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社会对父母的教育水平也不断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往往会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变量。在现有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忽视一个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伴随着重重阻碍,影响其个人生活以及未来事业的发展,阻碍价值观,世界观,成长观的形成。家长是孩子启蒙阶段最重要的导师,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培养最基础的自理能力,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自理能力培养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普遍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一、初步建立幼儿的自理能力意识
对于处于幼年阶段的孩子出来说,自控能力较差,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水平还比较弱的时候,无法切身的理解自理能力的这个词语。这是主观层面的对自理能力认知的缺失,而这个主观意识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孩子还小。对于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形成主要来自于外部客观因素也就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占到的比重远大于学校,往往家庭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中国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校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学校固然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孩子很多方面的自理能力,但也需要家庭的配合。比如吃饭,孩子在幼儿园时都是自己吃饭。但是一回到家里,家长多是以喂的方式,结果就是孩子吃饭反而变得慢吞吞,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1]提出,"3-6岁时对主动感和内疚感有一个初步认知的年龄,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去引导孩子树立主动感和内疚感的实现。"简单来说,家长鼓励并且支持孩子的做法和行为,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种意识,对于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很难百分之百的去相信孩子,家长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还小,这个事情等你长大了再做。"其实这不仅是在打消了孩子的主动性更是扼杀了一个孩子的对于能力的培养。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尝试的勇气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不信任孩子做的每一件事。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第一点,是创造条件,然后才是鼓励教育。孩子在整理自己房间和物品的时候,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帮助和鼓励,而不是在一旁嘲笑孩子做的不好甚至是阻止孩子这么做。聪明的父母永远是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孩子,愚蠢的父母总是以怀疑的目光看孩子。所以更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没有能力去做而是父母没有起到一个好的引导作用。父母的教育应该体现在总是为孩子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机会,机会多了孩子就能有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经验。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它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天天坚持。因此,父母除了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愿意坚持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让父母帮着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真棒,都能自己收拾房间了”,而尽量少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当孩子在尝试的时候,等着他,鼓励他。当孩子进步的时候,表扬他,激励他,相信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下会成长的更好。
三、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是侧重于孩子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而自理能力教育渗透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可以通过孩子喜欢玩水的心理,编一首洗手儿歌让他们爱上洗手,通过有趣的洗手儿歌,幼儿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也在游戏中学会了洗手的本领。有一次,我发现孩子们不会用肥皂,我便想出了一个新的游戏,让水和肥皂成了他们的好朋友。孩子们看到手上哪儿脏乎乎,就把肥皂来来回回的擦在哪儿,肥皂和水搓揉产生出了许多的泡泡,孩子们可兴奋了。在玩中他们发现肥皂泡越搓越多,泡泡渐渐变黑,被水冲走,孩子们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了使用肥皂和自己洗手。还有培养孩子自己穿鞋的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個”穿鞋比赛”的游戏。老师说:”小朋友,现在我们来举行穿鞋比赛吧!”孩子们立马开心的穿起鞋来…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有成人参与的游戏,尤其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在游戏中老师和孩子不再是师徒关系,而是平等的同伴关系。这样的关系有利于放松孩子的心情,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练习穿鞋子。赢了很有成就感,还会叫你跟他比,孩子会为此感到自豪。就算是输了,孩子也会不服气,总想着赢一次,而要求再来。如此不管是输还是赢,孩子却不断地重复着一个动作:穿鞋子。这样的游戏对于老师和孩子来说是获得了双赢,即让幼儿学会了自理,又增进了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四、总结
家长对孩子往往宠爱有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呵护,事事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也有的家长对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认识不足,认为孩子现在年龄小,需要大人照顾,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地就会了,用不着现在刻意地去教他。还有的家长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吃饭、洗漱等一些小事上(他们觉得那是小事),认为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洗脸,只会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等孩子吃完了还得做父母的收拾,倒不如大人喂来得省心又省事。其实家长的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陪伴孩子成长最多的其实还是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成为一个自律,拥有自理能力的人。通过老师和家长的锻炼,孩子们才会自己吃饭.自己洗手,学会用肥皂洗手,自己起床,穿鞋……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用游戏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儿童与社会》(M).高丹妮、李妮.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02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自理能力培养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普遍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一、初步建立幼儿的自理能力意识
对于处于幼年阶段的孩子出来说,自控能力较差,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水平还比较弱的时候,无法切身的理解自理能力的这个词语。这是主观层面的对自理能力认知的缺失,而这个主观意识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孩子还小。对于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形成主要来自于外部客观因素也就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占到的比重远大于学校,往往家庭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中国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校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学校固然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孩子很多方面的自理能力,但也需要家庭的配合。比如吃饭,孩子在幼儿园时都是自己吃饭。但是一回到家里,家长多是以喂的方式,结果就是孩子吃饭反而变得慢吞吞,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1]提出,"3-6岁时对主动感和内疚感有一个初步认知的年龄,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去引导孩子树立主动感和内疚感的实现。"简单来说,家长鼓励并且支持孩子的做法和行为,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种意识,对于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很难百分之百的去相信孩子,家长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还小,这个事情等你长大了再做。"其实这不仅是在打消了孩子的主动性更是扼杀了一个孩子的对于能力的培养。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尝试的勇气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不信任孩子做的每一件事。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第一点,是创造条件,然后才是鼓励教育。孩子在整理自己房间和物品的时候,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帮助和鼓励,而不是在一旁嘲笑孩子做的不好甚至是阻止孩子这么做。聪明的父母永远是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孩子,愚蠢的父母总是以怀疑的目光看孩子。所以更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没有能力去做而是父母没有起到一个好的引导作用。父母的教育应该体现在总是为孩子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机会,机会多了孩子就能有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经验。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它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天天坚持。因此,父母除了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愿意坚持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让父母帮着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真棒,都能自己收拾房间了”,而尽量少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当孩子在尝试的时候,等着他,鼓励他。当孩子进步的时候,表扬他,激励他,相信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下会成长的更好。
三、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是侧重于孩子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而自理能力教育渗透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可以通过孩子喜欢玩水的心理,编一首洗手儿歌让他们爱上洗手,通过有趣的洗手儿歌,幼儿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也在游戏中学会了洗手的本领。有一次,我发现孩子们不会用肥皂,我便想出了一个新的游戏,让水和肥皂成了他们的好朋友。孩子们看到手上哪儿脏乎乎,就把肥皂来来回回的擦在哪儿,肥皂和水搓揉产生出了许多的泡泡,孩子们可兴奋了。在玩中他们发现肥皂泡越搓越多,泡泡渐渐变黑,被水冲走,孩子们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了使用肥皂和自己洗手。还有培养孩子自己穿鞋的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個”穿鞋比赛”的游戏。老师说:”小朋友,现在我们来举行穿鞋比赛吧!”孩子们立马开心的穿起鞋来…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有成人参与的游戏,尤其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在游戏中老师和孩子不再是师徒关系,而是平等的同伴关系。这样的关系有利于放松孩子的心情,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练习穿鞋子。赢了很有成就感,还会叫你跟他比,孩子会为此感到自豪。就算是输了,孩子也会不服气,总想着赢一次,而要求再来。如此不管是输还是赢,孩子却不断地重复着一个动作:穿鞋子。这样的游戏对于老师和孩子来说是获得了双赢,即让幼儿学会了自理,又增进了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四、总结
家长对孩子往往宠爱有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呵护,事事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也有的家长对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认识不足,认为孩子现在年龄小,需要大人照顾,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地就会了,用不着现在刻意地去教他。还有的家长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吃饭、洗漱等一些小事上(他们觉得那是小事),认为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洗脸,只会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等孩子吃完了还得做父母的收拾,倒不如大人喂来得省心又省事。其实家长的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陪伴孩子成长最多的其实还是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成为一个自律,拥有自理能力的人。通过老师和家长的锻炼,孩子们才会自己吃饭.自己洗手,学会用肥皂洗手,自己起床,穿鞋……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用游戏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儿童与社会》(M).高丹妮、李妮.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