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猪养殖是洮北区畜牧经济结构中的传统产业,生猪生产在保障市场供给,平抑物价,促进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如何抓好生猪产业,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生猪生产基本情况
据2011年底数据统计,洮北区生猪发展达到16.8万头,出栏9.6万头,猪肉产量4370吨;规模饲养户307家,年出栏生猪6.5万头,生猪产业产值达2.2亿元,占牧业总产值12.2亿元的18%。洮北区生猪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洮北区认真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等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推动了全区生猪生产发展;二是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牧业发展3年攻坚战使全区生猪养殖由千家万户的散养逐步转向规模化养殖,特别是2011年年初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较好,带动了一定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养猪,全区现有生猪备案养殖场34家;三是生猪品种实现了良种化,优质肉猪比重增加。洮北区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化工程,改良推广使用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优良猪品种,提高生产性能,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30%以上;四是生猪产量快速上升,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由于国家对畜牧业的大量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一大批农户投身生猪产业,同时,现代科学养殖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生猪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养殖户通常一年出栏2~2.5批肥猪,大大提高了出栏率和商品率。
2.市场需求情况
市区市场日均销售生猪290头,其中:自产60头,外进230头,外地生猪进入洮北区市场销售占有率79.3%,主要来源于华正、雨润、汇昌等大型生猪养殖场的白条猪。全区年出栏生猪中,用于自食5.6万头,上市销售11.2万头。
3. 未来发展空间
猪肉是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的大宗副食品,生猪生产也是“菜篮子”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洮北区位于蒙、吉、黑三省交界处,是白城市区所在地,城乡人口总数50.9万,猪肉消费需求空间大。2011年洮北区被国家确定为半农半牧区,省政府2012年启动现代畜牧业4年提升计划,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洮北区农业生产的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在畜牧业。目前,地产生猪在全区市场销售占有率仅为20.7%,由此可见,发展生猪产业是大有可为的。要充分利用洮北区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抢占本地猪肉销售市场,“十二五”期间生猪年发展数力争达到26万头,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努力实现生猪生产由本地自给型向外销扩展型方向的跨越。
4.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4.1疫病种类繁杂,防控形势严峻 近几年来,洮北区猪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增多,并由单一性病种感染转变成多病种混合感染。再则,猪只交易流动性大,存在着外疫传入风险,对全区动物疫病防控形成严重危胁,防控难度加大。
4.2规模养殖发展不快,标准化程度不高 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比较效益较低,加上养殖风险大等原因,散养户数量不断下降已呈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年来,全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仍然不足。
4.3投资融资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 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生猪产业的投入偏少,已严重影响到了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洮北区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不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模,能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很少,区财政财力有限,对生猪生产投入不够。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额农贷额度偏低,难以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发展规模养猪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由于生猪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目前价格又走向低潮,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养殖户自身积累不足,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4.4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导千家万户分散养殖进入现代畜牧业,需要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生猪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的一体化和服务的社会化。全区生猪产业协会或农村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不足,已建立的组织作用发挥有限,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分享与联结机制,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
4.5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作用发挥有限,科技贡献率不高 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知识老化,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指导生产工作能力。基层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兽医技术人员待遇不高,工作量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主要从事防疫、检疫、消毒等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没有科技推广经费,科技推广工作乏力,部分养殖户科学养猪水平低,对良种推广使用、现代科学养猪、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污染控制等技术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管理混乱、防疫不规范、档案不齐全,饲养条件及养殖设施差,效益不高。
4.6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养殖户的利益保护不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畜牧养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猪大县养殖场(户)受到政府扶持,得到一定利益。政府的激励发展势必导致生猪总量的急剧增长,从市场经济规律来讲,供大于求必然引起生猪价格下跌,而洮北区由于畜禽总量偏低,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生猪发展只能靠自身努力,生猪市场价格下跌同样会波及到全区的养殖农户,加上饲料价格飙升,给养殖场(户)造成亏损,养殖场(户)利益受到损害。
5. 发展生猪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5.1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禽养殖生产安全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充实加强力量,保障工作经费,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要贯彻“预防为主”和“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针,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全民参与的防疫机制,搞好疫情监测预警,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5.2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提升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 规模化饲养是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而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生猪质量,只有生猪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质量控制、产品销售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保证养殖效益和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从而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要改变传统落后的小门小户的生猪散养方式,通过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尽快弥补散养户下降的生猪数量。实施规模化养殖,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建议政府部门搞好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划选址,强化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建设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净化养殖环境,达到养殖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为规模化养殖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按照统一的规划布局方案,整合资源,配套相关项目,抓好规模养殖用水、用电、交通、土地利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示范典型,引领全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逐步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5.3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 政府部门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帮助解决规模养殖资金周转困难,探索参与组建信贷担保机构,提高小额农贷信用额度,建立和完善保险机制,加强能繁母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工作,有效降低生猪养殖风险。
5.4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 一是积极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展产品精深加工,创立品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原料基地,实行订单和受控生产。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畜牧业协会、猪业协会和经纪人,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猪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生猪生产的预测预警,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协调组织好规模养猪场大宗饲料原料的供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5.5加大科技推广工作力度,提高养殖科技含量 区畜牧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养殖专业户的培训,提高基层兽医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及养殖场(户)科学养殖技术水平。强化良种推广,提高三元杂交猪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加强现代养猪技术的推广,重点推广良种良法养猪技术、猪病综合防控、养猪标准化生产与环境控制等技术,提高生猪养殖科技含量。
5.6政策引导,强化畜牧业发展保障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要把扶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增加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动员、引导、组织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充分利用国家惠农兴牧政策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三是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生猪产业发展,实行生猪最低收购保护价格,确保养殖者的利益。
1.生猪生产基本情况
据2011年底数据统计,洮北区生猪发展达到16.8万头,出栏9.6万头,猪肉产量4370吨;规模饲养户307家,年出栏生猪6.5万头,生猪产业产值达2.2亿元,占牧业总产值12.2亿元的18%。洮北区生猪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洮北区认真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等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推动了全区生猪生产发展;二是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牧业发展3年攻坚战使全区生猪养殖由千家万户的散养逐步转向规模化养殖,特别是2011年年初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较好,带动了一定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养猪,全区现有生猪备案养殖场34家;三是生猪品种实现了良种化,优质肉猪比重增加。洮北区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化工程,改良推广使用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优良猪品种,提高生产性能,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30%以上;四是生猪产量快速上升,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由于国家对畜牧业的大量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一大批农户投身生猪产业,同时,现代科学养殖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生猪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养殖户通常一年出栏2~2.5批肥猪,大大提高了出栏率和商品率。
2.市场需求情况
市区市场日均销售生猪290头,其中:自产60头,外进230头,外地生猪进入洮北区市场销售占有率79.3%,主要来源于华正、雨润、汇昌等大型生猪养殖场的白条猪。全区年出栏生猪中,用于自食5.6万头,上市销售11.2万头。
3. 未来发展空间
猪肉是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的大宗副食品,生猪生产也是“菜篮子”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洮北区位于蒙、吉、黑三省交界处,是白城市区所在地,城乡人口总数50.9万,猪肉消费需求空间大。2011年洮北区被国家确定为半农半牧区,省政府2012年启动现代畜牧业4年提升计划,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洮北区农业生产的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在畜牧业。目前,地产生猪在全区市场销售占有率仅为20.7%,由此可见,发展生猪产业是大有可为的。要充分利用洮北区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抢占本地猪肉销售市场,“十二五”期间生猪年发展数力争达到26万头,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努力实现生猪生产由本地自给型向外销扩展型方向的跨越。
4.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4.1疫病种类繁杂,防控形势严峻 近几年来,洮北区猪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增多,并由单一性病种感染转变成多病种混合感染。再则,猪只交易流动性大,存在着外疫传入风险,对全区动物疫病防控形成严重危胁,防控难度加大。
4.2规模养殖发展不快,标准化程度不高 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比较效益较低,加上养殖风险大等原因,散养户数量不断下降已呈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年来,全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仍然不足。
4.3投资融资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 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生猪产业的投入偏少,已严重影响到了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洮北区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不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模,能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很少,区财政财力有限,对生猪生产投入不够。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额农贷额度偏低,难以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发展规模养猪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由于生猪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目前价格又走向低潮,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养殖户自身积累不足,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4.4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导千家万户分散养殖进入现代畜牧业,需要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生猪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的一体化和服务的社会化。全区生猪产业协会或农村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不足,已建立的组织作用发挥有限,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分享与联结机制,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
4.5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作用发挥有限,科技贡献率不高 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知识老化,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指导生产工作能力。基层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兽医技术人员待遇不高,工作量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主要从事防疫、检疫、消毒等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没有科技推广经费,科技推广工作乏力,部分养殖户科学养猪水平低,对良种推广使用、现代科学养猪、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污染控制等技术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管理混乱、防疫不规范、档案不齐全,饲养条件及养殖设施差,效益不高。
4.6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养殖户的利益保护不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畜牧养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猪大县养殖场(户)受到政府扶持,得到一定利益。政府的激励发展势必导致生猪总量的急剧增长,从市场经济规律来讲,供大于求必然引起生猪价格下跌,而洮北区由于畜禽总量偏低,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生猪发展只能靠自身努力,生猪市场价格下跌同样会波及到全区的养殖农户,加上饲料价格飙升,给养殖场(户)造成亏损,养殖场(户)利益受到损害。
5. 发展生猪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5.1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禽养殖生产安全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充实加强力量,保障工作经费,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要贯彻“预防为主”和“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针,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全民参与的防疫机制,搞好疫情监测预警,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5.2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提升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 规模化饲养是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而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生猪质量,只有生猪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质量控制、产品销售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保证养殖效益和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从而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要改变传统落后的小门小户的生猪散养方式,通过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尽快弥补散养户下降的生猪数量。实施规模化养殖,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建议政府部门搞好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划选址,强化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建设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净化养殖环境,达到养殖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为规模化养殖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按照统一的规划布局方案,整合资源,配套相关项目,抓好规模养殖用水、用电、交通、土地利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示范典型,引领全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逐步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5.3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 政府部门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帮助解决规模养殖资金周转困难,探索参与组建信贷担保机构,提高小额农贷信用额度,建立和完善保险机制,加强能繁母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工作,有效降低生猪养殖风险。
5.4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 一是积极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展产品精深加工,创立品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原料基地,实行订单和受控生产。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畜牧业协会、猪业协会和经纪人,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猪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生猪生产的预测预警,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协调组织好规模养猪场大宗饲料原料的供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5.5加大科技推广工作力度,提高养殖科技含量 区畜牧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养殖专业户的培训,提高基层兽医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及养殖场(户)科学养殖技术水平。强化良种推广,提高三元杂交猪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加强现代养猪技术的推广,重点推广良种良法养猪技术、猪病综合防控、养猪标准化生产与环境控制等技术,提高生猪养殖科技含量。
5.6政策引导,强化畜牧业发展保障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要把扶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增加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动员、引导、组织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充分利用国家惠农兴牧政策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三是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生猪产业发展,实行生猪最低收购保护价格,确保养殖者的利益。