样的政权又怎能不失败呢?
  责任编辑:魏晔玲
其他文献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山体与岩体进行开挖,在开挖的过程中需要对开挖坡体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以规范化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与建设,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性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经验中汲取力量,进行理论创新,始终注重正确把握事关全局的四大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
中国的官文化源远流长。在我们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共出现了4000个左右的单字,其中就有“官”字。几千年来,官员的一举一动和官场的风气、生
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扎实研究、深入解答。目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是“中国道路”、“
一杯明澈的水,不停摇晃,会让水显得不那么纯净;一杯浑浊的水,不去摇晃,慢慢沉淀会澄清一部分水。  人动辄摇头晃脑,亦会迷糊混沌。  做人更如此,若行得正、走得稳,不摇晃当是诀窍之一。  世间滚滚红尘,滔滔名利,香风袭,温水漫,牵扯你的欲望,拉拢你的行为,不摇晃何其难也。  有些人摇来晃去,踏不过疾风骤雨,也走不过日丽月明,跌了跟头,离了基點,迈上歧路。  醉心的人易摇晃。醉心官场,迎来送往,逢场作
在岩体水力学研究中,岩体渗流场与温度场的耦合分析一直是重点问题,而单裂隙水流下的岩体稳定温度场分析对于岩体-水流传热影响很大。文章基于FEPG软件数值仿真模拟裂隙岩体
但凡这世上之事,横有粗细,纵有短长。长也好,短也好,很难说谁不好。这要依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不同背景来判断。在某种情况下,长可能比短好,换做另一种情况,可能短比长好。长短之优劣皆相对而言。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工作中也经常会碰到长与短的问题。有些长与短问题还径直与作风相关。下面略举数例,以窥一斑。  当面说长与背后道短。同志之间,本应以心换心,坦诚以待,发现别人有缺点就当面指出,因为这样有助于其改正缺
闲翻《晋书》,看到对北伐名将桓温的评价是“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细细读来,桓温果然名不虚传,让人心生敬佩。  话说桓温上任荆州刺史时,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百废待兴。他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吏,仁政为民,政绩赫赫。然而,桓温的过人之处远不止于此。  有一次,他属下的一名令史因犯错而领受杖刑,行刑者按桓温的意思只是将刑杖从那人的官服上掠过。桓温年纪尚小的儿子,不知缘故,就极为不满地对父亲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